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令夕改」是現代人批評時政時最常用到的辭彙之一,但此乃2200多年前,西漢御史大夫鼂錯上書給漢文帝的〈論貴粟疏〉論述。
鼂錯眼看當時農商貧富懸殊,農民辛苦耕種僅得些許糧食,偏偏政府徵糧沒固定的時間和標準,早上的規定往往晚上就翻盤。為急於納稅,有存糧者,被迫半價賣出;無糧者,只得利息加倍向人借貸或賣田賣房,甚至賣自己親生兒孫來還債。反之,商賈發國難財,出售積糧獲得暴利。
這起看似僅為農商對作的情景,卻為社會動盪埋下隱患。於是鼂錯上書漢文帝,直陳「朝令暮改」的弊端。而歷史的巧合,總是令人不寒而慄,2200年後,這四個字仍在時代舞台上迴盪,像張老膠片反覆放映。當今國際政治的劇本,尤其在ESG這場「永續大戲」中,正恰似這句古諺的現代注腳。
遠見會員 限定文章
時刻掌握趨勢 時刻都有遠見
- ✓ 免費瀏覽 每天 1 篇限定文章
- ✓ 文章收藏 喜愛好文隨時回看
- ✓ 會員專屬 主題型知識轉譯包
- ✓ 會員獨享 生日禮百元購物金
成為訂戶,
即可瀏覽全部「限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