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育淨零綠領力!帶聖火飛到極地研究中心,中央大學開創ESG優勢

王筱慈
user

王筱慈

2025-10-15

瀏覽數 50+

中央大學向來對人類與自然高度關懷,校長蕭述三認為,這是培育永續人才的關鍵優勢。蘇義傑攝
中央大學向來對人類與自然高度關懷,校長蕭述三認為,這是培育永續人才的關鍵優勢。蘇義傑攝
00:00
00:00

本文出自2026未來人才關鍵報告

全球淨零轉型的浪潮來襲,永續與綠能產業成為人才需求的新藍海,中央大學整合跨院資源,成立全台首座「永續與綠能科技研究學院」,培育具備跨域解題能力的專業人才。 

史無前例,代表台灣全大運的聖火火炬,在半個地球外的世界極北之地冉冉升起。中央大學校長蕭述三在接受《遠見雜誌》專訪時,才剛從北極返台。為了籌辦明年全大運,蕭述三特地將聖火帶往北極的研究基地引燃,宣示「無懼永續」的決心,也讓世界看見台灣的科研貢獻。 

極地科研連結國際,展現永續實力  

「我們是台灣唯一有地科學院的,兩年前成立極地研究中心,也是台灣唯一。」蕭述三提到,不論是冰川變化、海洋遷徙或地質探勘,極地研究與永續息息相關。許多先進國家都在極地設立基地,也促成台灣與國際在永續議題的交流。 

蕭述三提及,中央大學培育出來的校友非常多,像是台灣經濟奇蹟的重要推手李國鼎。除了理工,在航空領域也有不少重量級的人物。尤其是地球、大氣科學,不僅在國內是頂尖地位,在國際學術研究也有一席之地。 

「政府發展的幾個關鍵科技,其中一個就是太空。」蕭述三分析,政府目前投資不少資源在太空領域,中央大學這幾年也推動國際深太空合作,已成功主導或合作發射五顆小型人造衛星,建構出最具有科學酬載完整成功的飛行履歷,以及最高等級的技術就緒能力。 

學校更打造台灣首個深太空輻射探測儀(簡稱DSRP),攜手日本民間登月公司展開首次國際登月計畫,刷新台灣深太空飛行紀錄,回傳難以取得的太空輻射觀測資料,對台灣太空科技發展立下里程碑。 

同時,中央大學更是國內少數同時參與NASA「亞洲空品衛星調查」、設有亞洲首座氣膠校準平台,此平台全球僅三座。 

永續議題雖是近年顯學,不過中央大學早在十多年前即參與國家級能源計畫,累積深厚實力。蕭述三回憶,18年前,高爾《不願面對的真相》紀錄片,讓世界開始重視全球暖化議題,中央大學也跟進,琢磨不同領域在永續的發展,像是地下水的調查、水文、地球的變化等。在智慧電網、碳捕捉封存(CCS),到蔡政府「5+2」產業政策中的綠能科技,中央大學均扮演關鍵角色。近年更與國際合作,在氫能、離岸風電、地熱能開發等領域建立研究團隊。 

遠見x科學人雜誌聯賣,趨勢 × 科學,給大腦最好的投資

「有這麼多學校都投入半導體,我們能不能做不同的東西?」蕭述三認為,學校配合政府《產創條例》成立特色學院,但中央不想再投入重複資源,因此孕育出「永續綠能科技學院」,反而更能發揮中央大學的先天優勢。 

像是永續綠能學院的「永續綠能學程」,聚焦潔淨能源與智慧製造,並引入跨領域師資,涵蓋機械、能源工程、材料與資訊科技。學生在課程中不僅學習理論,更透過與產業合作,實際參與風場維運、氫能製氫技術測試、太陽能電廠的IoT監控應用,成為未來再生能源產業所需的「海上風電工程師」「氫能技術研發員」與「智慧運維專員」。  

碳金融浪潮來襲,綠領專業成顯學  

而隨著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與全球碳權市場的興起,企業迫切需要具備碳金融專業的人才。永續綠能學院中也開設「永續領導力學程」,涵蓋碳稅、碳交易與ESG評估。 

蕭述三提到,透過財金、經濟、會計與環境管理跨院師資,學生可培養操作碳權市場、計算並認證碳排放的能力,也能從金融角度分析企業永續表現,成為企業急需的「碳權交易師」「ESG金融分析師」與「碳會計師」。 

此外,「永續去碳科技學程」也是綠領人才需具備的專業能力。中央大學在綠建築與智慧城市方面,建立多項實驗展示基地,最具代表性的案例是「白色能源屋」,是一個以貨櫃改建的低碳建築,結合太陽能、儲能電池與AI能源管理,模擬未來居住場景。學生可以鍛鍊「綠建築設計師」「能源效能顧問」及「智慧城市永續規劃師」的能力。 

隨著2050淨零倒數計時,永續產業的發展不僅是科技挑戰,更是人才挑戰。中央大學憑藉深厚的科研基礎與前瞻視野,率先在再生能源、碳金融與綠色建築三大領域建立完整培育體系。蕭述三期許,這批兼具專業與跨域的「綠領人才」,將成為推動台灣邁向永續社會的關鍵力量。 

延伸閱讀

海線崛起-臺中產業起飛新廊帶
數位專題

海線崛起-臺中產業起飛新廊帶

近年「海線五雄」沙鹿、龍井、梧棲、清水和大肚迅速崛起,能源、高科技、金融業紛紛進駐,龐大投資額正湧向海線城市,市府的「富市臺中」計畫,大力招商,讓海線搖身一變成為炙手可熱的產業新廊帶。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