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關稅引發震盪,以出口導向的台灣首當其衝。勞動部長洪申翰以「避免失業惡化」「解決缺工」與「吸引與留用人才」三大政策,盼能打造更具韌性的勞動市場。
今年8月7日,美國對等關稅正式上路,台灣出口產業壓力升溫,就業市場面臨嚴重衝擊。根據勞動部最新減班休息統計,截至9月中旬為止,共有333家企業、7334人實施減班休息,較兩週前成長約50%,且產業集中於製造業。
洪申翰分析,美方近幾個月來政策變化大,國際經貿不確定性高,加上匯率波動及中國產品傾銷問題,台灣傳統產業面臨較多挑戰,從數據來看,減班休息的產業集中在機械製造、金屬機電工業、自行車零件等,也包括部分電子零組件業者,衝擊台灣勞工就業穩定性。
推動「安定措施」避免失業潮
因應這波衝擊,勞動部的首要任務就是避免失業潮。因此,在8月時,勞動部推出強化版僱用安定措施,除了擴大適用範圍至九項行業,也提供薪資補貼。若勞工薪資因減班休息而降低,政府將補貼差額七成。舉例來說,如果勞工的薪資從4.2萬減少至3萬,這1.2萬元的七成,將由政府補貼。勞工還可搭配「再充電」計畫,在減班休息期間參加勞動部核定訓練課程,依實際訓練時數申請每小時190元的津貼,最高可領1萬7210元。
洪申翰指出,政策大力加碼正是希望將勞工留在原本的工作崗位,同時累積新技能,讓企業保留人才,一旦景氣回升,即可迅速恢復產能。
除了外部衝擊,缺工也成為迫切挑戰,在少子化與半導體產業的高薪磁吸效應下,水電、車床等技術工缺工最嚴重。洪申翰觀察,現在AI可能會取代部分白領與基層工作,但不容易取代技術型工作。「技術人才的重要性只會更高。」
為此,勞動部正積極強化職業訓練,並補助企業自辦訓練課程,讓年輕人投入技能學習領域、進而促進就業。在職勞工如果希望學習新技能,勞動部也提供相應補助,讓職場人多充電加值。
針對缺工問題,產業界多呼籲政府擴大開放外籍移工。對此,洪申翰指出,勞動部正在研擬擴大外國技術人力的計畫,希望未來提升資深移工轉為中階技術人力上限,不僅企業獲得穩定人力,移工留用也不再有年限,薪資待遇更好。
洪申翰說:「過去大家認為移工只有體力付出,但現在,愈來愈多技術純熟的移工,已經達到師傅級的水準。他們也來台灣好幾年,在他的崗位上能扮演傳承角色,是台灣很重要的人才。我們應該盡量留用他,提升他的薪資、勞動權益。」
積極留用外籍勞工的同時,本國勞工的權益也不可忽視。洪申翰指出,希望以企業願意為本勞加薪、改善勞動條件為前提,來增加移工聘用名額,避免因為移工使本國勞工走向低薪化。他期待透過這套「以改善條件換取人力」的設計,讓勞動市場走向良性循環。
借鏡菲律賓策略,反思結盟戰略
另一方面,如何延攬與留用國際人才,也是洪申翰的政策藍圖之一。尤其,台灣在高科技與半導體供應鏈具關鍵地位,具有吸引國際專業人才的條件。因此,勞動部期盼鬆綁攬才專法,簡化聘用流程,讓外籍專業人才能享有接近本國勞工的權益。
洪申翰特別點出與菲律賓的合作潛力。因為菲律賓和台灣在地緣政治、民主供應鏈上是重要的合作伙伴,過去談地緣政治普遍從防衛、安全角度出發,但他認為,經濟、人才面向應納入思考。
「如果菲律賓的技術人力願意到台灣的重要產業工作,不僅能對台灣產業帶來幫助,還能串起國家利益,達成互惠雙贏。」洪申翰說,勞動部將持續與外交部合作,尋求更多與菲律賓合作的機會。
最後,勞動政策的核心,仍是維持社會公平、保障弱勢權益。針對近年台灣GDP持續成長,但勞工薪資增幅未能跟上的現況,洪申翰強調,勞動部將持續調升基本工資,特別照顧中南部比例較高的低薪勞工,盼縮小區域落差,維護社會經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