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空氣好、水質佳、風景優美,給遊客一種安全、放鬆的心情;即便瑞士物價高昂,一瓶礦泉水是台灣的三倍價格,瑞士旅遊團向來也給人昂貴、高檔的形象,可是去過瑞士的遊客,大都覺得值回票價。
相較來過台灣的大陸人,卻有一句順口溜:「起得比雞早,吃得比豬差,跑得比馬快。」我認為,迎接陸客團,台灣根本沒準備好。首先是硬體的問題,一天開放3000名陸客,以十天行程來算,每天約有三萬名陸客在台停留。
試想若台北市突然湧進300部陸客遊覽車,要來看101、遊故宮,能停在哪裡?以台北市為例,停車場設施根本不足。
再者,台灣現在忙著蓋旅館迎陸客,但其實大陸團一天預算85美元,只能將住宿價格拚命殺低,旅館做陸客生意相當薄利。陸客成為住宿行情的破壞者,都會區的旅館未必能蒙受其利,真正受惠的反而是商店、餐廳、遊覽車、導遊等。
例如,台北市旅館住宿較貴,陸客大可住到桃園縣市去;因為台灣很小,交通方便,住台北市或桃園市差別不大!
施展神祕感,不靠低價競爭
陸客想來台灣看什麼?兩岸分隔這麼多年,台灣的「神祕感」,才是對陸客最致命的吸引力!
兩蔣遺跡、台灣人的生活方式,以及台灣的閩南、客家、高山原住民等多種族群融合的社會,或許才是大陸人想要一窺究竟的。
台灣歡喜迎接大陸客的同時,也應該思考降低陸客帶來的負面衝擊,不宜將所有眼光放在大陸團體客身上;歐美遊客和新興國家市場,也不容忽視。
台灣是華人世界裡文化素質最高的地方,可以賣外國人所沒有的體驗,如鹽水蜂炮(國外多禁止民眾放煙火鞭炮)、台東炸寒單、媽祖遶境等宗教民俗之旅。
我們也可以安排半天課程,教外國遊客語說簡單中文,教他們用書法寫自己的中文名字,做幾道中國菜,如麻婆豆腐等。
迎接陸客團的同時,台灣應該將眼光放得更長遠,思索如何讓陸客再回頭,甚至連歐美遊客,都想來台灣體驗不同主題的深度文化之旅。(林孟儀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