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更分眾功能更多元

陳筱君
user

陳筱君

2025-10-27

瀏覽數 50+

穿戴裝置功能與選擇日益多元,滿足不同族群的運動與健康需求。(圖片提供/Shutterstock)
穿戴裝置功能與選擇日益多元,滿足不同族群的運動與健康需求。(圖片提供/Shutterstock)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00:00
00:00

本文出自智慧運動潮

隨著 AI 技術快速進展,運動穿戴裝置不再只是記錄步數的工具,而是結合健康管理、訓練建議與極端環境應用的智慧助理。從專業選手到一般民眾,都能依需求選擇合適裝置,讓運動更精準、生活更健康。 

運動穿戴裝置已經發展了 20 多年,近幾年來,人工智慧技術的進步,穿戴裝置帶來突破性的創新,滿足運動與健康管理等多元需求。從早期單機式的運動手環進展到智慧手錶,功能更涵蓋上天下海等各運動領域的穿戴裝置,有的可適應極端環境,或支援訓練建議;也有標榜具 SOS 緊急求援功能、超長續航等。穿戴裝置越來越分眾、功能越來越多元,不論是一般大眾或專業運動人士,都能找到符合自身需求的穿戴產品。

在企業擔任高階主管,假日喜歡到球場和球友來一場高爾夫球的林先生,不追求名錶,卻獨鍾可以搭配 APP 使用,幫助他打球時獲取即時球場圖資、天氣、風向和選桿、揮桿分析的高爾夫錶。更重要的是,經過設定之後,每天晚上九點,這支錶還會透過全天候的監測紀錄,分析林先生一天的壓力指數,給出適當的健康建議。

「今天是壓力極高的一天!建議您可以利用一些輕度活動舒緩身心,再好好休息。」尤其在每一個排滿大、小會議,還得跟客戶跨國視訊的日子裡,運動手錶上跳出的文字總是份外溫暖。彷彿身邊有一位健康管理師「顧健康」,提醒著林先生應該要適度以運動放鬆自己,以獲得相對較好的睡眠品質。

功能強大vs.時尚配件 

其實,這種以運動手錶、手環或心率帶等形式面世的穿戴裝置發展初期,即有許多運動選手善用其訓練量記錄、強度監測的功能,來設計精確的訓練計畫,提升運動效能,兼可預防運動傷害。長年在國際間四處征戰超馬國際賽事的選手陳彥博公開表示,自己約從 2010 年就以多功能運動手錶輔助訓練,尤其是心率紀錄回顧、GPS 地圖等功能,對他來說至關重要。不久前, 才在跨越法國、義大利和瑞士的環勃朗峰超級越野耐力賽(UTMB)主賽事中奪冠,完成了 OCC(約 50 公里)、CCC(約 100 公里)和 UTMB(約 100 英里)三個組別冠軍,成為首位女性三冠王的越野女王克羅夫特(Ruth Croft),則是反向操作,從過去到現在都主動與各大品牌合作。她以一名活躍於各項國際超馬、極限耐力賽事的專業選手身分,將自己對於訓練和參賽時的需求,轉化為設計專業。開發出能夠適應極端環境,可以在垂直上行與平面移動之間迅速轉換,依舊能夠穩定且正確地追蹤心率、步數等數據的智慧錶款。

在「大人工智慧時代」的潮流之下,除了穿戴裝置領導品牌 Garmin 之外,包括蘋果、三星或 Google 等科技公司也一致看好一般消費市場的需求,紛紛推出各類穿戴產品。主打融合自家平台優勢搶攻市場,讓智慧手錶、手環成為日常必須,甚至透過變換錶帶等方式,成為重要的科技時尚配件。

由於推出智慧手錶的品牌眾多,消費者的選擇也五花八門。有僅記錄心率、血氧、睡眠等基礎生理監測,和每日步數、走路或跑步時間與距離的入門款。也有為了符合單項或多項運動所需,具備特殊功能的專業錶款,如加入肌力訓練、潛水資訊、GPS 導航或配速等功能的潛水錶、跑錶、三鐵錶、多功能戶外活動錶。透過交叉判讀、分析相關監測與記錄,針對每日訓練量、作息調整等項目提出建議。消費者也可以藉由各家品牌開發的平台或 APP 支援,自行選購所需要的功能。

用CGM掌握運動時機,健康管理有一套 

「穿戴裝置可以客觀地監測使用者的生理數據,長期累積下來的數據自然就能呈現出一條生理曲線,有助於判斷每個人的健康情形,」曾經取得「國際運動營養學會」認證的運動營養專家、「美國運動醫學會」(ACSM)健身教練講師資格的家醫科醫師蕭捷健,相當肯定穿戴裝置對於運動、健康管理的重要性。然而因為一般的穿戴裝置無法檢測血糖,對於需要控醣或有糖尿病風險的族群來說,以連續血糖監測儀(CGM)掌握運動時機,加乘運動效能,也是一個好方法。

家醫科醫師蕭捷健表示,心率變異數值可以呈現連續心跳之間的間隔時間長短,是智慧手錶上最重要的數據,也是醫師評估自律神經健康狀況的根據。(圖片提供/蕭捷健)

家醫科醫師蕭捷健表示,心率變異數值可以呈現連續心跳之間的間隔時間長短,是智慧手錶上最重要的數據,也是醫師評估自律神經健康狀況的根據。(圖片提供/蕭捷健)

