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重建社會價值觀

遠見編輯部
user

遠見編輯部

1989-08-15

瀏覽數 20,850+

重建社會價值觀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1989 / 9月號雜誌 第039期遠見雜誌

楊國樞:超越他律.回歸自律

楊國樞:假如說我們稍微抽象化、概念化一點來談過去三、四十年來台灣的價值觀念。我想用四個特質來看演變。

「腔腸文化」

過去四十年來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我叫它「腔腸文化」。「腔腸文化」就是一條管子,從這個洞到那個洞兩端,所有我們的生活、我們的重點,好像刺激我們很有活力的一種追求的東西,大致上都跟這個有關。

台灣這個「吃」不得了,我看吃的進步,是台灣所有文化中進步最快的一個。我們台灣別的方面沒有精緻化,只有飲食方面精緻化。

「腔腸文化」一旦形成之後,年輕人在這樣一個文化、環境裡面長大,他們的價值觀念就是會產生一種軟化的情形。

從一九六六到一九八六年二十年間,我們有系統的比較台灣大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念,最明顯的特點就是價值觀的軟化。就是強調感官、享樂、安逸,他不但生活在聯考的環境裡,也生活在一個「腔腸文化」的環境裡,造成新的這一代。

第二個是「短視生活」。在我們傳統生活裡,人生總會有個長遠目標,例如「做個孝子」。現在我們看起來很可笑,以前都這樣,一輩子就追求做孝子。

再來呢,就是追求「要做個好人」,循規蹈矩,別人不會罵我,不會講我。一生當中總有一個目標。

沒人做孝子和好人

現在到了這個工商社會以後,這些東西統統崩潰了。沒有人要做孝子,也沒有人要去做好人。最後只剩下一樣東西,這樣東西有的話,一切都有了,那就是金錢。

有了金錢,你把錢給爸爸、媽媽,你再不孝別人也說你孝。你有了錢,也變成了好人,別人搞不清楚錢怎麼得來的,反正得來以後,你做點好事,上上報紙,你變成一個大善人啦。

事貫上金錢並不是一個目標,它只是一個工具。金錢是流動的,不穩定的。你今天有錢,可是被套牢,馬上就沒有錢;辦工廠倒閉,就沒有錢。錢也不是一個完整的東西,可以說我得到了或沒有得到,它是一個沒有止境的東西。

基本上,我們進入這個新的社會後,傳統社會的東西、相當穩定的、需要理性才能獲得的一些東西沒有了,生活目標沒有了,人生目標沒有了,價值沒有了。

因為沒有長久的目標、生活目標、生活價值,所以大家就追求眼前的東西;因此他整個的生活是短視的。這個短視的目標,變來變去,沒有一個指向、導向。

第三個就是「粗暴態度」。我看很少有一個地方像台灣這樣粗暴的。很多人可能很有錢,但沒有教養,根本不把人當人。我們說台北開車要「狠、準、穩」,這個「狠」就是粗暴的意思。開車時你萬一擦撞到別的車,好,下來以後啊,絕對不是客客氣氣的,先擺出一副兇巴巴的樣子,像那公雞一樣,誰厲害就先把對方咬下去。

拿粗暴的態度當作最有力的工具,可見他這個方法,過去有效過,那就證明了我們這個社會,粗暴變成一個很有力的工具。粗暴到最後,連人命都不重視。

最近的情況越來越厲害,打啊、殺啊,我們找不到原因,你不能完全用政治的、經濟的情況來解釋。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社會變遷,很多也是走到我們這個轉變的階段,但是沒有像我們這個樣子,

講道德變成迂腐

第四是「不講道德」。現在講道德變成迂腐,誰要講原則是迂腐。

我們常常把道德分兩種,一種是他律性道德,一種是自律性道德。中國傳統農業社會是很穩定的,村子裡那個人、那家有什麼,大家都知道,所以你要偷雞摸狗都很難。但是到了工商社會就不適合,因為工商社會是從土地疏離出來,是從故鄉疏離出來,每個人是單一的、游離的。

現代社會也就要靠自律性的道德,自己管好自已。我有所不為,很有原則,雖然別人沒看到我,都不認得我,我照樣不做這個事。

西方有宗教,我們中國人沒有宗教。現在台灣他律性道德沒有,自律性道德也沒有形成。

在大環境下,每個人追求不同,對於價值觀念,也只能談幾個大方向。

第一個大方向,就是人本的價值。珍惜生命是人本精神最重要、也是最具體的。因為我們重視生命,所以不隨便打人、殺人,不以不友善、無理的態度對待人。

第二點是強調人文,人文是人本的一部分,強調談人的事情,而不談怪力亂神這些東西。

感官.深思.行動

我們今後要追求的具體目標有四個。

一個就是要追求「美感」,追求美感是滿足人「美」的需求。

第二是追求「靈感」,這種靈感是一種超自然的感想、或一種體會、或一種感受,例如宗教感。

第三類就是所謂「智感」。人人都需要有追求知識,瞭解真相的一種慾望。

第四類就是「德感」。我們不要覺得道德不好,而忘記道德內涵是什麼。

我們應該追求一種生活,把三樣東西做一個適當的配合,一個是感官,是情的問題;第二個是深思,是思考的問題;第三就是行動。

總而言之,既然到了現在的工商社會,我們要承認價值觀念變了,變成一個以自我為中心的價值觀念,假如我們要強調自己,可以;但是不要停留在膚淺、感官和俗氣上,而是往深處去瞭解自己。

