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提升競爭力 提升競爭力 策略執行力實戰6天班,倒數計時,即刻報名

從太陽開源,從汽車節流

日本綠色產業35年

彭漣漪
user

彭漣漪

2009-04-01

瀏覽數 35,000+

從太陽開源,從汽車節流
 

本文出自 2009 / 4月號雜誌 50萬白領大轉型

2月下旬的日本東京市芝公園裡,天氣寒冷,梅花正盛開著,微風一陣陣捲著梅花花瓣,輕輕飄散在空氣中。

在如此詩意的公園裡,遊客卻赫然看見路燈上裝置著迷你型風力及太陽能發電設備。天色陰暗,又飄著細雨,但太陽能板上卻顯示當前微弱光線可發電數量:「3瓦」。

「原來沒陽光也可以發電喔!以前都不知道,」意外經過芝公園的日本上班族北城飛鳥,感到驚訝地對台灣的記者說。放眼四周,公園的公廁屋頂上也鋪滿太陽能板。再遠一點的咖啡屋頂也搭起太陽能板……。

就在這麼一個不起眼的小公園中,綠色科技處處可見,彰顯了日本發展太陽能技術的企圖心。

儘管日本已經走過失落的十年,至今景氣尚未恢復,但是日本在全世界綠色科技的競賽中,仍然是最領先的國家,也奠定了日本競爭未來的基礎。

日本政府在1970~1980年代就相信,如果不發展尖端技術,一定沒有未來。「太陽能就是在這種思惟下長期耕耘,現在才能開花結果,」總部設於東京的日本交流協會第二號人物、專務理事井上孝如此表示。

以下兩個案例,可以證明太陽能產業過去20年來受到日本政府與企業重視的程度。

太空上與內衣裡都有能源創意

事實上日本政府正有一個驚人的大計畫——推動中的「航天計畫」,擬於2020年在外太空上建造試驗型太空太陽能發電站,預計在2050年結束實驗後,即將正式進入運行。

由於太陽光在外太空上沒有雲層阻擋,強度是地球表面的五倍,利用人造衛星接收太陽能送回五萬公里外的地球,讓太陽成為24小時都能使用的能源。

預計這套系統未來正式啟用後,一顆人造衛星約可以發電100萬千瓦(kw),相當於核能電廠一台發電機的電量。

至於日本的企業更是充滿各種想像。例如日本內衣大廠黛安芬於去年5月推出全球第一件概念產品「太陽能胸罩」,模特兒穿著鮮綠色的胸罩登台,轟動全場。

黛安芬發言人增田美子當時表示,穿戴這款貼身內衣的女性可在腹部安裝一塊可拆卸的太陽能板,產生的能量可以給手機、MP3充電。目前這款內衣雖未上市,但不管是廠商噱頭也好,是彰顯環保議題的方式也好,都能證明日本太陽能的市場熱度。

今年2月底在東京還舉行了一場太陽能、汽車電池的大型國際聯合展覽,人潮擠爆,入場的8個登記口都排了近20人的長龍,讓展場溫度驟然升高,與室外的3度C低溫成很大反差。

在這裡,最新的柔性CIGS型、集光型太陽能模組、氫燃料電池、鋰電池等產品一字排開。另外還有太陽能內衣、以糖水為電力來源的Sony MP3穿插其間展示,豐富了綠色科技的想像。

過去這種展覽都在歐、美舉行,日本為展現「亞洲實力」,從去年起開始在東京舉辦。

太陽能開源,綠色汽車節流

日本以太陽為國旗標誌,自許為「日昇之國」,雖經過經濟泡沫失落十年的殘酷考驗,但不少日本大企業臥薪嚐膽,在綠色科技領域淬煉多年,如今已卓然有成。

因應能源問題的兩大技術——太陽能(開源)及綠色汽車(節流),日本均名列世界前茅。

日本2008年太陽能產量達10億瓦,太陽能電池累計產量占全球的1∕4,世界第一;共有40萬戶家庭裝設太陽能板,單一國家最多。

不過,近年來由於德國政府積極補貼太陽能使用,日本2008年產量雖然創新高,但當年度首次被德國超越。

另外,綠色汽車科技中的油電混合車銷量及技術,日本也是世界第一。豐田(TOYOTA)各種油電混合車銷售累計達170萬輛,傲視全球。累計所有日本車廠的總銷售量,也是單一國家最多。

綠色能源,是先進國家的未來戰略性科技。2008年美國能源總署發布預測,未來10年內,綠色能源會成為僅次於煤的能源。夏普則預估,到2040年,太陽能發電占整體的量,將從不到1%大幅增加到25%。

過去幾年日本許多產業低迷,綠能反而呈現高成長。以太陽能為例,根據日本太陽光電協會統計,2008年出貨量比前一年還成長136%。過去10年來,每年出貨量都有30%~60%左右的成長率,只在2004年政府停止補助之後,成長率才降到12%。