有家族病史的蕭捷健在擔任住院醫師時期,因為工作忙碌,作息和飲食不定,而踏入糖尿病前期的門檻。除了用飲食控制和運動成功逆轉糖尿病,更親自試驗過CGM 的成效,「CGM繪製出的動態血糖曲線可以作為運動和飲食的參考。由於運動會消耗肝糖,因此除了選在每天血糖較高的時間運動之外,也可以在開始運動之前進食補糖。

CGM 的低血糖提醒功能,則可以提醒部分使用者在運動後進食,避免低血糖產生的暈眩、昏迷後遺症。」

在運動手環的選購上,蕭捷健認為,對沒有特別從事某項運動需求的一般民眾來說,必須打破「貴就是好、功能多就是讚」的迷思,「只要擁有心率和睡眠監測、每日步數記錄等基本功能就足夠,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心率變異數值(Heart Rate Variability, HRV)的功能。」

需要控醣或有糖尿病風險的族群,可利用配戴連續血糖監測儀,了解動態血糖曲線,以做為運動和飲食的參考。(圖片提供/ Shutterstock)

需要控醣或有糖尿病風險的族群,可利用配戴連續血糖監測儀,了解動態血糖曲線,以做為運動和飲食的參考。(圖片提供/ Shutterstock)

壓力爆表?HRV隱藏多項健康指標 

蕭捷健以一位病人的例子說明,「所謂的壓力指數,通常就是從分析當日、最好超過 12 小時的 HRV 而來。這項數據可以呈現連續心跳之間的間隔時間長短,這樣的細微變化可說是智慧手錶上最重要的數據,也是我們醫師評估自律神經健康狀況的根據。」

正常來說,每個人的心率變異皆會受到運動、壓力、荷爾蒙、睡眠、年齡、發炎和呼吸等多重因素影響,也使得 HRV 和多種健康狀況及死亡率呈現正相關。

因此對於醫師來說,HRV 不僅得以作為調整生活方式和減壓策略的依據,更有助於及早發現潛在的心律不整,或高血壓、高血糖和高血脂等健康問題。蕭捷健認真地說,自己有時候甚至會建議病人請長假或暫時離開工作崗位,來減低壓力源,恢復健康。

「一般來說,較低的  HRV  表示心跳間隔的變動較小,代表身體或心理正在承受一些壓力事件。長期處於低 HRV 的情況,甚至要考慮是否有自律神經失調、生活過度緊繃的可能。相反的,健康或正處於壓力恢復期的人,HRV 通常也較高。透過交感神經及副交感神經的相互調節,讓身心靈能夠獲得平衡,」蕭捷健話鋒一轉,也提醒所有配戴運動手環或手錶的使用者,「若 HRV 長期高高低低地亂跳,就必須考慮是否有心律不整的問題,建議找醫師進行詳細檢查。」

HRV 不僅是健康觀測指標,更是擬定運動策略或制定訓練計畫的依據。

「以運動員來說,他們長期處予高耗能的訓練和比賽狀態,HRV 過低或不平衡時從事高強度的訓練或競賽,容易發生暈厥而影響成績表現,」蕭捷健也提到一項重點,雖然運動有助於紓壓,但如果要從事競走、跑步或籃球等劇烈運動,最好在 HRV 高且穩定的狀態下進行。

而低潮期則適合時下流行的超慢跑、游泳、太極拳或步行,「這些做起來不會太喘,在運動期間還能跟其他人正常對話、相對不累的緩和性運動」。

透過穿戴科技,可以觀測心率等基礎生理數值,不僅是健康觀測指標,更可以此擬定運動策略或制定訓練計畫。 (圖片提供/電視節目「最強身體」)

透過穿戴科技,可以觀測心率等基礎生理數值,不僅是健康觀測指標,更可以此擬定運動策略或制定訓練計畫。 (圖片提供/電視節目「最強身體」)

穿戴裝置有多夯?數字會說話! 

從 2006 年起,「美國運動醫學會」每年皆定期向全球健康與健身相關產業人員發出問卷,進行下一年度全球熱門健身趨勢調查。每年的趨勢排名,不只成為相關產業發展、產品開發的依據,也是專家學者研究趨勢發展的重要參考,並藉以對選手或熱愛運動的一般民眾,提出更有效能的運動方針。

縱觀《2025 全球健身趨勢調查》的前 20 名可以發現,物聯網、資通訊等相關技術,隨著一日千里的人工智慧發展大幅躍進,「數據科技」逐漸深入專業運動員和一般大眾的日常訓練之中。其中,蟬聯冠軍寶座多年的就是「穿戴科技」,表示需求和開發兩端對於新技術落地成為產品皆抱持著強烈期待。

此外,同屬「數據科技」類別,最常與「穿戴科技」相輔相成的「運動應用程式」,可量化專業選手與普羅大眾日常運動表現的「數據導向訓練科技」,以及不受場地、時間限制皆可動的「隨選運動課程」項目的趨勢排名,也年年提升。

這一份趨勢榜單反映出,未來運動健身產業正朝向科技導入、精準訓練、全人健康,與客製化服務的方向發展。

然而,目前許多人工智慧科技運用面臨到倫理與法遵等相關議題。如何在保有個人隱私之下,將這些個人紀錄轉換成可用、可靠的大數據資料,持續優化智慧科技的精準度,將是未來穿戴裝置產業發展的關鍵課題。

你可能也喜歡

動起來的 ESG
數位專題

動起來的 ESG

運動和ESG(環境保護、社會責任、公司治理)有什麼關係?「動起來的ESG」,不僅是將運動和ESG相結合的創新思考,更是我們對未來企業永續發展的探索。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