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一個「後商業」社會,已逐漸成形。在這個社會中,知識工人是生產主力,他們的價值觀將傾向於專業技藝,即回到工人的本質,而不是光以工作取得生活所需。
九0年代企業最大的挑戰,是調和這兩種價值觀。要求員工稱職的同時,又必須讓他們為自己驕傲,即使職位再卑微也一樣。總之,企業必須為達成目標,付出額外的代價。
此外,十年後企業階層會比今日減少四0%,升遷不再是通則,而是意外,如此一來,企業如何提供別的成就感來源?因此,薪資將成為更重要的工具。
把每個人當志願軍
管理階層必須學習有關生產力的知識,最基本的概念,是把每個人都視為志願軍。知識工人需要薪水、需要工作,但他們知道如果他們要離職,隨時有地方去。所以企業必須讓他們知道工作目標、報償以及訓練何在,讓每個人或工作團隊,都能不斷成長。
知識將成為企業的核心資源,即使對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來說,持續的教育愈形重要。因此企業將同時成為教育機構,他們利用別的教育單位,讓各行各業有經驗的人集聚一堂,互相砌磋。
對美國嬰兒潮的一代來說,他們還會更積極參與類似女童子軍、義勇軍等社團,因為他們不相信政府推動的計畫,社會團體將取代許多社會工作。
幾乎所有的人都相信,資本家是資本主義最寵愛的兒子。這是無稽之談。事實上,最受惠的是工業界的半技工,他們的崛起,無與倫比,就如同他們的消沈一樣。製造業的藍領工人數目雖有減退,但仍為數眾多。未來十到十五年,工會將再度「武裝」,他們對失去政治支持愈來愈警覺,但這次的反彈必徒勞無功。
「大就是美」的時代結束
另外一個趨勢是,企業規模的大小,將來在經營策略上,將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大就是美」的時代,絕絕對對結束了,大象不比蟑螂優秀,在蟑螂活過的歷史中,大象不知已經演進了多少代。環視國際經濟的世界,表現優異的企業,都是小範圍的專家,企業把工作外包的情形會愈來愈見普遍,而這些工作對經營而言,都不是最核心的。
只有在市場需要的時候,「大」才能發揮功效。跨洲的客機不可能小,如果有這樣的飛機,千萬不要飛。世界級的銀行,也不可能是個組織簡單的機構。
未來,企業合資、策略性結盟、交換股權及跨國合作,也將大行其道。這麼做不是為了節省成本,而是為了資訊。
資訊重於一切
經濟學家也許不會同意這點,但這是商業世界最古老的經驗:在一個充分開發的市場,除非你是個製造者,否則很難屹立不搖;相反的,出口商終究也得被三振出局,因為他缺乏市場資訊。兩者的合作、結盟,是一條新路。
(取材自Fortu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