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指標調查》
尋找台灣最優秀的 企業領導人
IBM剛公布執行長帕米薩諾(Sam Palmisano)2009年的收入情形:底薪180萬美元、獎金475萬美元、股票獎勵1350萬美元,折合台幣共6.3億。
不僅擁有天文數字般的薪酬,帕米薩諾同時獲頒《華爾街日報》年度最佳執行長之一,名利雙收。國際媒體有不少針對知名跨國企業的「最佳CEO」調查,這些上榜者無一不是明星高階經理人中最閃亮的人物。
因為他們策略選擇、經營管理上的卓越表現,讓公司風光,讓股東開心。 為找出台灣版「明星高階經理人中最閃亮的明星」,《遠見》雜誌進行了台灣首度的「最佳總經理100強」與「最佳董事長50強」排名,希望找出總績效最佳的現任領導人。總經理排名對象則包含執行長。
與台灣經濟新報合作,進行三指標調查
這次調查與台灣經濟新報(TEJ)合作,採用權威企管雜誌《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所進行的「全球執行長50強」調查方法,並針對台灣現況做些許調整。
排名使用的三項指標,有兩項和ROE(股東權益報酬率)有關,另一項和市值有關。不同於一年一度的《遠見》「A+俱樂部」調查,以公司為主體,找出哪家公司最能幫股東創造財富與永續發展;本次的調查則以領導人為主體,從他們上任當天開始起算(最遠任期計算時間可回溯到1999年),計算出他們的經營管理績效,試圖找出總績效最佳、最優秀的領導人。
調查結果相當令人驚豔,讓一些總是「隱身在股市代碼XXXX」背後的領導人浮出檯面。「這些企業能夠成功,主要靠抓對趨勢,而這背後是無數腦力的結晶,」施羅德證券投資信託投資長陳朝燈表示,總經理、董事長就是在「扮演畫龍點睛」的角色。
根據《哈佛商業評論》最佳執行長的調查發現,除了產業、經濟波動因素,執行長對公司績效影響居關鍵角色,更凸顯出以長期客觀資料衡量執行長績效的重要。另外,這些衡量指標也可做為企業主選擇接班人的參考。
結果發現,相當多知名度不高的總經理在本次排名中表現突出,也有不少知名度很高的總經理排名落後,顯示名氣和經營績效,沒有必然關係。
例如宏碁執行長蘭奇排名在第104名,沒進入百大,受限於個人電腦低毛利特性,他在任期間宏碁年均ROE只有14%,排名很吃虧;然而年均市值增加達343億,屬前段班,對拉抬宏碁品牌知名度相當有貢獻。
最佳總經理排名〉蔡明介、周永明、王守仁分別拿下前三名
總經理排名結果,由聯發科執行長蔡明介奪下桂冠榮耀。宏達電執行長周永明則以總分數0.2分的些微差距拿下亞軍。在蔡明介任內,聯發科年均ROE(股東權益報酬率)為48.78%,也就是說,股東每託付100元給蔡明介,他每年平均幫股東賺進48.78元。
在市值部分,蔡明介每年平均可讓聯發科增加662億,這數字也幾乎是第3名聯詠王守仁的10倍。排名總經理/執行長亞軍的周永明,在2004年接任宏達電執行長後,年均ROE為55.66%,還勝聯發科一籌,是本次調查入榜總經理中的第1名;年均市值增加411億,比聯發科少251億。
第3名到第5名分別為:聯詠(主要做面板驅動IC、影像控制晶片)的王守仁、立錡(做類比IC)的謝叔亮及大立光(做手機、相機鏡頭)的陳世卿。
前10名中,有三家非屬科技業,包含兩家散裝航運公司:裕民(No.6)的王書吉、中航(No.8)的周慕豪,及建設公司華固(No.10)的鍾榮昌。
成功因素〉抓對趨勢、創新、在行業內做到最大或最好
陳朝燈總結這份名單後表示,上榜企業領導人多半做對幾件事:抓對趨勢、創新,並在行業裡做到最大或最好。
