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指出,經常聽音樂的長者,罹患失智症的風險可降低39%。研究分析逾萬名70歲以上長者的資料顯示,音樂有助於維持認知能力與記憶力。雖尚無法證實因果關係,但研究強調,音樂可能是延緩大腦老化的有效生活工具。
許多人習慣在散步、開車或工作時,播放喜愛的音樂,但音樂的益處可能遠超過你的想像。《國際老年精神病學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刊登的最新研究指出,「經常」聽音樂對大腦有益,「總是」聽音樂的長者,罹患失智症的風險低了39%,聽音樂也有助於降低其他認知能力下降的風險。
長者「總是」聽音樂,降低認知障礙風險
根據《國際老年精神病學期刊》,澳洲蒙納士大學(Monash University)研究人員10月進行的研究發現,經常聽音樂可能有助於降低老年人罹患失智症,以及其他認知能力下降的風險。
該研究使用超過1萬800名70歲以上長者的資料,資料來源包括:「老年人服用阿斯匹靈減少事件研究」(ASPREE)和「ASPREE老年人縱向研究」(ALSOP),研究人員探討與音樂相關的休閒活動,如何影響長期的大腦健康與認知功能。
研究人員將參與者依聆聽音樂頻率分為「總是、偶爾、很少、從不」,發現與其他三組相比,結果顯示:「總是」聽音樂的長者,罹患失智症的風險低了39%,發生非失智型認知障礙的風險也降低了17%。然而,該研究未明確說明這些回答「總是」聽音樂的參與者,實際聆聽音樂的具體頻率。
教育程度愈高愈有效,演奏樂器效益更進一步
除了降低風險之外,常聽音樂的人,往往能長期維持較佳的整體認知能力與記憶力。然而,聽音樂並未影響受試者對自身認知狀況的感受,換言之,他們「自我感知的思考敏銳度」並未改變。有趣的是,一個人的教育程度,可能影響從音樂活動獲益的程度:音樂的保護效果,在受教育超過16年的人身上最明顯,這表明接受更高水準的教育,可能增強大腦從音樂等刺激性活動獲益的能力。
此外,若不僅聽音樂,更同時演奏樂器,效益更進一步!例如,演奏+聽音樂,患失智症風險降低33%、非失智型認知障礙的風險降低22%;無論是否有聽音樂的習慣,光是演奏樂器本身,患失智症的風險就能降低35%。
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解釋:「演奏或聆聽音樂,會讓大腦與思考、感覺、運動、情緒相關的多種結構啟動,這些大腦效應可能帶來生理益處與心理益處。舉例來說,音樂促使大腦釋放化學物質(神經傳導物質與激素),從而喚起情緒反應、記憶、感受,並促進社會連結,音樂甚至會影響大腦的結構。」
然而,研究作者也提醒,儘管這些關聯鼓舞人心,但目前仍無法證實兩者之間存在直接的因果關係,研究結果只是進一步佐證。隨著人口老化與失智症病例增加,這些研究結果也凸顯音樂的潛力:音樂不只是一種藝術形式,更可能成為促進終身健康的強大工具。
研究人員表示,找到預防或延緩失智症的方法「至關重要」,研究作者總結:「證據表明,大腦老化不僅取決於年齡與遺傳因素,還受到個人環境及選擇的生活方式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