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善用本業優勢, 傳產發展第二隻腳

順德工業、富田電機、東元電機、中華汽車

高宜凡
user

高宜凡

2010-10-01

瀏覽數 66,300+

善用本業優勢, 傳產發展第二隻腳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2010 / 10月號雜誌 第292期遠見雜誌

產業趨勢與景氣起伏的瞬息萬變,不斷提高企業存活難度。今日如同當紅炸子雞的熱門產品,很可能就是明日的夕陽產業。

一位上市企業負責人觀察,大約每十年,就會有一波產業淘汰與市場洗牌潮流,若企業不能及早因應,就會被淹沒在市場的洪流中。 為避免本業萎縮的衝擊,或尋求更高的經營毛利,開拓更大的藍海市場,不少傳統產業都不約而同地轉戰新領域,尋找自己的「第二隻腳」事業,讓企業能站得更穩、風險更分散。

但,第二隻腳事業不能只是趕流行、按老闆個人喜好選擇、或為處份閒置資產而盲目投資。

如何從本業核心競爭力,找出第二條可活用既有優勢的轉型之路,才是讓第二隻腳事業長得更茁壯的重要關鍵。 以下,《遠見》訪問了四家找出第二隻腳事業的傳統產業,他們的共通點是:懂得善用原本的核心技術,把競爭優勢延伸到新事業,鎖定未來發展性高的潛力市場,並且在營運狀況還無虞的時候,便已展開了布局及轉型動作。

這門關於第二隻腳事業的經營課題,企業領導人不可不知。

文具廠跨行電子業

順德工業 轉型不轉核心能力

位於省道旁的順德彰化廠,是間很有意思的工廠,他們一邊生產給學生用的文具,另一邊做的卻是科技業專用的電子材料。

成立超過半世紀的順德工業,早在近30年前就邁開轉型腳步,從傳統的文具製造廠,一步步登上今日的半導體線材大王地位。 目前順德每年有超過八成的業績,來自後來的第二隻腳事業——半導體導線架,也從半世紀前的文具家庭工廠變成高功率導線架大王,營業規模還提升了十倍! 雖然算起來是第二代,但順德董事長陳朝雄很早就獨立思考營運策略了。因為公司成立第14年,父親陳水錦便過世,當時才27歲的他,就得一手打理各種大小事務。

人事、原料費高 苦思轉型

從鉛筆刀的刀柄起家,剛開始順德只是間家庭工廠,當時這一行是台灣主要的外銷產業。經過幾十年發展,順德產品線橫跨所有金屬文具,如刀片、圓規、夾子、釘書機、迴紋針等,更是國內最早有能力研磨刀片、做熱處理製程的廠商。創業維艱,早期自動化設備不普及,多半得依賴人工作業,受傷機率很高,原本高中畢業到銀行上班的陳朝雄,為了幫忙家裡,在一次意外中失去右手的兩根手指,「那時候沒有顯微手術,撿到手指也接不回來,」陳朝雄攤開手掌苦笑。心疼兒子受傷,父親自責不已,一度想收掉文具事業。

有鑑於此,陳朝雄極力研發連續沖磨技術,提高自動化製程,只要放好材料,就可自動做出成品,讓順德的產能與技術領先同業。

除了代工,順德後來還自創品牌(手牌鉛筆刀、SDI文具),1970年代就做到5億元的年營業額,規模在同業中數一數二,其中近九成外銷,長尾夾一度囊括全球六成市占率。碰到文具業的天花板之後,陳朝雄發現這一行潛藏的危機,「那時工資漲得很快,又沒中國大陸可以跑,所以勞力密集的產業會面臨很大挑戰!」此外,石油危機引發的通貨膨脹,也讓金屬原料價格一日數變,加強順德轉型的想法。

提升精密度 經營導線架

順德並非漫無目的的嘗試,而是想活用文具業打滾多年來所累積的模具設計、連續沖磨等技術。1983年,他們決定轉進電子業,製作導線架、IC插座等半導體線材。

萬事起頭難,當時市場幾乎全是進口貨的天下,本土貨的價格可以競爭,但品質卻達不到。打好基本功後,還得通過一系列繁複的國際認證,才有機會打進被美、日大廠壟斷的供應鏈。