例如,聯發科跟著趨勢轉換本身的能力,從光碟機、手機到電視時代都參與,做了「好幾代的拳王」;宏達電從無到有,讓智慧型手機產業興盛;聯詠則是將單一用途的產品做到最大、最好。
拓墣科技產業研究中心總監羅澤生表示,聯發科抓住中國市場機會,宏達電抓住觸控智慧型手機及觸控技術融入手機的機會,都成為一方之霸。
至於裕民、中航,陳朝燈分析,則是抓到新興市場崛起商機。因為新興市場原物料需求相當大,使散裝貨運輪船班供不應求。他指出,華固預見商辦興起熱潮,深耕北市商辦,跟上內湖、南港的崛起,動作精緻;信義房屋(No.12)則在房地產業中把服務做到位,包括推出成交履約保證、沒有海砂屋的保證。
「整體名單看來像台灣產業變化的縮影,」陳朝燈表示,尤其是輕薄短小型的公司,抓對產品趨勢就能出頭,而台灣的投資者也願意給予較好的股價評估。
最佳董事長排名〉蔡明介、王雪紅、郭台銘分別搶下冠亞季軍
在「最佳董事長50強」的排名中,同樣由蔡明介奪魁,蔡明介同時擔任聯發科董事長及執行長,拿下雙料冠軍,實屬難得。第2名是宏達電董事長王雪紅,與執行長周永明同列兩項調查的亞軍。第3名是鴻海董事長郭台銘。在證交所資料中登記也身兼鴻海總經理,在總經理績效排名中,為第16名。
聯發科、宏達電及鴻海三家企業,不僅規模大,獲利表現也相當優異,是少數可以「魚與熊掌兼得」的企業,才能在本次調查中名列前茅。一般企業多半顧獲利就難顧規模、顧規模就難顧獲利。
此外,總經理與董事長前十名名單中,還有三家公司也同時入榜,包括聯詠、立錡和大立光。
本次調查也試圖分析最佳領導人績效,與幾項因素間的關連,包括學歷高低、產業分布、是否有MBA、就任時間、年齡、知名度等。 結果顯示,產業屬性的確是關鍵的影響因素。排名前100強總經理,所屬產業以電子業最多,達57家,傳產有30家;服務業為13家,顯示電子科技產業的確是獲利能力高許多的產業。電子業中,又以IC設計業為最大宗,且名次多落在前段班,這和產業屬高毛利有關。 服務業,與每個人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但賺大錢其實較不容易。統一超商總經理徐重仁總排名為第17,在服務業裡雖排名第5,但服務業第1到第4名分別為裕民、中航、華固、信義兩家房地產、兩家航運業。統一超商可說是一般性服務業的第1。
從輔大金融所借調擔任金管會委員的葉銀華表示,這結果也反映上市櫃公司分布的狀況,台灣上市櫃公司多半是電子業。經交叉分析後,也得出幾個相當有趣的結論。包括,最佳領導人絕大多數沒有MBA背景。(本調查採廣義定義,含企家班、EMBA)持有公司股票比率和持股價值,與績效間沒有必然關係。但是績效和學歷卻十分相關;前百強總經理的年紀,以四年級和五年級生為主力。
以下是交叉分析後的四個重要結論。
結論1:持股比率和績效間無必然關係
持股愈高者表示對企業運作發言權愈大、主控權愈多。一般而言,小公司領導人持股比多半偏高,而大企業則偏低。依各公司公布在公開資訊觀測站的資料來看,總排名前三名的總經理(執行長),持股比分別為:蔡明介3.73%、周永明0.43%、王守仁0.5%。都明顯低於持股比前三名,分別為喬山總經理羅光廷(做健身器材,No.36、持股比27.9%)、智冠的王俊博(做遊戲軟體,No.26、16.8%)、奇偶的戴光正(做數位監控設備,No.18、16.5%)。
持股價值的部分(以2010年3月15日收盤價計算),前3名則分別為郭台銘,1241億、蔡明介216億、王俊博34億。
總排名前3名,除蔡明介外,周永明持股價值為11.3億,王守仁2.9億。三人各差一位數,可說「差很大」。
