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Z世代近期熱中一個叫做 「Great Lock-In」的自律法則,指出秋天到來後,是培養好習慣的時候,因為人們通常在天氣變涼時腳步放慢,此時比較容易透過環境、流程、心理機制,把自己「鎖定」在更好的行為模式裡。不知你聽過嗎?我是認為無論如何,培養好習慣確實可以輕鬆靠環境,不要花太多心思設計與思考。我最近也因此變得更自律、更健康了。
在這個注意力容易被稀釋的時代,自律幾乎成了一種奢侈品。我們常立下減肥目標,卻三天就放棄;希望養成健康飲食習慣,轉眼又破戒吃了垃圾食物;日曆上滿滿的年度計畫,最後只剩一句「明天再開始吧」。我曾任職於一家保健公司,某位男主管報名減重大賽,沒幾天就約我去吃麥當勞,讓我驚訝不已。我對他說:「你不是身體狀況已經不佳,還有癌症家族史,怎麼還無法約束自己?」
這些行為與其說是不夠努力,更像是缺乏一套穩定、清晰的生活結構,能夠讓好習慣自然落實。「Great Lock-In」的精神正是:在秋天這段節奏放緩的時期,運用外部條件讓人穩穩落腳在正軌上。
讓好習慣自然發生
冷天是否更適合培養習慣?或許見仁見智,但我深入觀察這套做法後發現,它與其說是對抗惰性,不如說是設計一種讓好習慣「自然發生」的生活方式。與其每天奮力掙扎,不如透過流程與環境設定,讓正向行為自然而然地發生。
接下來我會分五個面向,分享我們為什麼需要 Lock-In、該如何建立,以及如何在不同人生階段,用鎖定的力量推動自我升級。
相信你我都曾有這樣的經驗:早上原本想運動,卻沒有動力起身;說好減糖,卻在下午茶時忍不住破戒。我們總以為那些自律的人每天都擁有強大意志力,但實情並非如此。
根據行為心理學研究,人每天約有40%的行為來自習慣,而非即時決策。真正有效的自律,並不倚賴意志力,而是來自生活架構的設計。這也是「Great Lock-In」強調的重點:用一次明確選擇,鎖定數百次行為執行。
舉例來說,我每天固定吃健康的隔夜燕麥當早餐。這個事先設計好的選項,不需反覆思考,就能自然落實健康飲食。這樣的設計愈多,生活愈容易朝著良好軌道前進。
「Great Lock-In」三大核心:觸發機制、最小行動單位、無退路設計
若想打造 Lock-In,需要掌握以下三個原則:
1. 儀式明確且固定
缺乏儀式感,行為就難以形成。例如:起床後立即喝500ml水,這樣的明確啟動儀式能強化習慣執行。
2. 行動規模愈小愈好
小行動更容易開始。像是做1下伏地挺身遠比10下更容易啟動。第一天的重點是降低心理阻力。閱讀習慣可從每日睡前2頁起步;寫作可以先寫50字。看似微不足道,卻更容易持續。
3. 設計無法回頭的結構
想讓好習慣牢固,需有讓錯誤選擇變得不方便的安排。例如預先設定環境,讓你幾乎無法選擇不健康選項。這種「沒有退路」的設計,反而更穩定地引導行為。

五步驟,讓Lock-In成為生活日常
Step 1:選擇真正需要的習慣
很多人之所以失敗,是因為動機來自外界壓力。以我為例,我開始自製早餐,是因為住院後健康亮紅燈,想透過飲食改善體質。從自己最想改變的地方開始,成功機率會高很多。
Step 2:設定明確時間與場景
「每天找時間」這種說法太模糊。請改成具體描述:什麼時間、在哪裡、做到什麼程度。我的例子是:每週六固定做家事與採買,晚上九點準備早餐;隔天早上八點半邊吃早餐邊閱讀理財文章。儀式感愈明確,習慣愈穩固。

Step 3:把習慣縮到最簡單
初期的習慣行為愈簡單愈好,關鍵在於啟動成本低。像我每天固定存50元,雖然金額不大,但持續一個月後幾乎完成存錢目標。這種做法容易執行,也容易建立信心。
Step 4:讓環境成為助力
環境比意志更有影響力。你可以預先移除壞選項、安排好場域,讓自己自然走向正向選擇。比起強迫自己努力,不如設計一個「懶得偏離」的場景。
Step 5:紀錄持續性,創造正向回饋
重點不是記錄完美執行,而是記錄連續達成。用月曆打勾,讓自己看到10天、15天、30天未間斷的軌跡。這樣一來,大腦會激發出不想中斷的動機,進入持續循環,這就是「連續性動機效應」。
自律常被誤解為一場辛苦的拉鋸,其實更有效的方法,是透過設計生活流程,讓日常運作順暢、省力、減壓。當你以Lock-In方法優化日常,會發現運動變得自然、睡前安靜下來成了常態,生活井然有序也更自由。
最後,我想說的是,自律不是天生的特質,而是一套可以建立的機制。從今天起,選定一項你最想培養的習慣,依照Lock-In的五個步驟執行,三個月、六個月、一年後的你,將經歷一段無壓的升級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