另外就是向外擴展。不要光是注意自己,也要往外注意大大小小團體;家庭也好,社會也好,甚至於其他的國家,整個人類。

阮義忠:重視意義.跳開報酬

阮義忠:中國傳統的價值觀,顯然是比較講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就是所謂的倫常。每一個人的身分都是固定的,我們所有的傳統道德觀都叫我們知足,你是這個身分,就照這個做。

我們以前的農業文化,表現了匱乏經濟的特色。因為資源有限,一個人從資源中拿掉一些東西後,另外一個人就會少了。所以,一定是「克己以順天」。這跟我們後來的工業文化完全是兩回事。

善惡界線不一樣了

工業文化,是越製造越多,這個時候,所有觀念就跟以前不同,也就是越多越好。以前所謂「知足」的傳統觀念,就崩潰了,很多問題也因此產生了。這包括現在大家對金錢、對名利的追求。

因為慾望開放之後,實在是很難有止境的。以前慾望有止境,是因為有前面所說的那一套所謂的價值觀來約束。現在善惡的界線已經完全不一樣了,需要一套新的價值標準,才不會使我們的行為失序,才不會使我們的道德淪亡。

工商社會裡很錯綜複雜的所謂階級的束縛,使大家工作的方法等都已經分歧,很難再同意一元化的、永慎的價值。

西堤餐券+雜誌一年才 $2,680,這組合太划算!立即訂閱>>

現在的價值觀已經多元化了,多元化到只有一點能夠扭轉,那就是它要變成流行,要變成多數。

我們如果使價值觀變成多數的意見,自然它本來不是價值觀的,也成為一個價值觀。

剛才說到個人主義問題。其實個人主義背後還有更嚴重的危機,就是我們在做一件事的時候,意義已經很簡單的變成「我做這件事所能得到的報酬」。

信服媒體,不信服課本

現代社會,很直接的就聯想到這個,一個工人在裝配東西時,不會想到對人類的貢獻,而是想到我花了這麼多精神,得到的報酬是不是相等?不相等的話,問題就來了。到最後,工商社會的人就要求工作越少、報酬越多越好。

這個時候只有慢慢讓他瞭解做事的「意義」,而不是跳開「意義」,只重視「報酬」。每個人都有慾望,如果慾望經過適當感染,就可以做為行為方式很好的指導。

如何把慾望變成經過文化薰陶,當然教育是沒什麼用啦,倒是傳播媒體已經變成最重要的教育工具。大家信服傳播媒體而不信服課本;信服意見領袖而不信服古聖先賢。

因此必須把這些人單一的、簡單的慾望結合,使它再經過某種文化上的薰陶,才會使他的行為像樣一點。

漢寶德:最基礎的,還是生命的價值

漢寶德:這是一個富裕的社會,跟貧乏的社會有相當大的分別。回頭反省我們中國文化中的價值觀,實在是一個貧乏社會的產物。很多我們的看法、道德、生活上的一些原則,甚至於藝術,都是與貧乏有關係。

工商業社會富裕了以後,對貨品不再那麼重視,物質的供應很充分,東西隨時都可以丟掉,都可以改變。我們很自然就會產生感官味覺的文化。

事實上感官時代的文化,也不僅僅完全是物質的感官,精神的感官也很大。比如說從美術的觀點,甚至於從裝飾藝術的觀點,與生活有關係的都產生很大的改變。

尤其是到一九五0年代以後,電視媒體、現代傳播媒體主導社會,使整個永桓的價值完全受到懷疑了。

揀刺激性高的資訊吸收

由於這個以影像為主的電視螢幕的文化,變動太快了,它在幾秒鐘、幾分鐘出來,然後就消失掉;消失掉了以後,你記憶力是很短的,很快就忘記了。所以任何事情沒有人願意去多想,也沒有機會想。

我們不再看書了,只看電視;連報紙都懶得看,光看標題。然後出版的書,字越少,字體越大,畫越多,賣得越多。因為人們靜不下心來。有太多的information,就揀刺激性最高的吸收,什麼東西給你刺激越強,你就吸收這個。刺激進到腦子以後,很短的時間你又忘記了,又被一個新的刺激所占領。

過去農業社會裡,數千年貧乏累積的一些知識經驗、一些價值觀,忽然間,存在的基礎也沒有了。譬如節儉這樣的傳統生活態度,馬上就沒有價值。

今天反過來說,不但不能節儉,還要拚命的浪費,如果你不浪費的話,經濟會成問題的,這個國家就沒有希望了。你一定要常常換東西,最好每年換套沙發、兩年換輛車子。所謂永恆的感覺都沒有了。

整個審美的觀念也跟著改變。過去一個東西可以長期看、欣賞很久,掛在牆上不想拿下來,現在你要隨時更換。美術的風潮一年變一次,也變成好像衣服一樣,不再有永恆價值,相信永恆價值的人,變成好像收藏古董的人。

