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競爭策略的角度來看,國內首席節目主持人張小燕,和第一大企業集團台塑,成功之路是相通的。
十幾年前,當電視圈節目主持人,一致以端莊大方、穿旗袍、字正腔圓為標準時,張小燕卻大唱反調,她牙尖嘴利,講話像連珠炮。
「我講話本來就快,這在當時是大缺點;但我就把這缺點變成我的特點。」張小燕如此解釋她能名噪當代的關鍵。
而台塑發現它PVC產量過剩時,也不認為這是個缺點,反而投資南亞做進一步加工,並且繼續擴大產能,成為世界PVC第一大廠。
判斷加想像力
正如同聯華電子總經理曹興誠所說,任何企業的策略,都是技術、管理、市場整體考慮的結果。策略的規畫是科學,需要精確地「衡外情,量己力」;它也算是藝術,帶著七分判斷和三分想像力。
斯迪麥能在不起眼的口香糖市場,成為「社會挫敗者」的發言人(從重考生到互相不說話的夫妻),教育出購買慾,是判斷加想像力行銷的最佳示範。
但想像力的效果是無常規可循的,搜尋「力爭上游」企業的競爭策略,還是老老實實落在生產、技術及市場定位方面。
台塑「數大就是美」的啟示,不只是防禦(降低成本)的戰術,而是充滿攻擊性的。
「點點滴滴」的管理,再添上規模經濟的大量生產,台塑集團另一個秘方是維持合理利潤。創辦人王永慶一再覆誦「有下游才有上游」的信念,經常主動降價,提高下游加工廠的競爭力。這一大套生產策略的效果,不僅是上下游共生共存,低成本、低利潤,根本阻擋了新競爭者插足的空間。
「量大就可以控制價格。」同是石化業的奇美石化協理蘇榮藏指出,在八年前自行研究,突破關鍵技術後,奇美在ABS(一種表面光滑的塑膠原料,主要用於終端機、電話機外殼)產量,到今年底篤定成為世界第一大ABS生產者。
蘇榮藏平淡地說,過去奇美的產品,囿於品質不穩定,產量又小,價格「怎敢不低頭」地比競爭者低一成,幾乎毫無利潤可言。而今天情勢易位,奇美的售價,一律在報上公告,成為業界標準價,同行識相地一公斤降一到兩元促銷。
生產策略關乎成本至巨,上下游一貫作業,是企業常用的另一個技巧,原任統一企業總經理的高清愿明指出,當初會從炸油、做麵粉、速食麵都一手包辦,「可以省掉對外採購的營業稅」。在七月一日退休,升任副董事長的高清愿,欣慰地表示,統一在他手中,二十二年來沒有一年賠錢,成本控制是其中一個重要的關鍵。
上下游一貫作業
同樣的,國內運動鞋首屈一指的寶成工業,成功地分享這種經驗。
把一雙貌不驚人的慢跑鞋拆開,大大小小的零組件也在一百種左右。為了控制成本和品質,六、七年前,寶成陸續成立化工(做鞋底),和皮革廠(到休士頓買牛皮)。自己生產主要原料,減少對外依賴程度。
「你有能力,別人就不敢欺負你,這是制衡。」董事長蔡其瑞舉例,三年來,一頭牛漲價五成,但寶成買到的牛皮反而每平方呎便宜十一塊台幣。
對大部分台灣廠商而言,不但要進口原料,更需要進口技術。企業在R&D之中,D(發展)成分濃過R(研究);因此選擇技術來源,往往決定企業成敗。
互利,是尋找技術合作夥伴最佳策略。
聯成石化總經理苗豐強得意地說,聯成之所以能與美國石化大廠Monsanto合作,是因為他們看中台灣及亞洲高成長的經濟實力,企圖在台灣建立攻占亞洲市場的橋頭堡。
從桌上談到地上
苗豐強追述,談判過程頗為辛苦,雙方人馬從桌上開始談,到最後都躺在地上了;結果還是在合則兩利的情況下有了結論。
三富汽車起死回生的故事,是更戲劇性的例子。
董事長李水土原先找上日本速霸陸合作,但處處受掣肘之苦,等中華汽車也出產小貨車之後,三富在市場上節節敗退,甚至在五年前被擠出公民營企業前一百名。
一氣一急之下,李水土赴歐洲尋求新夥伴,最後找上雷諾。工業局一位瞭解三富極深的官員表示,這是因為雷諾是法國國營企業,效率、成績並不理想,也想藉機有所表現,雙方才一拍即合。合作至今,三富改頭換面,年年高成長,去年八十四億營業額,高居排行榜第三十九名。
技術創新靠人才
有的時候機緣相遇,可遇不可求的人才,也能帶來技術創新。
奇美能夠在技術上刷新傳統製程,提高數倍產量,主要的創意,來自一個日本人。奇美研究部協理蘇榮藏不諱言,這位日本專家會專職擔任奇美顧問,是因為他在日本大公司有志難伸,未得重用。
相反的,合則不利的情況下,尋找技術的策略只有窮則變,另闢蹊徑。
中鋼辦廠時,考慮整廠由奧地利取得技術,但對方價碼高過中鋼可以接受的程度。最後,中鋼只得向日、美及其他歐洲國家各買部分技術,史無前例地創造煉鋼廠技術聯合國的先例。
十年來,電子科技業在台灣生根發芽,才另外發展出少量多樣的模式,新竹科學園區是這群科技新星的大木營。其中全友、聯華,都是經常被反覆分析、討論的公司。
