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正值轉型契機,青年局透過「雄青資源」平台、創業補助與新媒體培訓,串聯資源、培力人才,讓青年從就業、創業到心理支持,都能安心發展,逐步打造屬於青年的無限城。
高雄正值轉型關鍵,亞洲新灣區與半導體產業陸續落腳帶來契機,也拷問著城市如何留住青年?為此,高雄市長陳其邁延攬35歲林楷軒擔任青年局長,從北漂遊子成為全台最年輕一級首長,讓他和高雄市青年局話題滿滿。
上任半年,林楷軒便推動「雄青資源」平台,將分散各局處的資訊整合為七大類,助人才從找資金、補助到空間、實習一鍵到位。隨後也搭起校園與職場的橋梁,藉「社團實驗室」與「大港實習」促青年提早跨入實務場域;創業端則以「創業補助+雄挺利」雙箭齊發,累計支持上千團隊。
「KTV」全面開放培養青年新媒體數位力
數位力方面,林楷軒則免費開放「K-TV新媒體人才培育中心」,並結合證照、就業媒合與專案補助,讓人才作品集成真本事。高雄更將心理健康納入公共服務,讓青年參與不只是口號,而是可衡量的治理歷程,推動港都逐步蛻變為青年城。亦使高雄市青年局不僅是地方留住人才的智庫,更是青年創新的溝通組織。
初上任高雄市青年局長,林楷軒便深知,青年尋找資源最怕摸不著門路。於是「雄青資源」平台應運而生,且上線後網站月活躍用戶平均破兩萬人,亦有超過三成成功被導流至管道頁面,平均申請時間縮短至15分鐘。種種數據除凸顯效率之提升,也意味青年首次在同一入口處看見可實踐的未來。
然而,路徑清晰只是起點,如何讓年輕人走上培力之路才是挑戰。於是,林楷軒目光投向接軌「校園―職場」。校園端,他推動「社團實驗室」,讓學子儘早累積企劃、領導與行銷等專案能力。同步於職場端,他以「大港實習」深化社會新鮮人的磨練。於是,2020年以來已有3480名青年參與計畫,其中七成成功留任;2025年還擴大聯手30所學校與118家企業,吸引136名青年返鄉,當中六成選擇留下,彰顯地方政策正與產業需求密切扣合。
不過,隨著雄青就業藍圖明朗化,林楷軒也意識到,許多人也渴望踏上創業一途。如旗津的「船說麵包店」便在「雄挺利」利息補貼支持下度過最艱困周轉期,後續靠電商與品牌輔導帶來穩健的業績成長;而鹽埕的「明宏拔絲地瓜」則經補助挹注,更專注於員工培訓,展現地方青創多樣性。各案例背後推手,皆是高雄青年局「創業補助」與「雄挺利」的雙箭政策,目的正是陪伴年輕人走過草創期,那最艱辛的一哩路。
論及未來人才競爭力,林楷軒坦言,最重要的還是在掌握數位行銷思惟,懂得透過新媒體工具包裝產品、說故事。於是走進高雄創建的「K-TV新媒體人才培育中心」(簡稱KTV),一間間錄音室和攝影棚總是滿檔,地方青年無不充分利用免費場域來錄製作品集,也嘗試拍攝影音累積職涯履歷。
輔導就業、補助創業打造安心青年無限城
這座充滿創意能量的空間,更在林楷軒構思下,成為培訓、展演與行政輔導一氣呵成的育才基地,使青年能共學交流,甚至碰出火花,以新生代語彙,邁向無遠弗屆的國際社群舞台。
就這樣,屬於港都的活力氛圍很快在數據顯現。如近年有上千名青年在KTV取得「新媒體行銷管理師」資格,並於短短三個月內尋得相關職缺。此外,更有年輕作家剛結訓就獲品牌延攬簽約,應證學習成果經得起市場檢驗,也叫人難以忽視,雄青正崛起的全方位實力。
值得一提的是,高雄青年局還致力帶年輕人走入決策核心,從市府會議桌到公共討論場合皆可見他們身影。尤其,青年事務委員會還公開遴選16至40歲代表,並將大專學生會會長制度性地納入委員,開創全國首例。因此,許多青年首次進入會議室時,都驚嘆「感覺我的想法在影響城市未來」。
雄青視野也被推向世界舞台。高雄青年局舉辦的「國際青年日」「國際沙龍」,都促進外籍創業者、駐村藝術家和在地青年跨文化交流,年輕人真切感受到自己的聲音能傳出高雄,與全球並肩對談。
回顧2025年上半,高雄總失業率降至3.2%、青年失業率僅3.1%,雙雙創下合併以來新低。又於青創貸款利息補貼上,申請金額破16億元;同時,新媒體就業媒合高達近400次。各項亮眼成績皆非曇花一現,而是高雄青年局完整制度累積的政績厚度與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