郭台銘和蔡明介是入榜最佳總經理中,唯一持股比(以大公司而言)和持股價值「雙高一族」。郭台銘持股比更高達10.79%,是蔡明介的近三倍,無怪乎成為《富比士》調查的台灣首富,這數字尚未計算他的其他財產。
結論2:學歷和績效有一定關係
總經理100強中,學歷在高中職以下的只有6位;學歷為大專院校的有56位,最多;碩士32位;博士6位。這和入榜者過半屬科技業有關係。
結論3:上榜總經理任期年資和年齡差異相當大
百強總經理中,年紀最輕的是興富發(No.61、營建業)的鄭志隆,41歲;年紀最大的是新興航運蔡景本(No.28),77歲。總體來看,年齡在50、60多歲的最多,他們人生歷練豐富、產業經驗久,擔任總經理的時機成熟。
在擔任總經理年資部分,時間最長的是巨大羅祥安(No.35),達37.2 年;時間最短的是聯陽(No.65,做KBC鍵盤IC設計)林弘堯,3.2年,跨過本調查的最低3年門檻。有過半總經理年資在10年以下。 總排名Top 20名中,擔任總經理時間最短的是蔣泱泱(健鼎,No.19,做印刷電路板),只有3.5年;最久的是大立光(No.5)陳世卿,達23年。兩者相差快20年。
結論4:上榜總經理絕大半沒有MBA學歷
百強總經理中,有MBA背景的只有15名,剩下85位都沒有。這個比例明顯低於國際。《哈佛商業評論》全球執行長50強中,32%擁有MBA學位,排名比沒有MBA學位的平均高出40名。
台大EMBA執行長陳鴻基分析,台灣的領導人多半是從實戰經驗中學習策略訂定、經營管理之道,等事業有成再回學校攻讀相關學問,學習系統化的知識。
台大EMBA有1862位校友,包括知名企業家如台塑的王瑞瑜和國泰的蔡鎮宇;政大企家班有538位校友,周永明、宏碁董事長王振堂、友達董事長李焜耀都是傑出校友。另外,清大、交大等也開設EMBA課程。拿MBA相關學歷,對企業領導人多半相當有幫助,除了人脈建立,也學得國外發展出的系統化理論。
曾任富邦證券董事長、現任富邦金控董事的葉公亮表示,他念台大EMBA後,才真正瞭解什麼叫策略,過去設定一大堆年度目標都是以業務為主,例如要擴大市占率,缺乏聚焦的策略思考。上完課後,葉公亮每年只挑三到五個重點項目主攻,而且有策略方向,例如購併中小型券商。但是百大總經理竟還有85位未上過MBA或EMBA相關課程,顯示台灣各大學的商學院仍然有很大的市場可以開發。
公司市值增加幅度〉華固56.2%最高
本調查同時統計百強總經理在任期間,公司市值增加的幅度。第1名是房地產業的華固(No.10)總經理鍾榮昌,幅度高達56.2%(複合成長率),市值年增值為115億,相當高。第2名伸興曾水淳(總排名No.34,做縫衣機),年均市值增幅為55%;第3名是定穎林木銓(No.11,做印刷電路板),為52.4%。
市值增幅大,表示企業因營收、獲利、前景等表現優異,受到股市正面的評價,而且對企業知名度有很大的幫助。
經營管理哲學 企業與領導人的挑戰
調查同時針對部分上榜企業及總經理做深入訪談,希望能找出台灣企業的組織制度型態、策略及經營管理的重要性、最佳領導人的經營管理哲學等。
結果發現,台灣企業內部指揮系統無一定模式,常因人、因組織、因產業型態各異。以最關鍵的策略決定來說,有的企業由董事長操盤,有的由總經理,有的由執行長,有的則共同決定。因此,榮耀應歸予誰,多半只有企業內部最清楚。
然而,調查必須鎖定單一對象才能計算,因此以各企業向證交所登記的為準;最後調查結果將總經理與董事長並列,榮耀共享。
在管理學上,理想的組織運作設計,是「由董事長負責策略的廣度,總經理∕執行長負責執行的深度」。
企業組織運作〉台灣3型態,八成屬A、B類型
而台灣的組織運作整體而言,比起歐美百年企業累積出來的經營管理模式,還有一段差距。
