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三年間,韓國歷經兩次史無前例的改變。
其一,戰後推動經濟成長二十五年以來,一九八八年的外匯存底終於出現藍字。其二,過去三十年間,南韓總統均藉政變登基,一九八八年盧泰愚卻憑選票執政,打破了槍桿子出政權的傳統。
然而,另一個畫時代的變遷更令人側目--韓國社會已經脫胎換骨了。
風狂雨驟
在連綿不斷、風狂雨驟的政治事件衝擊下,政治新聞占滿了韓國報紙的版面,也充塞了韓國人民的胸懷。對於社會變遷,南韓一直無力也無暇顧及。
直到最近,韓國人的眼光才開始轉向社會。報章刊登了兩則富有代表性的生活剪影:
--在漢城,七口之家住在兩間斗室中,月租二十五萬韓圜(約合台幣一萬元)。為了讓父母全力栽培小弟,四個姊姊竟然仰藥自盡。
--在一場典型的示威暴動中,激進派學生照例向鎮暴警察投擲汽油彈和石頭,而警方也依舊還以顏色,將數十名學生拖進警局加以收押。但是這次有人看見警員啟動嘴唇,無聲地附和示威分子的激進歌曲。(警察係經徵召服役,年齡和教育背景多與示威分子相同。)
第一則故事雖然涵蓋了傳統的重男輕女思想,但也同時顯示韓國貧民已具備求學上進、出人頭地的現代理念。而第二則報導正是教育普及的結果:今天的學生可能是明日的警察,現在的警察也可能是未來的學生,社會中的權威和反對勢力已混為一體。
社會轉變的誘因何在?一九六二~八八年間,南韓先後僅由兩位總統掌舵。兩位都是將軍,也都經由政變上台。在他們的鐵腕統治之下,韓國的經濟欣欣向榮,然而伴隨經濟成長的心理壓力卻鮮為人知,當局也不樂見人民思考國家未來的發展趨勢。
慮泰愚的情況卻截然不同:雖然他也是軍人,與前任總統甚至是軍校同班同學,上任前南韓亦曾度過長達數月的政治危機,但重要的是他是民選的元首。在他任期的第一年間,埋藏於韓國人內心深處的壓力一一浮現出來。
韓國社會的貧富階級、舊式農村與新興都市,安定與改革等勢力並非尖銳對立。因此,韓國的社會變革相當平順,正如二十五年內人口遽增五五%而達四千三百萬,卻並未引人注目。韓國社會就這樣無聲無息地改頭換面了。
漢城愈來愈像香港
三十年前,韓國只不過是個山巒起伏的半島,自亞洲大陸向日本凸出,對日本殖民統治的歷史滿懷仇恨。在一九五0年代的內戰中,南、北韓分別接受西方國家與中共支援,互相殘殺,元氣大傷。戰後,人為的分界線隔絕了工業的北韓與農業的南韓。
自六0年代起,南韓篳路藍縷,一點一滴從頭做起,如今已成為人口壅塞的工業國家,首邑漢城也愈來愈有香港的榮景了。
這個成功的故事要由快速起飛的經濟說起。一九六四年南韓的國民生產毛額以目前的幣值計,僅約五百美元,今天卻已高達四千美元之譜。南韓農業人口的比例已下跌三分之二,而製造業人口卻上揚了三倍之多。大多數南韓人的生活型態已在不知不覺中改變了。
其他方面的變化隨之而來。三十年前韓國人三餐以米飯配泡菜為主,窮人極少有魚可吃,食肉更屬年度大事。糧食短缺之際,政府倡導解決之道;白米摻大麥,健康又實惠!
「平視」日本人
今日,每人每天平均攝取熱量已自偏低的兩千卡路里躍升至三千卡路里,肉類消費量增加了兩倍,而農家的稻米消費量則提升了四成。不過,非農家人口則因改用其他主食而使稻米消費量再度減少。漢城市民不但豐衣足食,而且已開始追逐歐美健康食品的時尚。
過去二十年間,醫生人數的比率上升一倍,牙醫增加兩倍,醫院病床位成長三倍,護十則遽增了十二倍之多。營養與醫療同時改善,下一代的韓國人長高了。目前南韓四歲男孩的身高較二十年前同齡的男孩超出十一公分之多,因此又可以「平視」日本人了。(韓國人歷來稱日本人為「矮子」,然而近代日本富強,日人漸較韓人為高。)
韓國不僅衣食無虞,其他民生消費亦呈突飛猛進之勢。在朴正熙政府時代,市面貨品寥寥無幾。如今商品一旦充分供應,琳琅滿目,遂令韓國人眼界大開,展開決堤般的消費行動,看到什麼就買什麼。幾乎家家戶戶都有一架電硯。一九八五年,三分之一都市家庭和十分之一鄉下家庭即已進步到各有一台洗衣機。
工商發達對南韓婦女的衝擊更大於男性。女性就業率達四五%,就是在工業國家,這樣的比率也算很高了。男性就業率雖仍凌駕女性,卻已在下降之中。
但是南韓並非婦女的就業天堂。韓國男性工作時間之長,幾居世界之冠,婦女的工作時間更長;製造業女性每周平均工時高達五十五小時以上。尤有甚者,女性平均工資尚不及男性的半數,而且許多工作都限定男性擔任。難怪一向溫順的韓國婦女業已發起女權運動。
同時,傳統觀念亦在轉變之中:雖然六十歲以上的韓國人仍有四成以上堅持女人的事業在家庭,十五到十九歲的人卻只有一三%持相同看法。
