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經濟學人觀世界

遠見編輯部
user

遠見編輯部

1989-05-15

瀏覽數 16,900+

經濟學人觀世界
 

本文出自 1989 / 6月號雜誌 第036期遠見雜誌

改革無罪,吶喊有理

四月間,大陸爆發學生運動,蘇聯則出現選舉震撼,共黨代表人民當政的神聖地位,竟遭受人民的質疑。

在北京,天安門和中南海外人潮洶湧,人心鼎沸,往日高不可攀的領導階層,忽然權威不再。同時,在莫斯科,國會選舉一反七十年來的傳統,首度賦予選民自由投票的權利,令部分高幹落選,也使黨國元老大傷腦筋。

兩大共產強權史無前例的改革措施各有千秋,然而掌聲並未響起,反倒噓聲大作。

政經改革顧此失彼

十年前鄧小平領導大陸人民,展開經濟改革,頓時一呼百諾,成為希望所繫。未料過去兩年間通貨膨脹的陰霾四布,迫使中共當局緊縮信用,壓抑物價,令農民和中小企業備受威脅,不少人因而失業。

過去,學生為爭取民主自由所發起的示威遊行,勞工大眾索不關心;近來卻轉而聲援,原因是大陸人民初嚐經濟自由的果實,擔心當局後繼無力,功虧一簣,只得開始響應政治改革的呼聲。

戈巴契夫的難題恰恰相反:蘇聯的經濟改革迄無成效,部分高幹唯恐經濟成長,他們的地位會隨之動搖,竟然猛扯後腿。有鑒於此,戈氏推動大刀闊斧的政治改革,在國會選舉中賦予選民有限度的自由,用意就在越過黨內的反對勢力,將「重整」運動是否可行的爭端,直接交付民意裁決。

然而在開放政策的大旗下,人民所燃起的滿腔期盼,卻一直未能得到滿足。雖然繼國會之後,中央委員會也減少了一百位資深同志,不過市面物資日趨匱乏,購貨更需大排長龍,政治改革的喜訊也就顯得無關痛癢了。

處境異中有同

兩地的危機雖然大相逕庭,然而彼此的處境其實異中有同。鄧小平的「四個現代化」和戈巴契夫的「重整」堪稱大刀闊斧的改革,規模之大,直追十九世紀的工業革命,人民、工作,甚至整個產業結構的混亂狀態均在所難免。尤其在一黨專政的伽鎖下,這項畫時代的工程更見艱鉅。

這兩項努力並非絕對悲觀。隨著時代的進步,傳統的包袱自然減輕了不少;兩個政權均已體會到史達林原來是大錯特錯,國營政策遏阻了企業適應市場、自由競爭的機會,反令官員在權力的滋味中腐敗無能。因此,兩地均嚐試施行私有制度;小幅開放民營企業、私有農田和工廠,促使生產力上揚,經濟起飛。

不過,放棄史達林主義,容納少許資本主義色彩是一回事,放棄列寧學說或專政霸權則是另一回事。大膽先進的戈巴契夫倡議「多元化社會」,用意僅在鼓勵黨內辯論,決非容許其他政黨向其權威提出挑戰;大陸學生則抱怨鄧小平的胸襟尚不及戈氏。

兩地政府既然扮演全知全能、人民父母的角色,當問題漸次累積到某種程度,人民走上街頭挑戰權威,自也不足為奇。

民意反彈的尷尬

比較兩地現況:中共當局因箝制思想而遭到抗議;反觀戈氏則僅有思想開放,而無經濟建樹。戈氏若能及時充裕民生物資的供應,他的成功機率應較鄧小平為高;否則,蘇聯人民可能也即將走上街頭抗議「一黨專政的重整」了。

共黨素來標榜「為民喉舌」,如今民意反彈,其是始料未及的尷尬場面!