「台灣企業多半處於草創到成長期階段,還很年輕,衝勁十足,但治理的平衡做得還不夠,」對企業治理有深入研究的葉銀華歸納。
他指出,依發展順序,台灣企業組織運作大致可分為三階段的三種型態。最早期的A型態又分兩種,一是家族創業型:創辦人兼大股東、董事長及總經理三種角色;二是共同創業型,也是創業者的角色「三合一」。
成長期的B型態也有兩種,一是董事長(同時是大股東)兼歐美定義的執行長(CEO)角色,掌控大策略方向及企業運作最終決定權,但會找來專業總經理,只是扮演的角色偏向歐美定義的營運長(COO),負責內部營運管理。
B型態第二種模式,是董事長擔任董事會主席,由其他大股東擔任總經理(功能類似CEO),這常發生在企業二代接班時期。
屬成熟期的C型態,就是歐美大型跨國企業普遍採用、最上軌道的一種。由大股東組成董事會,董事長(同時是大股東)負責策略,再找來專業總經理負責執行(功能類似CEO)。
葉銀華估算,台灣的上市櫃公司,屬於A型態應該超過四成,最多;屬於B型態的約等於四成;屬於C型態以及從B型態過度到C型態的不到二成。 他判斷,廣達、鴻海、多數的中小型企業屬於A型態;聯發科屬於B型態;台灣大哥大和台塑屬於由B過度到C型態。
企業領導〉應更聰明學習
台積電是台灣第一家引進C型態的企業,曾在公司治理上做了很好的示範,董事長張忠謀在美國德州儀器任職數十年,對跨國企業運作方式耳濡目染。但目前張忠謀回鍋兼總經理一職後,讓台積電運作回到B型態。
陳鴻基建議,台灣企業也正在轉型,從代工到提供加值服務甚至跨入服務業,經營產業、經營模式和企業規模已和過去環境全然不同,企業領導人最好有MBA相關訓練。
「這樣摸索未來方向會比較有方法、比較有效率,」陳鴻基形容,「過去的商業環境像蘋果,未來的商業環境像橘子」,企業領導人不能像從前一樣只管勤奮工作,未來應學習如何聰明地工作。
台灣大哥大總經理張孝威(No.46),從高科技業轉戰服務業,深刻感受到管理營運模式的差異,「服務業講求柔性管理,重視人性面、人文面,和製造業多半需要軍隊化管理很不同。」
領導人應有特質〉有膽識,最多人選
對於領導人應有的特質,「有膽識」是多位上榜總經理的共識。其他則各有心得。 飛捷(No.40,做POS系統)董事長林大成是創辦人兼CEO,他歸納了五點特質:冒險、專注、創新、聚焦及耐心。 「我天生有冒險性格,不服輸,」林大成的個性適合創業,當年標會湊20萬,獨自開創飛捷。台大電機系畢業的他,分析班上同學出路時指出,約有1∕3是科技業董、總、副總字輩的,1∕3做老師,單純只做研發的也有1、2成。顯示個性、企圖心對一個人的發展有很大影響力。
創見董事長束崇萬(No.9)也是董事長兼CEO,他表示,做CEO要有「勝不驕、敗不餒」的精神,隨時有應變措施,充滿鬥志。昆盈總經理李曉林(No.74)對經營管理也有深刻體認。昆盈以獨創滾輪滑鼠起家,主要做耳機喇叭等電腦周邊產品,從推自有品牌、國外業務從自設子公司到改找經銷商、減少產品自製率,每一步都是很重大的決定。做決策時必須要大膽執行,而且接下來就必須果決執行。
李曉林指出,因代工毛利低,昆盈在創業四年後決定推自有品牌,曾經在做品牌的第二年就賺了一個資本額。但海外子公司效率不佳,逐漸改採經銷制,最高曾一次關掉五家海外子公司,「關到手軟」,現在只剩子五家子公司,其餘找當地經銷商;為深耕品牌,目前75%產品不是自己製造,而是投資策略伙伴做製造。
《遠見》此次並專訪入榜百大的四家電子業、四家傳產、一家服務業領導人,探索他們成功的智慧,從策略訂定到經營管理,相當有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