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見》獨家調查:46家金融機構揭示2026年最新選股策略

遠見編輯部
user

遠見編輯部

2025-11-27

瀏覽數 600+

《遠見》最新投資趨勢大調查顯示,多數金融機構對2026年投資環境抱持信心,台股挑戰3萬點並非空談。陳之俊攝
《遠見》最新投資趨勢大調查顯示,多數金融機構對2026年投資環境抱持信心,台股挑戰3萬點並非空談。陳之俊攝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00:00
00:00

━━ 關鍵發現 ━━

★ 73.9%建議加碼「股票」投資,67.4%預期台股突破3萬點大關

★ 資金主戰場為半導體、AI供應鏈,三大核心強勢股:台積電、台達、鴻海

★ 50%民眾投資金額不變,超過67%對維持生活品質感到「有壓力」

展望2026年,世界將走向更難以預測的BANI(Brittle脆弱、Anxious焦慮、Non-linear非線性、Incomprehensible難以理解)時代,地緣政治、關稅戰、能源轉型與科技競賽交錯,使風險彼此連動。同時,在AI資本支出狂潮推動下,從晶片、資料中心到電網的基礎建設全面升級,台灣雖站在供應鏈核心,卻也面臨電力、人才、折舊與產能布局的結構性挑戰。

然而,在高度不確定的新年代,市場並非一片悲觀。《遠見》最新投資趨勢大調查顯示,多數金融機構對2026年投資環境抱持信心,台股挑戰3萬點並非空談;半導體、AI供應鏈與高階製造,仍是資金主戰場。

《遠見》於2025年10月27日至11月10日展開「2026投資趨勢大調查」,針對金控、銀行、投信投顧、證券與期貨等專業投資機構,共回收46份有效問卷。調查結果呈現出景氣偏保守、投資偏樂觀的氛圍。

43.5%投資機構認為GDP將「變差」,貿易政策為最大風險
45.7%評估投資環境將「改善」,美國成海外投資熱點

首先,從景氣判斷來看,約有43.5%受訪機構認為,台灣2026年GDP將比2025年「變差」,約有37.0%認為「改善」,15.2%認為「持平」,代表對景氣預期維持謹慎(表1)。

《遠見》製圖

《遠見》製圖

受訪機構認為,影響全球經濟的前三大變數在於「貿易政策反覆、保護主義升溫,抑制跨國供應鏈與出口動能」(80%)、「AI、數位生產力轉型未能如預期落實,可能削弱潛在成長動能」(65%),以及「美國財政赤字與經濟基本面惡化」(35%)。顯然,供應鏈重塑、關稅政策變化等,仍是最受矚目的議題,這些因素相互交織,形塑金融業對景氣的謹慎判斷(表2)。

《遠見》製圖

《遠見》製圖

然而,在談到「投資環境」時,氣氛明顯轉為樂觀。45.7%受訪機構認為2026年投資環境將較2025年「改善」,30.4%受訪機構覺得會「變差」,另有17.4%認為「持平」。即便景氣前景並不完全明朗,對於投資環境卻不看壞(表3)。

《遠見》製圖

《遠見》製圖

至於台灣以外,最理想投資熱點是哪些國家或區域?美國(87.0%)是首選,其次是日本(65.2%)、中國(37.0%)、新興亞洲(28.3%)、印度(15.2%)、西歐(8.7%)、澳洲(4.3%)(表4)。

《遠見》製圖

《遠見》製圖

被問到2026年最擔心的全球投資(包含擴廠拓點、貿易往來、金融投資)風險,「美中科技戰效應,如:晶片禁令、供應鏈限制等」(67.4%)首當其衝,「AI泡沫化風險(估值過高、資金退潮,科技股與相關產業市值回檔)」(60.9%)次之;而有43.5%擔憂「全球地緣政治風險,如:台海衝突、中美角力、俄烏局勢等」;「關稅風險遽增,促使全球市場與供應鏈重組」(32.6%);「美國及主要國家財政赤字與債務風險升高」(28.3%)(表5)。

《遠見》製圖

《遠見》製圖

一旦全球經濟成長放緩,最直接的影響將是「需求放緩、消費不振,庫存壓力加劇」(76.1%);「全球金融市場波動擴大,如:股市下跌、資金外逃」(63.0%);「人力縮減,如:減薪、放無薪假或裁員」(32.6%);「投資、併購與擴廠等生產投資活動減緩或擱置」(30.4%);「國際貿易與供應鏈縮減,如:跨境訂單減少、物流成本升高」(26.1%);「個人、企業甚至國家發生債務違約風險」(23.9%)(表6)。

《遠見》製圖

《遠見》製圖

市場擔憂AI泡沫化風險牽動台股修正壓力
資金續挺台股,67.4%投資機構預期突破3萬點大關

2026年影響台股走勢的主要變數,67.4%受訪機構評估為「AI泡沫化風險(估值過高、資金退潮,科技股與相關產業市值回檔)」,其次是「關稅風險遽增,企業需重整市場與供應鏈」(39.1%)、全球央行貨幣政策走勢(26.1%)、新台幣匯率劇烈波動(26.1%)、企業獲利表現不如預期(26.1%)。由此可見,經過2025年AI帶動股市大幅上漲,後續能否真正「落地」與「變現」才是考驗,市場擔憂可能面臨估值修正壓力(表7)。

《遠見》製圖

《遠見》製圖

然而,受訪機構對台股指數的期待依然高昂。多達67.4%受訪機構認為,2026年台股將突破3萬點大關,最集中的預測落在30001到31000點,占34.8%;其次是29001到30000點,達21.7%;甚至有17.4%受訪機構認為,指數將來到32000點之上。反映台灣科技與半導體在全球AI浪潮中的獨特優勢,使市場對台股抱持穩健信心(表8)。