練了大半年功,順德好不容易拿到美商「通用器材」的訂單,從入門的整流二極體導線架做起。陳朝雄回想,「一開始常被退貨,有時現場檢驗就過不了,」所謂的第一張訂單,其實只是一張規格圖,客戶純粹想試順德能不能做得出來。

負責電子事業的副總經理陳朝興分析,從文具跨入半導體領域,「所有的設備跟模具的精密度,大概得提升十倍才行!」計算誤差的單位,從百分之一毫米(公厘)變成微米(um,百萬分之一公尺)。

虧了三年多,順德的電子事業總算慢慢步上軌道,後來陸續成立德輝科技、朝新金屬等子公司,負責導線架、鋼材、光罩等周邊材料。

不過,電子業快速的景氣循環,造成導線架價格崩跌。陳朝雄大嘆,「1K的價格從1800多美元;跌到設廠時的380美元,現在只剩不到130美元。」必須不斷提升技術能力才能存活。5月份,順德便與日本三菱合資5億元在南投設廠,成為台灣第一家跨入異型材加工產業的廠商,進一步掌握材料端。

別丟掉原本的核心能力

今日,順德已是全球高功率導線架的龍頭,市占率有25%。反觀當初一起進入市場的十多家競爭者,幾乎全軍覆沒。目前來自電子產品的營收比重高達85%,適時彌補了傳統文具市場萎縮的空窗期。

陳朝雄這一輩有六兄弟、五姊妹,創業初期幾乎每個人都投入家族企業,說來也巧,如今分別掌管五金文具和電子線材事業的兩位副總經理:陳朝明、陳朝興,剛好是雙胞胎兄弟,恰好反映了順德這兩塊事業的技術同源,以及密不可分的血緣關係。

由於核心技術相通,經過電子業多年來的鍛鍊後,後來文具的品質也因此大幅提升,達到相輔相成的綜效。

負責文具事業的副總經理陳朝明笑說,「我們現在是用電子業的精度,來做文具類的產品。」 儘管目前文具產能只剩全盛期的一半,但因轉進高階產品與自有品牌,所以每年的營收還有約5%的小幅成長。這幾年,順德將生產重心轉移到東南亞、印度等新興市場,如今釘書機在美國還有高達七成的市占率。

陳朝雄強調,領導人應該趁公司狀況還很好的時候,就開始思考未來策略。為交換營運心得,陳朝雄便在13年前努力奔走,創辦中部知名的企業交流組織「磐石會」。

他更建議,發展第二隻腳事業不能有炒短線的打帶跑想法,除了要有長期耕耘的決心,還得自己培養人才,「我們雖然產品有在轉型,卻沒把原本的核心能力丟掉!」

專走冷門高難度路線

富田電機 發展電動車馬達

全世界目前賣得最好、續航力最遠(單次充電可行駛501公里)的電動跑車Tesla Roadster,其實核心零件來自台灣。

位於台中縣神岡鄉的富田電機,雖是一家員工只有80人、年營收僅5億元的小型馬達廠,卻是亞洲最知名的「Tesla概念股」之一。目前國內投入電動車的四家法人研發機構,年初在高雄愛河首航的電動船,用的也都是富田出產的馬達。

這兩年,富田不但常有汽車大廠登門造訪,投資法人也絡繹不絕地上門,讓創立這家公司的總經理張金鋒應接不暇。為接待蜂擁而至的訪客,他還在廠區蓋了一座小木屋,充當接待室。

成立22年的富田,怎麼從一家默默無名的傳統馬達廠,變成今日當紅的電動車領導者?

鑽研冷門技術 專治疑難雜症

農家出身的張金鋒,畢業後本來在馬達領導品牌東元的設計部門。為照顧父母,三年後他回台中,進入另一家馬達廠協興電機,去年來到知天命的歲數。他回想,「第一份工作,我只會最基本的單相感應馬達;到了第二份工作,我把業務、研發、品保部門都做過了。」