在這個急劇演變的社會中,最突出的變遷首推都市中產階級的形成。這種現象在漢城最為明顯:每月平均薪資幾達七十萬圜(約合台幣兩萬五千)。處身在漢城繁華活絡的朝氣中,你很難相信韓國的國民平均所得僅有四千美元。
不再光顧路邊攤
漢城故地是漢水之陽的北區,當地許多居民自古舊的木造平房遷往南郊新興社區的公寓,脫離三代同堂的大家庭,子女人數也大為減少。這些小康之家較北區的居民富裕,彼此間同質性亦較高。他們經常進出美容院、服飾專賣店和超級市場,而不再光顧路邊攤。
這些人所重視的,和全球大都市的中產階級一樣,乃是為子女選擇最好的學校。手頭有了餘錢,開始投資股票。八年來韓國股市上揚九倍,而去年蓋洛普測驗顯示,韓國共有一百七十多萬人購買股票。股市研究部門則指出:前年總持股數上升了一倍,而去年上半年間又走高了一倍。
傳統觀念褪色
日常生活的變化導致價值觀的轉變。一九一0至四五年日本軍事占領期間,韓國軍隊即開始大權在握。其後朴正熙總統拔擢不少軍人兼任政府官職,進一步拓展了軍隊的勢力範圍。將領執政,如日中天的盛況,持續到去年方告落幕。但是早在一九八0年,軍隊殺死兩百多名示威者的光州事件,已對軍方的威望造成致命的打擊。
這件流血慘案帶來無法彌補的後遺症。許多士兵開始反對軍人干政,而韓國青年以進入軍校為榮的傳統也成為過眼雲煙,頂尖的人才流向政府機構。
拜會各地市政府,通常可見三位官員主持簡報;五十多歲的市府首長、主管局長、以及二十多歲的局長助理,他們反應敏銳,英語流暢,通常是美國商學院的畢業生。局長助理洞悉各項細節,負責回答問題,是市政措施的實際推動者。這些新生代官員日後掌權之時,韓國政府勢必如虎添翼,銳不可當。
軍人不再當權,社會紀律隨之大異其趣。一個口令,一個動作,只重團隊精神,不重個人意志的傳統已經消逝無蹤。
個人意識的抬頭,在勞工運動中最為凸顯。盧泰愚就任一年以來,風起雲湧的罷工運動不僅傳達勞工對工資等條件的要求,也象徵勞工毫無異議、默默耕耘的時代已成歷史。一九八五年官方民意測驗的受訪對象中,三三%對本身的工作情況感到滿意;一九八八年韓國工作情況已獲顯著改善,但該項數據卻下跌為二一%。
每逢罷工,兩年前各大財團的解決之道是雇用保鑣解散工會,如今也只得在會議桌上妥協了。
心態大異往昔
軍界、政界和產業界的情況變遷之餘,其他傳統也逐漸褪色。鞠躬如儀的禮節不再遵行,處理財富的心態也大異往昔。
以往韓國人視勤儉為美德,因此對奢侈品課以重稅,而且抑制進口。直至八0年代初期,為了節約用電,每三盞路燈仍僅開一盞,餐廳的營業時間亦受限制。多金人士為防執政的民主正義黨強索政治獻金,莫不竭力隱瞞財產。私家轎車寥寥可數,為恐招搖,車身一概漆黑。漢城上流社區的高級住宅大多租予外籍人士,甚或令其閒置。
目前南韓既已連續三年出現外匯盈餘,過度節約已不合時宜。盧大總統任內,消費觀念次第解放,富豪之家和中產階級寫然發現花錢享受人生的樂趣。
南韓汽車製造廠預計今年度內銷七十餘萬輛新車,其中女性顧客將不在少數。道路負荷驟增,行車速度預計將於未來五年內減緩一半,百貨公司生意興隆,大發利市,貨品售價比倫敦還高。今年元月起,韓國政府開放未滿三十五歲國人的觀光護照,本年度南韓出國觀光的人數預估將較去年度加倍,多達一百五十萬人次。
中下階層難堪
富人享受生活,命運相對坎坷的中下階層立即感到不平。農村人口大量外移,僅存長子繼承租業,不但收入偏低,甚至負債累累,往往難覓妻室同甘共苦。今年初,一萬兩千個農民在漢城示威,要求加強保護措施及取消農產賦稅,最後演變為暴動。
南韓經濟繁榮,國家主義隨之抬頭。韓國人對本國歷史、文化的興趣日漸濃厚,韓文裡的中文全以韓國字母取代,而農曆新年又熱鬧起來了。這股熱潮甚至向北韓擴散;許多南韓學生極力鼓吹南北韓統一,有些人竟對盧泰愚不滿,轉而景仰北韓自大獨裁的領袖金日成。
國家主義盛行,也有其負面的影響。反日反美的意識高漲,南韓學生和左翼分子指責美國造成韓國的分裂。對日本的仇恨尤甚;日本在一九一0至四五年統治韓國,暴政嚴苛,韓人積怨難消,對日本目前的意向亦頗不信任。在最近的一項民意調查中,將近九成的小學生表示討厭日本。
自一九八八年奧運以來,韓國人對經濟和政治的成就深感自豪,認為南韓沒有做不到的事。
有一天他們會發現自已錯了。高估韓國的國際地位實非明智之舉,例如布希總統自日搭機返美,途中在韓國稍事逗留,以便進餐,韓國人卻將之描述成高峰會議,不免太過渲染。然而再深入想想,韓國積弱達一個世紀,現在總算能揚眉吐氣了。相信自己無所不能,起碼是展開行動,邁向成功的第一步。
(譯自The Econom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