同時期,日本整體經濟成長率為-0.1%到2.8%之間。

遠見訂閱贈西堤餐券2張,知識與美食一次滿足!優惠組合價$2,880,立即訂閱>>

用補助領先推動太陽能產業

分析日本綠能產業為何能夠高度發展,政府扮演最關鍵角色。事實上,日本政府下定決心大規模發展太陽能的時間,也堪稱是全世界先趨。

日本政府從1974年就推動「陽光計畫(Sun Shine)」,補助企業發展太陽能替代能源,到1993年,太陽能電池已可商用量產。

1994年開始,日本政府又推出「新陽光計畫」,以數百億日圓補助家庭使用,讓企業研發出來的產品,有市場可以普及,至今已有40萬戶家庭採用,世界最多。

「政府和企業相輔相成,在運用階段一舉完成太陽能普及工作,」也做太陽能電池的三洋電機(Sanyo)太陽能事業部部長長藤佳夫表示。

太陽能設備廠英弘精機生產技術本部部長的小林哲三也分析,1974年的第一個陽光計畫,是要確定能否成為產業及市場用途。1994年推出的第二個陽光計畫,除了普及推廣外,還進一步研究降低矽晶太陽能電池價格、研究減少矽晶材料用量的薄膜技術。

小林哲三指出,從2008年開始,日本政府又再次推動「低碳社會建設計畫(Cool Earth)」,決定更進一步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防止地球暖化。這是個超長期計畫,要做到2050年。

用法令積極發展綠色汽車

至於綠色汽車的發展,日本政府也扮演關鍵角色。

這次日本政府從汽車排放端著手。例如2007年7月公布關於貨車、巴士及轎車的最新效率基準。以轎車為例,在2004年,平均每公升汽油可以跑13.6公里;到2015年,必須增加到16.8公里,等於能源效能要增加24%。

這些法令促成汽車大廠更積極發展綠色汽車技術。包括豐田、本田(Honda)等大廠,都發表最新、零二氧化碳排放的氫燃料電池。

近來,豐田的油電混合車Prius以優異的能源使用效率橫掃市場,推出後在全球共賣了120萬台。豐田目前已有10款油電混合技術的轎車、貨車、休旅車等。

豐田日本總公司公關部助理經理諾拉斯科(Paul Nolasco)表示,豐田是汽車新燃料技術的領導者,對地球環境有責任,目前針對每種綠色科技都在努力研發。

日本企業肯花時間、精力,長期累積技術實力,是它能有今日成就的原因。

例如夏普是從50年前就開始研究太陽能,目前是世界第二大太陽能電池廠(僅次於德國的Q Cell),薄膜技術世界第一,矽晶太陽能技術也和美、德並駕齊驅。

夏普的薄膜型技術,2005年轉換率為8.5%,在2008年因投下220億日圓做新一代生產線,轉換率升至9%,功率業界第一。南歐、西班牙電廠都使用夏普的電池。

不過,最近讓相關廠商最沮喪的是,油價從近160美元的高點直接崩跌到50、60美元,對綠色科技發展進程是一大挫敗。

太陽光發電協會國外業務委員小林哲三表示,協會之前定出目標,原本希望到2010年,太陽能發電價格能夠降到和一般家庭用電一樣。「但因油價下跌,現在確定達不成,」他歎氣說,「如果再花十年,可能地球都要沉了。」

不過儘管經濟風暴狂掃,綠色科技發展受到挫折,但各國政府、企業依然不斷加碼,尤其是太陽能。

台灣景況 產能大技術不甚強

目前亞洲國家中,新加坡、中國、南韓,對這一塊市場虎視眈眈。太陽能電池產業需要半導體產業基礎,中國、南韓的投入是順理成章,但連完全沒有基礎的新加坡都投入,可見市場有多熱。

半導體產業對台灣威脅甚大的南韓,轉入太陽能產業的企圖心很強。「南韓已經有十團左右的媒體、企業參訪團拜訪我們談太陽能,台灣的沒見到,你們是第一團喔!」日本產經省(相當於台灣的經濟部)資源能源廳係長川端尚志,把《遠見》記者當做「稀客」。

在台灣,行政院3月宣布,將太陽能等15項新興產業納入愛台12建設的重點發展產業。不過,這進度顯然落後別人很遠。

2007年,台灣政府發展太陽能技術的研發經費只有5億台幣,與日本的數百億完全無法比擬。

不少台灣人民以為,台灣有茂迪(世界第五大)、益通、綠能等太陽能電池大廠,技術能力應該不錯。事實是,除了部分廠商,這是台灣另一個產能大、技術不甚強的高科技產業。

工研院太陽光電科技中心主任藍崇文表示,日本太陽能技術加產能,整體能力排名世界第一;台灣產能世界第四,但技術能力只排到世界第十。

最近三、五年台灣不少廠商競相投入的薄膜太陽能技術,更是直接向美、日買全套設備進來,快速搶進生產,但缺乏自有技術,如同過去台灣不少DRAM公司做法。

「連殺豬的都能進來做薄膜太陽能電池,」藍崇文感慨地譬喻說。

經過多年的沉潛,日本綠色科技已開花結果,日本未來或許就要靠著太陽能、綠色汽車技術,成為「太陽再度升起」的大國。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