不久,張金鋒向家人籌了500萬元自立門戶。他說,「把豐原跟神岡繞一圈,你就可以做馬達了。」

為不得罪兩位老東家,他刻意避開東元、協興擅長的領域,從最冷門的高難度產品做起。「我們規模那麼小,如果和人家做一樣的,一定拼不過大廠,」他心裡盤算著。

《造山者》拍出台灣半導體的人情與選擇,7/31空中沙龍帶你聽見幕後真實|立即報名>>

基於這種策略,富田一成立就專攻當時才剛起步的變頻馬達,早在1998年就研發伺服馬達,都是國內最早投入的業者,慢慢樹立自己的技術名聲,專治產業內的疑難雜症,變成一家以特殊技術取勝,規模小而美的利基型廠商。

就是這種原因,2005年時Tesla才會大老遠從加州找上門來,希望富田幫忙做出用於電動車的馬達。

和工業級馬達比較,汽車用的是小電力馬達,多在24伏特以下,而且對體積、重量、環境測試等,要求得更嚴格。張金鋒分析,「電動車馬達的關鍵不外乎兩個地方:效率要高、散熱要快!」而這正是伺服馬達的長處。

但伺服馬達的技術非常深奧,可做速度與轉速的控制、隨心所欲的定位與反應,以往多用於工業生產設備的精密控制。張金鋒笑說,「這項技術我養了12年,去年才看到商業化的可能性。」

跨足傳動系統 分食國際商機

而且,由於富田的規模不大,接過來自各種產業的怪異訂單,技術彈性與廣度都很夠,因此才能做出合用的車用馬達,2007年開始出貨給Tesla後,公司便因此聲名大噪。

儘管去年傳統馬達需求大減,幸好Tesla的訂單宛如及時雨,讓富田的業績得以維持在5億元水準,並未衰退太多。張金鋒預估,等2012年電動車更普及,屆時車用馬達的營收可望超過5億元,讓公司營收翻上一番。

有了Tesla的合作經驗,富田接下來還計畫跨足整個傳動系統,幫更多廠商打入這塊市場。張金鋒笑說,「現在這顆馬達所有的材料,幾乎都本土化了。」如矽鋼片可由中鋼提供,富田也正研發更先進的銅轉子製程與鋁合金結構。

不久前車輛中心號召的「電動車先進動力研發聯盟」,便由富田領軍,再納入減速機、變頻器、控制系統等協力廠,一起做出MIT的電動車動力系統,搶食國際商機。

其實2005年,富田還收到一家日本客戶的風機馬達委託案,最近開始出貨。

這會不會幫他們長出第三隻腳事業?不妨拭目以待。

積極轉入綠能市場

東元電機 馬達巨擘轉戰風電市場

老字號重電大廠東元電機,過去一向以馬達、家電聞名,如今已是全球第三大的工業用馬達廠。不想靠馬達事業坐吃山空,近年東元積極轉入綠能市場,喊出「TECO GO ECO」的轉型口號。而累積半世紀的馬達技術,如今替公司長出一塊上百億的新商機。

今年春天,東元在中壢發表了首台國人自製的200萬瓦風機,讓台灣成為全球第八個具備風機製造實力的國家。當天包括副總統蕭萬長、經濟部次長黃重球、前能源局長葉惠青、工研院董事長蔡清彥等人,都到場見證。東元電機董事長劉兆凱回想,「那天真的是東元的一個新里程碑,象徵我們貨真價實地轉型為綠能產業!」

東元投入風機其實只有三年,但目前已接到來自新加坡、大陸、澳洲、美國等地的近百支訂單,估計未來幾年可陸續進帳百億元,堪稱國內當紅的「風電概念股」。

去年東元營收222億元、稅後純益19.57億元,是國內家電四雄(大同、聲寶、三洋)中表現最佳者。如今多了風電這條第二隻腳,預估今年營收將上看250億元。

劉兆凱樂觀預估,未來風電事業起碼可以貢獻一半的集團營收比重,「而且最美妙的是,雖然這塊市場是新的,卻可將我們以前的優勢運用自如!」不必另聘新血、勞師動眾地換腦袋、或辛苦跨入不熟悉的陌生領域。

打造產業鏈 發展服務商機 目

前風電市場領導者多扮演系統整合商角色,單一零件廠的競爭力有限。因此除了馬達,未來東元還打算進入系統組裝、後續維修、零件販售、風場營運等周邊服務市場。不過,風電市場的投資規模大、零件系統複雜、還得負責長久的後續維修,營運難度比馬達市場高得多。劉兆凱形容「馬達是獨立產品,風電卻是一整個系統。」對此,去年東元特地號召台朔重工、中鋼機械、先進複材、上緯科技等業者,一起打造台灣的風機產業鏈。