台灣最近幾年受到美國這種文化很明顯的影響。我們進步很快,進到這一步以後便會產生非常嚴重的失調問題。美國社會跟我們有個非常大的不同就是,他們進步到這一步,是經過一百多年的歷史,逐漸進步的。而我們是在幾乎十來年之間就達到,所以社會產生不協調的情況是很當然的。

原則被革掉

我是生長在一個現代主義的時代。在現代主義的時代,老實講,價值比較單一,比較重視理性。比如美術也好,建築也好,每樣都有原則。我們那時候先談原則,有不同意我們可以談。談完了以後,大家照這個辦法做。

現在這些原則被革命革掉了,大家都可以說自己的。所謂「後現代」就是你愛怎麼做,就怎麼做。個人的價值觀可以抬上來,社會也非常有競爭性。換句話說。誰也不知道誰對誰錯,但是誰能掌握現實站出來,誰就對。

長久以來我們受西洋的影響,現代主義在一九五0年代慢慢被否決,進入「後現代社會」、「後工業社會」。後工業社會的多元化價值觀念,剛好跟我們傳統文化的本質很接近,一拍即合。所以我們現在變成全世界最「後現代」的國家了。至於這種後現代的精神,是好?是壞?那是另外一件事情。

多元社會的先決條件,就是你本身,包括這個民族,耍有自律的能力。如果到處都是畫廊、音樂廳,但是人們不去看,還是要看電視,電視還不夠,還要看錄影帶,錄影帶也不夠,還要看A帶,那還是沒有用。

生命是最基礎的價值

這個的問題要靠價值觀的建立,我自己不知道如何可以建立,但應該有方向。

在我們現在這個社會,當你談到理想情況的時候,永遠有一個東西在等著打倒你。但是在多元價值觀念裡面,你又不能說它絕對不對。因此才有人說道也是一種藝術,那也是一種藝術。那麼,問題是誰來判斷這是不是一種藝術?這個判斷的原則,我覺得只好回歸到建立和諧社會這個價值上面;最基礎的價值,還是生命的價值。

我們大家都不想死,對不對?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們必須要建立一個order,如果任何的價值,跟這個價值相反的,就應該把它列為不正確的。

最後,我們只能抱著一種悲劇的精神,就是說不曉得會不會成功,但是不能不做。

許舜英:消費可以治療心理?

許舜英:我是六0年代出生的。我覺得六0年代成長的人,有幾個最重要的過程:我們經歷了可怕的升學主義,整個教育對我們的價值觀有絕對的影響。在六0年代出生的人還有一些特質,就是那個時候整個社會比現在更封閉,不像現在那麼多元化。所以你所能接受到的訊息,或是你所聽到的聲音比較單向。

在這種情況下,好像大部分的人的發展、他們的路已經被安排好了。那個時候的價值觀仍然是一種被動性,因為沒有太多被啟蒙的機會,比如說人文、文化的啟蒙。

對七0年代出生的人來說,他們所面對的世界,可能是一個脫序的世界、消費氾濫的社會。他們是看MTV長大的,是吃司迪麥口香糖長大的。也就是說這些成長的經驗一定對價值觀形成有完全不同的影響。

被創造出來的慾求

因為我是一個做廣告的人,我比較容易從現在的消費型態上面去觀察這個現象。我覺得現在的消費型態,當然跟資本主義的發展是絕對有關的。因為資本主義的極度發展,現在的消費主義有幾個特質。 第一就是,人的很多慾求完全是被創造出來的假慾求。人的物慾越來越不容易得到滿足。

第二個特質是消費好像變成一種心理治療。在工業文明極度發展的情況下,人很容易感到苦悶,當消費主義介入下,使他找到發洩的出口,就是去消費。

另外,就是資本主義和傳播媒體結合所發展出來一種形象的文化。形象與本質之間是有差距的,但是一般人,透過媒體只接觸到一些不花腦筋的,或者是逸樂化的、庸俗化的形象。遠些東西也讓他們越來越分不清楚,什麼是本質,什麼是形象。

我很難談如何建立價值觀。我只能講一些我的信念。不要說老一輩的人覺得很困惑,我看現在很多現象,也覺得很困惑。

我不瞭解為什麼一個十五、六歲好像沒有什麼腦筋的小男孩、小女孩,會被拉出來變成一個大家崇拜的偶像。我坐計程車時,也很不瞭解那個計程車司機為什麼把頭髮留得那麼長,而且他開車這麼快,不重視他的生命。

這些現象我都不懂,我相信它的問題一定是在價值觀上面出了問題。

道德的自覺

但我相信一個受過教育的文明人,一個比較有知識分子的自覺的人,他自然會有一些道德的自覺,跟一些道德的意識。我也比較不認為這個道德規範是外來的,是他律的。我比較覺得這應該是從個人出發的,一個受過教育、一個文明人,就會有更高層次的追求。他追求的,一定是錢以外的東西,一定會有一些他覺得比錢更重要的價值。

(陳俊光、楊國媛、王結玲整理)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