也是日本第一

以元首之尊,為了一點小錯而黯然引退--尼克森既不是第一位,也不是最後一位。

漣漪變成風暴

去年六月,在日本首相竹下登參與國際事務最為意興風發的時刻,朝日新聞刊出一小則報導,稱瑞克魯特公同向川崎市副市長行賄,以謀取市區重建計畫的好處。

當時,這則新聞並未引起太大的漣漪,未料瑞克魯特事件的震撼力量逐漸擴大,終於演變成政治風暴,迫使竹下登辭職謝罪。

自民黨四大派系的領袖雖未被控干犯法紀,卻都和竹下登一樣,涉及瑞克魯特案件。執政黨的聲望跌至谷底,危機四伏。

然而,自民黨認為竹下登既已掛冠求去,選民又會對備受批評的新稅制逐漸適應,終可大事化小,自民黨遲早可以走出陰霾,何不暫時按兵不動,以不變應萬變?日本人果真會對新任內閣極盡嘲諷之能事,卻不了了之嗎?

自民黨認為:該黨四十年來繁榮經濟,建國有功,聲望隆盛,政權在握;反觀在野黨積弱不振,因此黨內整頓並無必要。

【會員限定活動】想懂護國神山的背後?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時代的選擇!立即報名>>

鐵律出了問題

誠然,自民黨實力雄厚,擅於運用派閥力學,由不同派系交替掌政,令選民時有耳目一新之感。但是,原先自民黨也根據這種推理,認為竹下登不可能被迫下台。照事情的發展看來,這項行之已久的鐵律顯然出了問題。

瑞克魯特醜聞恐怕不會就此草草收場。在日本金權政治的傳統中,行賄的企業不在少數。然而瑞克魯特企圖以低價股票和政治獻金收買全體閣員,金額之龐大、範圍之廣泛,誠屬空前。董事長江副浩正就是在收買日本政壇,他自己也成為自民黨派系中的要角。

隨著東京地檢處鍥而不捨的深入調查,此案達到鼎沸之勢。本來有人以為案情業已明朗,然而事實證明檢方仍然握有重要線索;瑞克魯特可能對日本電信電話公司股份進行非法交易,並將所得分給官員。

瑞克魯特案件暴露了日本政治及社會的嚴重失衡現象;官商勾結而成政商特權階級,利益團體從中牟取暴利,循環榨取社會資源及國民的努力成果。此次政壇風暴為振衰起敞的最佳機會,若經此打擊依然沈痾未起,日本在國際社會間舉足輕重的聲望與影響力勢將受損。

從美國水門事件和日本洛克希德事件後的改革行動都可看出,單單禁止行賄並無效果。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行賄的新方法層出不窮,防不勝防。欲減少政客收賄,當務之急在將各選區的議員數由三至五人減至一人,如此各派系便不致為爭奪同一席次而猛打銀彈攻勢。

放鬆嚴苛的法令

更立竿見影的做法,則是明文禁止政客在婚喪慶典上致贈禮金--目前國會議員每年須籌募一百萬日圓,以支付幕僚和助理費用,並致贈禮金以討好選民。

由瑞克魯特案可學到更深一層的教訓:除非放鬆重重規章對經濟、政治的管制,否則日本就無法向前邁進。近年來日圓的強勢業已迫使日本企業將觸角仲向國外,引進大量的商品和觀念,但是日本的潛力仍然有待開發。

例如:日圓匯率持續攀升,日本保障商店的分銷體系卻令多項商品的國內售價高達國際售價的三倍以上。農業保護政策亦令消費者負擔較國外貴五倍的食米,以及較國外貴兩倍的牛肉。又如:東京市郊住宅瀕臨爆滿,相關法令和稅則卻仍對住宅用地多所限制。

在嚴苛的法令中,政客官僚權限太大,企業因此不思在市場中競爭求進,反倒汲汲於獻上金錢,換取特權。自民黨是否能革新政治,就看他們是否能扭轉這種不合理的現象了。

布希是好總統嗎?布希總統自元月中旬走馬上任以來,已經一切就緒了。

在這短短的四個月中,他經歷了任內第一次環保危機--阿拉斯加;第一次罷工--東方航空;第一次

國會挫敗--陶華事件;第一度徒勞的外交協調--中東;第一次添購白宮設備--擲鐵圈遊戲場。

總統這份差事,他的表現如何?華府名流說:普通。一般民眾說:不錯。

民眾並未苛求

華盛頓郵報與美國廣播公司電視網合辦的民意測驗顯示:四月初,七一%的人對布希的施政表現感到滿意,較八年前雷根上任時的六二%還高。雖然這項數據並不保證什麼(卡特總統當年還獲得八0%以上的肯定呢!),不過仍可看出華府權威人士對布希總統顯然有些吹毛求疵,反觀美國民眾則並未過於苛求。

