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在國際社會所代表的台灣形象,就如同藝術界的雲門,慈善界的慈濟,談到漢學,就不能不提到蔣經國基金會,」1月5日下午,馬英九總統親臨蔣經國基金會20周年慶祝酒會時,點出基金會的重大成就。
在一般社會大眾心目中,蔣經國基金會知名度遠不能和慈濟、雲門相比,為什麼馬總統如此稱讚?
事實上,若細數20年來基金會的成就,的確驚人:贊助超過15萬件敦煌國寶文物資料庫的「國際敦煌計畫」;出資讓英國倫敦大學「台灣研究中心」進行漢學研究計畫;出版羅馬尼亞文全本翻譯的《論語》;還把台灣現代文學經典諸如王禎和、朱天文、鄭清文等名作家的代表作,英譯由哥倫比亞大學出版……。
此外,蔣經國基金會贊助過世界2000位學者的研究,栽培過至少700位博士,還有上千篇論文,500本專著。還有數不清的全球頂尖學者,和這個基金會密切往來。光是美國的大學,就有超過350家曾經和蔣經國基金會合作過。
推廣漢學定位,來自蔣故總統
近幾年來很多人熟知大陸政府到世界各地推廣漢學、成立孔子學院,卻極少人知道,其實來自台灣的蔣經國基金會才是目前世界最大、最重要的漢學研究的金主。
到底什麼是漢學?
過去的認知,漢學是研究古典中國的學問。「在我老師高本漢那一代,是從2000年前的東漢開始算起的,」瑞典漢學家、諾貝爾文學獎中文評委馬悅然說。
但是現今的漢學則是廣義的,「從我的立場,所有有關於漢族的文化研究都可以,」蔣經國基金會董事長李亦園表示,古典的中華文化、中華民國到台灣以後整個發展的經驗、海外華人的社會、當代大陸的研究,都是廣義的漢學。
基金會為何要定位為漢學研究?這原因要追溯到蔣經國生前的故事。
1983年5月,當時知名的旅美歷史學家許倬雲對當時總統經國先生闡述,台灣需要建立一個面向國際、研究中華文化的基金會。「我們要用中國人的錢,讓全世界重新注意中國文化這個課題,日後在闡述中國、報導中國的時候,就會將中國融入世界,」許倬雲說。
這個建議深得故總統蔣經國的認同。五年後蔣故總統過世,因此蔣經國基金會正式成立時,就採取這個定位。
基金會的原始構想人許倬雲在2004年獲得美國亞洲研究學會頒發終身貢獻獎。領獎致詞時,許倬雲堅持這個獎是屬於蔣經國基金會的。因為20年來基金會以寬廣的學術視野,除了推動許多大型專案計畫外,還羅致了全球第一流的漢學家,共同豐富了人類最寶貴的漢學資產。
諾貝爾獎中文評審委員馬悅然就肯定,「我個人非常欣賞蔣經國基金會對於傳統與現代的學術研究計畫,給予相等的分量。」
融古博今,重學術輕立場
為什麼蔣經國基金會20年來,可以兼顧古典和現代?
