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不只是台灣,超高齡社會快速逼近!現在,退休不再只是離開職場,更是重新找到自我認同的起點。面對可能延長的健康壽命,我們必須思考如何在退休後維持角色感與生活目的,並從日本經驗看見危機與契機,學會打造更自在的第二人生。
場景一:暴龍篇
在日本一所社區大學教室,正進行文學作品的朗讀。除了朗讀者美麗的聲音之外,一片寂靜。但突然,教室大門被兩個怒氣沖沖的高齡男性打開,氣急敗壞地不停大聲辱罵在講台上站的女講師,指責她未準時下課,耽誤到他們後面的課程。事實上,雖然這堂課程是稍微延長了一點,但這時,離下一堂課還有十分鐘以上。全場學生目瞪口呆。
場景二:蛻變篇
在位於東京的亮麗乾淨外資辦公室中,白髮蒼蒼的他,正用流利的英文和海外同事溝通。在退休後,來到這家公司之前,他一直在同一家大型日系公司待了40多年到屆齡退休,也曾派駐到許多海外分公司擔任主管。退休後,他想有些新挑戰,但不想太累,就透過派遣公司介紹到外資,擔任完全不同的行政總務工作,每週三天,業務單純,但非常樂在其中。
場景三:續光篇
她一直在大企業擔任主管工作。原本屆齡該退休,但上司非常欣賞她的工作表現,懇求她繼續在原職場,以原薪水,再多做幾年原來的主管職位。她考慮許久,決定答應,除了做自己原本擅長的工作之外,也花更多時間傳授自己的知識給後輩,努力培養新世代人才。
日本超高齡社會,是台灣的未來縮影
以上三個場景,都是我自己親眼目睹或知道最近在日本存在的實例。台灣預計在今年或最晚明年初,進入所謂的「超高齡社會」,意指每五人中,就有一人超過65歲,高齡人口將持續快速增加。而日本早在2007年左右,就進入超高齡社會,目前三人中,就有一人為65歲以上,今年更面臨所謂的2025年問題,滿75歲者近人口的五分之一。
但隨著醫藥進步,不只平均壽命延長,健康壽命也延長。在日本,不論男女,平均壽命和健康壽命大概都有十年或以上的差距。也就是說,即使一般60或65歲退休後,仍有非常長的時間,可健康擁有好的生活品質,或是仍具相當工作能力。比台灣更早面臨高齡化問題的日本,在過去近20年來,累積了可觀的有關個人認同、家庭和社會變化,以及職場制度大幅改變的論點和制度變革。
特別是日本戰後嬰兒潮世代的男性,幾乎除了工作就是工作,把年輕所有歲月貢獻給工作的結果,就是退休後嚴重的失落感、身分認同危機、家庭角色重整等重大課題和變化(比較上來說,日本女性反而在社交生活和個人興趣嗜好上相對平衡,擁有工作或家庭之外自己的生活)。
過去20年來出版的書籍,例如《暴走老人》《退休暴龍》(「定年」哥吉拉GODZILLA)《被結束的人》(終わった人)等,都從不同觀點,深刻描述進入超高齡社會的課題。不論是加齡造成的腦部或生理變化,造成某些人的行為變化,或是退休前除了工作之外,沒有個人興趣嗜好,造成退休後嚴重的失落感和孤獨感等,都有許多值得探討深思之處。
退休不等於空白,而是多元選擇的開始
台灣的環境和背景雖然和日本不盡相同,男女的差別也不見得如日本那麼大,但當過去「我是誰=我在哪家公司上班」不再真實,沒有職稱,不需名片,要如何重新找到自己的自我價值定義、不失落不焦慮不自我懷疑,反而積極創造新的價值和人生?正是社會全體、個人和職場,都需要重新好好思考新時代課題,但同時也是新契機。
而屆齡退休後的生活方式,其實有多樣的多重選擇,不論工不工作,都有好方法可過得開心自在。許多實證也顯示,能一直保持好奇心學習新事物,不受過去包袱和頭銜限制,以完全開放自由的心,真正實踐享受人生現在時刻,以及擁有適當的人際關係、社交生活者擁有生活高滿足度。
不只是高齡化,對國家和企業來說,少子化帶來的人才和人力嚴重不足問題該如何解決,是超高齡社會的另一大課題。下次專欄中將介紹日本職場和企業因應這個重要課題的最新制度變化和大趨勢。
本文章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遠見》立場
(作者為日本GLORAKU公司執行長,全球化人才育成、跨文化經營和溝通策略專家,也是日本Prime市場上市公司獨立董事。芝加哥大學企管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