《遠見》製圖

《遠見》製圖

對低點的預判,43.4%受訪機構認為,台股低點仍會撐在24000點之上,介於24001點至26000點區間,反映台股雖有高點潛力,但震盪幅度也不容低估(表9)。

《遠見》製圖

《遠見》製圖

73.9%投資機構建議加碼「股票」投資
AI供應鏈三大核心強勢股:台積電、台達電、鴻海

在資產配置方面,2026年首選依然是股票(73.9%),其次是ETF(58.7%);50%認為債券值得增加比重,37%建議加碼黃金,17.4%選擇另類資產,如:私募股權、基礎建設、不動產基金、加密資產(表10)。值得注意的是,有34.8%受訪機構建議減碼「房地產」。

《遠見》製圖

《遠見》製圖

最後機會報名!2026遠見USR大學社會責任獎>>展現實踐永續成果的絕佳舞台

針對建議加碼股票的受訪機構,進一步詢問建議投資哪些市場?94.1%建議投資美股,其次是台股91.2%,日本64.7%排第三,而新興亞洲與中國A股僅有8.8%。顯見美國為世界經濟火車頭的地位仍屹立不搖。

若將目光放在具體產業,更能看見清晰的投資地圖。2026年最被看好的產業為半導體,獲得93.5%的壓倒性支持;電子零組件以60.9%居次,其後排序為電腦周邊(34.8%)、通信網路(30.4%)、而電機機械與其他電子皆為21.7%(表11)。

《遠見》製圖

《遠見》製圖

有82.6%金融機構建議布局AI概念股,其次為散熱概念股(58.7%)。顯示出AI帶動的需求仍未結束,供應鏈每個環節都將是市場關注的焦點。

此外,在個股部分,金融機構「私房推薦名單」勾勒出台灣AI供應鏈的核心強勢股。台積電獲得71.7%的最高支持度,反映其在全球先進製程的不可取代性;第二名是台達電與鴻海,兩者同樣獲得37%的青睞,象徵電源管理、伺服器與AI組裝鏈仍具長線成長動能(表12)。

《遠見》製圖

《遠見》製圖

通膨與風險夾擊、焦慮感蔓延
民眾態度保守,逾半數投資金額維持不變

另一方面,為了解台灣人在即將走向充滿變數的2026年,對經濟、生活與自身能力的真實感受,《遠見》於2025年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針對國內民眾展開網路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民眾普遍以「保守、謹慎」看待2026年經濟情勢,超過半數投資人決定維持投資金額不變;超過67%民眾對於能否維持目前的生活品質與條件感到「有壓力」。

民眾焦慮的最大壓力來源是「物價上漲、生活開銷變重」(56%);第二大壓力來源為「國際局勢緊張、戰爭風險升高」(42.8%);退休焦慮同樣普遍存在,高達40.2%擔心退休金準備不足(表13),尤其女性、40~59歲屆退族、年收入未滿60萬元及投資經驗少於5年者,焦慮程度更明顯。

《遠見》製圖

《遠見》製圖

民眾的「保守」態度也體現在投資行為上,調查顯示,50.1%受訪者預計2026年投資金額維持不變;增加投資者占26.2%,減少投資者則占17.8%。針對認為2026年投資會賺錢、且有明確回答投資報酬率的民眾,其預期的平均投資報酬率約為8%,不求暴利;其中,35.4%民眾認為平均報酬區間為5~10%,有30.7%認為報酬在5%以下,較為悲觀(表14)。

《遠見》製圖

《遠見》製圖

進一步觀察投資人行為,有意增加投資的族群中,6成樂觀看待AI、綠能等新科技帶來的成長機會,第二大原因是物價上漲而想靠投資對抗通膨(46.3%);反觀減碼投資的族群,直接反映出現實壓力,包括:65.5%考量國際局勢與地緣政治而縮手,60.5%評估生活成本升高、無法負擔,55.5%擔心景氣惡化風險。

綜觀兩份調查,在AI等新科技快速迭代的年代,既帶來機會,也帶來壓力,2026年投資充滿機遇與挑戰,金融機構與民眾大多謹慎樂觀,但若能掌握趨勢、控制風險,明年將是值得期待的資產配置之年。民眾如何付諸行動,從變局中找到新生存動能,才是關鍵。

 《遠見雜誌》12月號封面故事「突圍焦慮時代」,帶你掌握大趨勢,在2026韌性重生!完整報導請見第474期《遠見雜誌》

【調查說明】

一、2026投資趨勢大調查

調查時間:2025/10/27~2025/11/10

調查對象:國內金融產業(金控、銀行、證券、期貨、投信、投顧)

調查方法:網路問卷,採邀約制

有效樣本:共回收46份

執行單位:遠見編輯部、遠見民意研究調查

二、2026趨勢大調查

調查時間:2025/10/22~2025/11/13

調查對象:國內民眾

調查方法:網路問卷

有效樣本:共回收818份

執行單位:遠見民意研究調查

你可能也喜歡

科技股入場須知 一次掌握市場動態
數位專題

科技股入場須知 一次掌握市場動態

科技股投資日益成為趨勢,投資人瞭解市場動態成關鍵。近日《黃仁勳傳》作者史帝芬・維特訪台,在與張善政的對談中揭示輝達在桃園建立新總部如何彰顯台灣在全球半導體產業中的地位,與旺宏電子吳敏求一同解析台灣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