因為只把關學術價值、不談立場和研究取向。而蔣經國基金會的把關人,不少就是通古博今的學界精英。例如基金會現任執行長朱雲漢,就是一位現代社會科學、政治學研究領域的佼佼者。
今年53歲的朱雲漢,成名甚早。30年前還在台大念政治學碩士時就已是當時兩大報的專欄作家,當了學者後更是拿遍國內所有政治學學門的研究講座、傑出研究,35歲以前就拿了國科會三次傑出研究獎金,也因此當上國科會政治學學門的召集人。
八年前,當時基金會執行長(現任董事長)李亦園連開兩次心臟手術,無法再兼任繁重的行政工作,找上他的老師胡佛推薦,朱雲漢雀屏中選。在這之前,朱雲漢還曾申請過兩次基金會的研究獎助,當下就義不容辭接下李亦園的棒子。
「如果沒有蔣經國基金會背後做財務的支持,俄羅斯的敦煌收藏絕對不會和英國合作,而我也從來沒有想到有一天可以到俄羅斯的冬宮(位於聖彼得堡),親眼看到敦煌的歷史文物!」朱雲漢說。
然而,無論研究範圍如何擴大,負責設計制度,讓基金會運作可長可久的,就是來自從第一天就主持行政業務的人類學家李亦園的精心擘畫。
今年78歲的李亦園不敢居功,他說,「這要歸功於一個團隊,特別是當時在美國的張光直(已過世的前哈佛大學人類學系教授)、余英時、許倬雲三位教授。」
審查嚴格公平,不受學派影響
就是在20年前,這四位傑出學者共同研擬一套審核研究專業水平的程序。
李亦園指出,當年他們定下來的制度就力求公平與彈性,不會受學派、個人意見影響。
目前蔣經國基金會設有四個諮議委員會,包括國際學術交流、歐洲、美國、亞太。每個委員會有9位到13位的諮議委員,一屆三年,這樣輪流就不會有少數人壟斷。
會前,委員們都會先拿到申請案件,但是在基金會送交咨議委員前,已經先送請兩位外部非咨議委員審查,兩位簽名同意申請案件的學術價值後,再經過咨議委員審查,每一個案件都必須經過9位或13位委員共同投票,執行長身兼主席,但是主席不能投票。
「很少一個會議,主席不能投票,」李亦園強調,這是基金會很重要的策略之一,投票後,以平均分數的高低來排序,然後向董事會推薦。
別以為董事會就一口決定了,「絕對不是,董事會只能決定有多少錢、補助多少案件,但是好的案件的排序是由諮議會設計的,」李亦園強調,基金會受到國際肯定的,就是這種台灣前所未見的嚴格審查辦法。
另外有許多國際友人適時伸出援手,也是基金會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
20年前基金會剛創立時,美國的漢學獎助是基金會最主要的業務,基金會有一半的經費也都放在美國,因此需要一位合適的執行長。
本來許倬雲最合適,但是他任教匹茲堡大學多年,無法搬到華府,於是退休的美國友人、前美國在台協會理事主席丁大衛(David Dean)就慨然允諾擔任美國駐會顧問。
即將邁入第三個十年,蔣經國基金會其實也要面臨三大挑戰。
面臨三大挑戰,找回台灣優勢
執行長朱雲漢分析指出,首先是政治壓力,因為基金會原始創立基金來自教育部,撥款占了近60%,因此不少政治人物還是會要求政策配合,或搪塞人事。
其次,全球經濟環境改變,理財挑戰成為基金會的大事,為了不侵食本金,基金每年至少要維持4%以上的投資報酬率,2008年的投資績效太差,就吃掉了一部分累積多年的盈餘。
這是基金會執行長朱雲漢目前最頭痛的挑戰。
最後,就是中國崛起,讓台灣在世界的能見度變得比從前困難。
儘管21世紀蔓延一股新興的漢學研究熱,但焦點都移往大陸。尤其這幾年來,台灣的漢學影響力漸漸轉淡。
很多漢學專家都發現,大陸學者起來了,他們很多新的材料出現,留在海外的學人也回去發展,「相對的台灣原有的優勢慢慢流失,其實和台灣整個經濟和社會的表現都一樣,只是它表現在學術界或是表現在漢學,」朱雲漢非常焦慮。
當大陸的孔子學院遍布世界,已經有200所國際上的大學設立了這個學習中文的機構,中共還預計要開到500所,台灣如何不被中共這種以量變引起質變的包抄方式,給消音,給邊緣化?
「如果你關心整個學術界發展,你可以繼續做海外學術獎助,但是,畢竟是一個台灣的學術基金會,我們總想幫助台灣做什麼?」朱雲漢說,這是基金會下個十年所要面臨的嚴肅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