美國政府首長素來帶有濃厚的個人色彩,布希就任以來雖然沈穩內斂,卻也顯示了五種特色: --隨興所至。布希常因一時興起,演出神龍見首不見尾的好戲,例如不按慣例召喚助理,卻大駕光臨助理辦公室;一旦心血來潮,即以電話邀約某記者餐敘;臨時光顧某校自助餐廳;安排以色列總理謝米爾前往航空博物館欣賞影片;邀請埃及總統穆巴拉克觀賞布希為棒球季開球等等。

攝影記者人仰馬翻

但是大家早已習慣雷根時代的模式了;凡事預作規畫,按部就班;大至演說小至短評,一概根據卡片上預擬的講稿,總統站立的位置也絕對依照地面預留的標記。

如今驟然面臨布希變幻莫測的行程,不但外賓常被神來之筆搞得滿頭霧水,記者也常因追逐突發之舉而筋疲力竭。一旦撲空,更是牢騷滿腹。

然而逐漸適應以後,記者也慶幸能脫離過去八年的僵化模式,迎接布希多采多姿的新作風。其實唯有電視的攝影記者經常人仰馬翻,措手不及,無法搶到精彩鏡頭。文字記者反可較以前提出更多的問題,享受更大的彈性,因此可謂今勝於昔。

--崇本務實。雷根喜好官式排場--大舉鋪設紅地毯,一側樂隊陪襯,背後閣員林立;而鏡頭上的布希則平易近人,或漫步、或擲鐵圈、或含飴弄孫。雷根刻意在人民心中樹立完美的形象,且令國會敬畏有加;布希則以短簡和各種善意姿態拉攏反對勢力,化解敵意。他的政治理念講究建立和諧的關係,常打電話向各國元首致意。

布希最不重視正式演說。他常藉記者招待會、召見和短談來促進溝通。幕僚捉刀的講稿,布希從不照本宣科,反倒動輒加人本身的見解。而誦讀之時,亦不若雷根鏗鏘有力,高潮起伏。此外,他還裁減了講稿撰作的員額和薪資。結果可想而知;布希就任以來,迄未發表任何扣人心弦、傳頌一時的重要演講。

--兩黨兼顧。美國正學習聯合政府的運作。布希面臨反對黨在參眾兩院均居多數的局面,不得不承諾兼顧兩黨的立場,並要求國會作相同的回饋。他的要求沒有落空,雷根時代爭論不休的外債、核子飛彈、預算等案,在布希時代突然出現妥協的餘地,其中預算案並已達成初步的協議。

然而,布希與反對勢力握手言和,也付出了相當的代價--國會實際上掌握了對外政策的否決權。

--謹言慎行。阿拉斯加石油污染事件發生後,布希三緘其口,直至三天後才打破沈默,避重就輕地對挖掘石油的安全程度大加宣揚。此外,他還授權內閣秘書發表部分政策,其中外債和預算方案欠缺細節,而外交政策懸而未決,仍在等候「戰略檢討」。

--保守被動。布希一旦展開處理問題的行動,則長於溝通,講求技巧;然而在此之前,時常流於觀望,以致造成拖延,是其最大弱點。

布希在競選期間,無需標榜獨樹一幟的見解。但如今國會逐漸發覺新任總統保守被動的要害,可能會掌握主動,採取攻勢。在頭四個月的權力鼎盛時期,布希並未贏得任何勝利,亦未達成任何政策性的目標--甚至連政策性的目標都尚未提出!

「愈了解喬治.布希,愈發現他當總統再適合不過了!」去年競選期間,他的文宣人員如是說。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