放眼當前全球最大風電市場中國,劉兆凱也顯得自信滿滿。他評估,大陸各省採購機型混亂,造成後續維修的麻煩,更常發生當機等問題,東元有機會後發先至,「一旦發電品質不好,到時中國會有一波汰換潮。」如東元便獨創以WiMAX控制風機的軟體系統,不必派人實地維修。

下一步,東元還瞄準了500萬瓦以上的海上風機市場。劉兆凱表示,若兩岸能放下政治歧見,開放台灣海峽風場,「到時會有多達兩兆元的市場,」如同一排象徵兩岸和平的綠能景觀。

從製造到行銷都做調整

中華汽車 四輪大廠飇進兩輪市場

去年底的台北車展,突然出現一台獲得德國iF設計獎的電動機車「e-moving」,半年來陸續囊括工業局的優良產品設計獎及國貿局的台灣精品獎。

這台話題性十足的車,其實出自老牌汽車大廠中華之手,是公司由四輪跨入二輪產品的試金石,今年底還要掛上自有品牌,參加知名的米蘭機車展,爭取更多曝光機會。

過去幾年汽車市場持續萎縮,迫使中華尋找可分散風險的新事業,前年9月,決定投入電動機車。儘管機車業也是高度競爭的行業,但全台機車保有量近1500萬台,民眾使用普及率高,加上去年五期環保法規上路後,舊款的50C.C.輕型機車無法再販售,形成市場供給的缺口,給了中華切入的機會。

改善細節 做別人沒有的東西

中華汽車執行副總經理劉興臺強調,「我們是新進者,只有做人家沒有的東西,才能跟別人競爭!」經過一年半的研發,搭載電動駐車架、自動倒車、定速巡航、防爆衝裝置、可攜式電池等一干新功能的e-moving,終於在六月上市,主打女性及銀髮族群,讓中華汽車成為少數橫跨四輪與兩輪車種的業者。

為提升消費者接受度,中華一一改善充電不便、加速不快等電動機車常被詬病之處,讓消費者可用家庭插座充電,做出只有8.5公斤的超輕電池,公司還提供2年或3萬公里的車輛保固,及3年或5萬公里的電池保固。至於價格方面,e-moving目前已獲中央及地方政府各種補助,最高可折價2萬1000元,讓原本5萬元出頭的價格更具競爭力。

對零件上萬種的汽車業來說,儘管機車的複雜度較低。但為熟悉市場,劉興臺這一年來常親自帶隊,拜訪機車業者及零件廠。

第一份工作在山葉機車待了兩年的他常提醒同仁,不要以為自己可以做得比機車廠好。事實上,中華花了一年半才做出e-moving,比原本預期的一年更久。劉興臺舉例,「光是電池系統,就試過500套以上,」而汽車業不熟悉的電池、馬達、控制系統等環節,都是開發過程中常面臨的挑戰。

突破瓶頸 和政府、建商合作

此外,中華未來計畫開發40間e-moving旗艦店,並打入連鎖機車通路。劉興臺苦笑,「雖然我們不會打到機車業目前主流的100CC以上級距,但他們的排斥性還是很強。」

為突破通路瓶頸,最近中華陸續和遠雄建設、台北縣政府合作,將在住宅建案及觀光地帶推廣,如遠雄便採購多台e-moving作為社區巡邏車,據說董事長趙藤雄本人還試騎過,親自鑑定車子的爬坡力。

劉興臺長嘆一口氣說道,「汽車業已經達到成熟階段,你不嘗試新的,被淘汰的可能性一定很高。」環顧之下,電動二輪車已是最不燒錢,又有現成資源可用的選擇。其實除了電動機車,電動自行車也在中華的未來規劃中,希望能在3年~5年內提供公司另一穩固的業務支柱,貢獻約三成的營收比重。

過去,漁夫怕補來的沙丁魚死掉,常在魚籠放入大隻的鯰魚,刺激沙丁魚活動,讓魚貨保持鮮度。

如今,中華汽車這隻鯰魚跳入機車界,未來在市場上所產生的效應值得觀察。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