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極創新又有技術,為何無法生存

開放軟體策略也救不了研發硬漢昇陽

張德齡
user

張德齡

2009-06-01

瀏覽數 37,350+

極創新又有技術,為何無法生存
 

本文出自 2009 / 6月號雜誌 澳洲第一

4月20日矽谷科技大廠昇陽科技(Sun Microsystems)宣布將以每股9.5美元,相當於74億美元賣給軟體公司甲骨文(Oracle),為近30年的歷史畫上句點。

昇陽的沒落不是一天兩天。2000年市值曾高達2050億美元,但自從網路泡沫後,昇陽便一直無法振作起來,伺服器的市占率不斷下滑,利潤大幅減少,裁員也沒有停過。

即使如此,矽谷人面對這家曾經輝煌的公司即將走入歷史的事實,還是不勝唏噓。

「這代表一個時代的結束,」在昇陽工作15年,後來轉戰摩托羅拉總裁的任德(Ed Zander)表示,「昇陽曾經是累積相當多智慧資產與技術的公司,無論被誰買走,這個消息對整個產業來說都不是好事。」

市場研究公司IDC副總裁柏之曼(Jean Bozman)也表示,昇陽擁有硬體,伺服器和儲存設備及軟體,這些組合足以具備下個世代資訊中心的條件。「而且,昇陽一直保有技術領先的趨勢,」他指出。

矽谷《聖荷西水星報》(San Jose Mercury News)指出,昇陽最有名的就是對於研發的執著,即使在景氣不好的時候。去年,昇陽花下18億美元的研發經費,超過公司13%的銷售額,遠高出IBM的6%及惠普(HP)的3%。

令人好奇的是,為什麼一家創新並擁有強大技術的公司,竟會無法生存?

堅持研發 讓業績旭日東「昇」

創立於1982年,昇陽(SUN)是Stanford University Network(史丹佛大學網絡)的三個字縮寫,由三名史丹佛以及一位來自柏克萊大學的畢業生共同創立。第一項產品是Unix電腦工作站(workstation)。當年公司成立的第一季,就開始獲利。

不過昇陽真正開始發光發亮,是在90年代中期以後,其中,麥肯里尼(Scott McNealy)是位極具爭議性的靈魂人物。

1995年,當IBM、HP致力發展能與微軟視窗軟體相容的伺服器,連華爾街都強烈要求昇陽跟進下,擔任執行長的麥肯里尼卻斷然拒絕。他堅持從中央處理器──Sparc處理器到作業系統都要自行研發。這項舉動也造就後來昇陽在高階伺服器市場的地位,因為對手所做的伺服器,從速度、穩定度、到安全性,都無法和昇陽相比。

在網際網路高速發展的年代,昇陽的產品是上千家網路初創公司與金融機構的「必須配備」。直到2000年,昇陽每一季的銷售量都有50%的成長,高於微軟、英特爾(Intel)以及戴爾(Dell)。

同時期該公司的另一項資產──Java日趨成熟,成為網路的主要程式語言,後來也廣泛運用在手機軟體上。

當時昇陽就如同它的名字一樣,如日中天,更是資訊科系畢業生的首選之一。

「當時公司的錢好像多到花不完,」一位員工回憶。「每當完成一項專案時,公司會包下遊艇開派對,到加州那帕(Napa)品酒或是去圓石灘(Pebble Beach)的高級度假中心打高爾夫球。」位於聖塔克拉拉市的總部,外型很像史丹佛的校園,不像英特爾員工只有一個小辦公桌;昇陽的員工,尤其是工程師,都有自己的辦公室。

堅不妥協 反而導致故步自封

當年,麥肯里尼和蘋果電腦的賈伯斯(Steve Jobs)並列為讓企業轉型成功的英雄。可是,到了2001年網路泡沫破滅,許多科技大廠紛紛裁員,大砍研發預算,轉型低成本產品。這一次,麥肯里尼還是拒絕跟進,昇陽是矽谷大公司裡,最後一個開始裁員的。在2001年3月思科大砍18%的員工,之後的半年,昇陽才第一次開始裁員3900人,不到當時人數的10%。當對手HP、IBM相繼大砍研發預算,Dell也只花利潤的2%做研發;麥肯里尼卻堅持一定要17%。

