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蕭萬長2003年的提議

過半民意支持「經濟合作協議」

高希均
user

高希均

2009-04-01

瀏覽數 19,650+

蕭萬長2003年的提議
 

本文出自 2009 / 4月號雜誌 50萬白領大轉型

在陳水扁擔任第一任總統的最後一年,也就是2003年的12月,出現了一個突破兩岸經貿僵局的重要政策建議。那就是時任陳總統經濟顧問小組召集人蕭萬長,在工商協進會的演講中首度提出:兩岸可簽署「更緊密的經濟運作架構(Closer Economic Operation Framework, CEOF)」。蕭萬長指出:CEOF既可避開政治問題,又可爭取比CEPA(指香港與大陸開的「更緊密經濟合作協定」)更平等的關係,期能同時突破亞洲經濟區域整合趨勢與兩岸經貿格局。(參閱他著作以及p.241)

在當時台灣「政治壓倒一切」的扭曲情況下,這種理念的提出,當然提供了各種解讀。大部分的反應是熱烈而正面。這包括了工商界、執政的民進黨及在野的國民黨。自己一直關心兩岸良性發展,更公開肯定蕭先生的專業判斷與道德勇氣。

沒有想到,2008年總統大選,蕭先生被提名為國民黨副總統候選人後,此一廣受支持的「共同市場」理念,立刻受到嚴重地扭曲。這種政治現實中的昨是今非,令我這位旁觀者失望而又痛心。

當此刻台灣也陷入全球經濟衰退中,馬總統手中的一張牌,正就是兩岸經貿協定。推動簽訂這一協定也正呼應劉遵義院士的論點:「拉緊中國,擺脫困境。」巨大劉金標董事長的論點:「輸掉大陸市場,也就輸掉全世界。」在馬總統最近提出的兩岸「經濟架構協議」中,他指出,目的有三:兩岸經貿正常化、避免被邊緣化、促進國際化。

台灣社會走向開放與理性

在與對岸談判前,反對者的顧慮從「傾中」到「喪失經濟主體性」,政府部門自馬總統以下已在努力解釋。大陸委員會賴幸媛主委在2月19日的文章中即公開答覆:政府是要審慎穩健地發展更優惠的經貿措施,並且力求在主權與繁榮兩方面人財兩得。她更強調:「保護台灣利益,不止於大聲嚷嚷,政府早已著手上路。」

把眼光放到世界,這次經濟大衰退,對美國是「良機」,對中國是「新機」,對台灣是「轉機」,這即意含美國有「好」的機會讓該倒的企業倒閉後,可以恢復全球競爭優勢;對中國有「新」的機會,追求平衡發展,建立和諧社會;台灣有「轉」的機會,改善兩岸關係,不再在世界舞台上被「邊緣化」。

【會員限定活動】想懂護國神山的背後?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時代的選擇!立即報名>>

馬政府執政八個月以來,這是一場非贏不可的硬仗。對內要加強溝通,去除疑慮;對外要與中共在透明、對等、互惠的平等原則下簽訂協議。我個人審慎樂觀,因為1月初胡六點中已指出:「兩岸簽定綜合性經濟合作協議。」是否春江水暖「馬」先知?

對「經濟合作協議」的各界反應,《遠見》雜誌於3月19日公布了最新民調:

52%的民眾認為兩岸經濟交流,會使台灣經濟更好。

52%的民眾認為只要協議對台灣好處多於壞處就可簽定。

60%民眾認為雙方簽定協議,並不等於統一。

58%人民「很」與「還算」贊成兩岸協議,如果不開放大陸勞工及農產品。

概括地說:一半以上的民眾是支持「經濟合作協議」,在關鍵時刻,我們又看到了台灣人民的開放與理性。這也是人民給馬總統與劉院長第一年施政中最大的肯定。

歷史將會記載:這個協議為台灣開拓了結合大陸、全球賺錢的新機會。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