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氣還沒到谷底
這次的金融海嘯來得很突然,完全讓人沒有辦法去防範。我的許多商場朋友在討論這次風暴,也是找不出解決方法。1960年代的石油危機,還知道發生的重點在哪,也瞭解到該如何去找出方法來解決,這次的金融風暴以我多年來的經驗來判斷,三到五年才能讓整個景氣再恢復,很多人在討論是否已經到谷底,在我看來還沒到谷底,大家要有心理準備。
企業現今面對的兩大困境:第一個是所生產的產品賣的價格跟以往落差很大,造成了成本上的困擾;第二個是在人事成本上再精簡,這次的風暴讓企業重新思考如何再造企業的體質,讓工作上不只講究有效率,請的員工也能幫企業去判斷及解決企業所面對的不穩定環境。可見得在用人哲學上,打破除了技術能力外,判斷能力也是未來企業要加強的人才之一。
許多企業的朋友,最近都往海外拚命接訂單。面對這次不景氣的挑戰,海外已經成為台商第二戰場或是第三戰場。台灣市場是靠貿易起家的,當單子少或是價格沒有以往賣得好,景氣跟市場就會出狀況。這次全球的不景氣從美國、歐洲席捲來,企業在面對此挑戰,必須依據整體環境分析,來訂定未來五到十年的新策略。
景氣雖然還沒到谷底,但是未來路還是要走,如何走得穩定跟順利,是企業需要去思考的策略。
前力霸水泥廠長 林武夫
神醫的背後
讀272期《遠見》所介紹的「神醫」骨科醫師——張國華醫師,再看一看Discovery所播出的節目,很難不令人想到另一位同樣是骨科醫師的趙醫師——跟哈利波特裡的「那個人」一樣,you know who!
骨科醫師趙醫師起先在醫學中心發展,很快的因為某些關係變成「股」科醫師,直至今日官司纏身。而「神醫」張醫師在地區教學醫院一待多年,秉持著自己的信念和理想,終能鑽研技藝,創新發展!他幸而沒被僵化的體制影響升遷,或是繁瑣的行政工作而影響研究。敬佩之餘,也不由得令人思考這套制度是不是出了什麼問題?或是資源分配不平均?為何本該以研究為導向的醫學中心卻未能交出如此成績?而地區教學醫院卻能貼近問題、進而指導本該被指導的單位?我們都希望看到國家在各項領域上領先突破或進步,但資源分配多的單位本應就要有較多成果!當一個組織的上下層級因為某些制度的設計而影響到主要問題的處理時,就是應該檢討的時候!如此,才能人盡其才!或說,對得起自己所領的薪水或所坐的位置。
林俊安
不能再姑息了
閱讀《遠見》多年,從中吸收許多知識也一直將《遠見》列為每月必定細讀的月刊。
其中許多專欄內容更是令人認同。272期的《遠見》中,令人欽佩的黃達夫院長其專欄〈當醫院不把民代當權貴招待〉一文,令我有感而發。從台灣發展民主機制迄今,多少政客的嘴臉令人作嘔,人前人後言行不一、營私舞弊讓人疑惑。
我們選的政客、領我們繳稅的薪資,還睜眼說瞎話。像黃院長文中所陳述的事件,如確有其事,應該發揮知識人的風骨。《遠見》也應該發揮優質雜誌的功能,將民代的姓名公布,陳述事實,讓大眾知道選出的是什麼樣的民代。社會需要淨化,那些掌握權力的人更需要以高道德的標準評量不是嗎?這些人能搞亂台灣不都是我們的姑息嗎?
施小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