但網路泡沫化後,低價產品逐漸受到歡迎,伺服器市場也不例外,同時Linux技術的日趨成熟,又是免費的開放軟體,這些都快速衝擊昇陽的生存策略。

例如Linux配上英特爾CPU所生產的伺服器,一台價格只要上千美元,大受歡迎,而昇陽最高階的伺服器可高達上百萬美元。除了價格便宜與節省維修成本之外,能夠自由使用免費的Linux也是優點。2002年,全美最大網路下單經紀網站E-trade,開始轉而採購IBM所生產的Linux中價伺服器。

其實昇陽在2000年9月就已經購併「Cobalt」,專門設計製造只要美元1500元的Linux伺服器,但並未受到公司的重視。尤其內部伺服器部門極力反對這項投資,害怕未來將吃掉自己的產品線,麥肯里尼本身也不喜歡,甚至直接指出這項購併是個錯誤。但就在這個時期,IBM、HP、Dell已經開始研發Linux伺服器。

現在訂雜誌就送>>亞諾納行李箱:TSA鎖+手機支架+煞車輪一次到位

美國《BusinessWeek》評論,麥肯里尼的優勢是不妥協的決心、利嘴直言、極端理想主義,但這也成為他的致命傷。在網路泡沫化的短短三年內,昇陽的銷售大幅下滑48%,占有率也掉了1∕3。

交棒轉型 挽救不了紛呈敗象

到了2006年,當其他矽谷科技大廠慢慢走出網路泡沫的陰影,例如:HP一季有12%成長,IBM有6%成長率,但昇陽卻不到3%。

麥肯里尼終於在2006年交棒給他欽點的41歲接班人史瓦茲(Jonathan Schwartz)。這位喜歡綁著馬尾的執行長,在交棒的前兩年被任命為總裁兼營運長,曾讓許多人跌破眼鏡。

《BusinessWeek》形容當時才38歲的史瓦茲心思敏銳,但是缺乏經驗;高傲、與人有距離感,讓當時內部有些反彈。

史瓦茲上台後,在砍預算及裁員方面並不手軟,上任一年內,將原本8.64億的虧損,一度轉為4.73億盈餘。

美國《BusinessWeek》形容,「如果史瓦茲成功,將是矽谷網路泡沫以來,最戲劇化的敗部復活。」只可惜這件事並沒有發生。

原因是史瓦茲剛接手的昇陽,營運狀況並不理想,最後也未能及時帶領公司轉型成功。

去年開始,金融海嘯危機浮上檯面,面對經濟的不確定性,許多客戶紛紛刪減預算,對昇陽來說更是雪上加霜。光去年第四季,昇陽盈餘就下降73%。

策略失敗 因用量不等於利潤

軟體出身的史瓦茲,對軟體懷抱著很大的夢想。2005年他強力說服麥肯里尼開放自家軟體Solaris,成為自由軟體。2006年底又開放了公司另一大資產Java,「使用量就是一種價值,即使是免費的,」史瓦茲如此認為。

像在台灣,幾乎全民都是Java的使用者,健保卡上的小晶片,就是Java卡。

有鑑於IBM轉型為服務型的公司成功,史瓦茲似乎也想把昇陽轉型成軟體服務公司。開放軟體就是想要擴大市場占有率以及影響力,只可惜成效不彰。

因為免費的軟體雖然增加了使用者,卻不能轉換成利潤。Solaris開放後的一年,昇陽宣布下載次數高1100萬次,但根據IDC的統計,實際購買軟體服務的只有約3萬6000件。

比起提供Linux套裝服務業者紅帽(Redhat)的110萬個付費客戶,差距甚遠。

2007年8月,昇陽將那斯達克(NASDAQ)的代號由SUNW改成JAVA,企圖改造昇陽的品牌。

Java雖是昇陽的重要資產,全球擁有上億個用戶,但是直到2009年,其所占公司的利潤,卻只有2%。因為Java的利潤主要來自授權金,昇陽研發這種程式語言,可以在任何硬體環境跑,但不一定需要使用昇陽本身的機器。

多年來,昇陽投資數百億研發Java,但卻無法為公司賺錢。這又回到昇陽的一個最大的問題:雖然有最先進的技術,但卻無法轉換成利潤。

同時昇陽的伺服器市場還在下滑,去年,昇陽全球市占率為10.1%,IBM為32%,HP為30%。

畢竟一家公司必須能夠賺錢,才可能生存下來,昇陽的衰敗未嘗不是一個很好的借鏡。

企業領導人必須認清事實,不可以沉浸在過去的美好,決策錯誤,可能從此一蹶不振。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