兩家公司的技術來源不同,全友的三、四個靈魂人物,是在美國大電腦公司工作十年以上的工程師;而聯華的「五虎將」,卻大都是「台灣製造」,就像總經理曹興誠形容的,他們是被電子所派到美國RCA受訓,「取經」回來的。
即使擁有自主研究發展的能力,選擇市場的策略運用,讓這些高風險的科技公司避掉不少風險。
利用本身累積的技術、成本比美、日低三、五成的台灣工程師,全友專注於市場小、利潤高的專業市場。從第一個產品MICE(幫助工程師設計微電腦的模擬機),到做自動化的牙刷製造機,全友走出獨樹一幟的風格 小而非常賺錢,去年做十億生意,二九%的獲利率在歷年表現中,還是偏低的一年。
有自知之明
半導體工廠就在全友正對面的聯華電子,也是在分析利弊得失之後,選擇較不熱門的市場,卻也因此受譏,認為聯華此舉表示它並不是真正的高科技公司。
存儲記憶體(RAM)是半導體產品的大宗,又分為動態(DRAM)及靜態(SRAM)兩種。
DRAM一直被視為半導體技術的重要指標,但曹興誠分析聯華為何到現在還不進入這個熱門市場,主因是DRAM的大玩家,全是大資本的日、美大企業,一旦選擇進入這個市場,就必須「生死相許」。聯電自認還不是這種重量級組,無需同台拼個你死我活。
事後諸葛,曹興誠也慶幸自己判斷正確。因為DRAM市場起伏非常激烈,最近三年,價格變動可以從,塊晶片一、兩元到二十元美金,這麼大的價差,不是一個規模小的新公司承受得起的。
策略不是企業最根本的實力,卻是實力的表現。一個公司文化再強、管理再健全的公司,如果選錯策略,歷史還是可能因此改寫。
產品不是商品
追索巨大發跡的經驗,悟出產品不是商品的道理,是釐定策略的基礎。
不能按牌理出牌
生產自行車的巨大,最早三年幾乎是在沒有訂單的情況下度過。這期間,董事長劉金標不斷出國,訪問最接近顧客的小商店,他不斷地想:人為什麼要買自行車?
答案對現代人來講,也許已經是常識了;但十幾年前,劉金標領悟出,賣腳踏車跟牛仔褲是一樣的--不能按牌理出牌。
好好的牛仔褲為什麼要補釘?為什麼剪短、抽鬚鬚?為什麼花這麼多力氣,把新牛仔褲刷得白白的?
牽扯到品牌認同心理
「產品不是商品,最合理的產品,不一定有市場。」滿頭白髮,卻愛跳迪斯可的劉金標進一步說明,從合理的角度看,腳踏車可能有許多零件、設計都是不必要的;但商品的考慮並不永遠是成本低、或最安全、速度快而已,更牽扯到品牌認同的心理問題。
「論結實、價錢低,大陸自行車最「勇」,為什麼一直沒辦法外銷?」劉金標再舉證,當腳踏車的功能,已經從交通工具、多元他到休閒、運動,甚至時髦象徵時,最重要的是對產品的觀念也必須改變。
三商行化整為零
三商行的成功,證明只要策略正確,小生意也罷成為大企業。
十五年前,三個從台大商學系畢業(這是「三商」的由來)服完兵役的年輕人,嚐試過禮品外銷、郵購禮品的生意,都不怎麼成功。當時,他們必須我到一個可以立足發展的利基市場。
但首先得先掂掂自己的分量。看國外百貨業的發展,連鎖店是一條可以走的路。但一沒有大資金,二沒有土地;像國外的大型購物中心,絕不是他們可以做的。
用小樹植森林
研判百貨業的未來,他們相信一定是個專業商店的時代,例如專賣襪子。總裁陳河東直接了當的說,大型百貨公司,「什麼都有,也等於什麼都沒有」。在國外考察時,同樣的東西,在台灣賣一百元,外銷出國變十塊。這三個小老闆知道,只要採購方法用對了,一定可以把貨品的售價壓低,打開市場。
於是,當三商行出現在永和、公館時,他們的策略已經根清楚了「小型的禮品專賣店、品質中等、價格卻便宜得出奇,比市面商品大約便宜三成左右。
「我們沒有能力種大樹,卻可以種許多小樹,將來可長成一片森林。」三商行總裁陳河東,一開始就決意把這些小樹,種在全省鄉鎮,讓鄉村消費者的一塊錢,與都市人同值。
為了加強這種滲透力,三商找到外銷廠,用大量買斷的方式(過去一般商店都用託售),降低進貨成本,讓所有消費者,不分收入、年齡階層都可以走進三商行。
三商行如今屹立在全省五十二個據點,像埔里、旗山這種養不起遠東百貨的鄉鎮,對三商來說卻綽綽有餘,陳設的貨物,早從禮品擴及到文具、少女服飾及家庭用品。
經過十五年工夫,三商行去年創出五十八億營業額,在百貨業僅次由財團支持的遠東。五、六年前,更用原有的經營模式,賣起牛肉麵;七七巧福替上班族找到快速解決午餐的辦法。
隱藏式的保守作風
「其實三商是很保守的。」陳河東說三商自有資金一直維持五0%的水準,「以防萬一」。
但策略運用成功,使三商的保守至今尚未發生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