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台積電赴美設廠,早已不是單純商業決策,而是地緣政治重塑下的必然棋步。在AI加速全球算力需求的同時,台灣如何兼顧安全與經濟?關鍵就在於以台積電為核心,轉化國際壓力為戰略價值,強化主動布局的應變力。
美國為何從孤立主義走到全球霸權?
美國外交長期在「孤立主義」與「全球霸權」之間擺盪。二戰前的孤立主義,使美國遠離歐亞動盪,專注於大西洋與拉丁美洲;二戰後則轉向全球霸權,透過馬歇爾計畫與北約,構建國際秩序。
如今,川普提出「格陵蘭可能買下」「重新檢視美加墨關稅甚至取消USMCA」等議題,看似回到孤立思惟,實際上,更接近一種「地緣重塑主義」:並非退出世界,而是以更有利的條件重新設定參與方式。
企業崛起背後,往往有國家霸權支持
歷史顯示,全球企業的崛起,往往伴隨國家實力的支撐:
● 鴉片戰爭:英國透過東印度公司(EIC)經營鴉片貿易,扭轉對華貿易逆差,迫使清朝簽下不平等條約,奪得香港與通商權。東印度公司雖為私人企業,但背後實為英國國家意志與軍事力量的延伸。
● 日本製造全盛:Sony、Toyota的崛起,正值日本政府大力推動工業政策,搭配經濟蓬勃成長,形成全球製造業高峰。
● 市值王者與國力呼應:不同時代的企業霸主,折射國家的戰略定位與特色:
18世紀,英國自中國大量進口茶葉、絲綢與瓷器,支付白銀導致貿易逆差。東印度公司遂大量生產印度鴉片,並走私至中國,扭轉赤字。
1839年,道光帝命林則徐在虎門公開銷毀1420噸鴉片,引發中英軍事衝突。1842 年《南京條約》簽訂,中國割讓香港、開放通商,進入「百年屈辱」。
這段歷史凸顯:企業雖是市場主體,但若背後有國家與軍事力量支撐,便能推動整體國際秩序的改變。
AI 發展大潮,台灣有何關鍵角色與困境?
2025年,台積電宣布追加投資1000億美元,在美國新建三座晶圓廠、兩座封裝廠與研發中心,使其在美投資總額達到1650億美元,堪稱歷史級企業布局。
這背後有幾層意涵:
● 國家級戰略角色:如同東印度公司是英國輸出霸權的工具,台積電在CHIPS Act、出口管制等政策推動下,成為美國「科技戰略伙伴」。
● 政策驅動的產業移動:川普曾威脅若不在美國設廠,就對晶片課徵100%關稅。強硬政策迫使台積電不得不調整全球布局。
● 「矽盾」與安全保障:台積電赴美設廠,不僅是市場擴張,更象徵台美在安全與產業上的同盟關係,用產業實力加固地緣政治防護。
台灣半導體的崛起並非偶然,而是數十年來政策支持、代工模式與先進製程積累出的成果。從 1980~1990 年代,接受日美資金與技術轉移,到專注「純代工」策略,台灣逐步建立全球晶圓代工核心地位。
截至 2025 年,台積電在先進製程的市占率已接近七成,幾乎成為全球高階算力的「底座」。在AI 的三大要素,包括:演算法、數據、算力等;而算力供應鏈的核心恰是台灣。
然而,這份優勢同時帶來困境:
● 政治風險升高:台灣被視為「民主陣營的算力中樞」,但也因此承受來自中美角力的雙重壓力。
● 供應鏈去風險化:美國推動產能回流,中國積極培養本土替代,台灣面臨「不可替代」與「被邊緣化」的拉鋸。
● 人才與自主性挑戰:若上游工具與關鍵IP長期依賴美國,台灣的技術領先仍存脆弱性。
台灣積極布局,把戰略地位化為經濟安全
在這樣的國際環境下,台灣與企業需更積極布局:
1.短中期內,強化「在地設廠+全球服務」策略。既要在美國、日本等地建立產能避險,也要維持台灣本島的技術集中度,避免核心優勢流失。
2.加速多元化與備援產線。可考慮東南亞設廠,與日韓建立韌性聯盟,形成多點支撐,降低單一市場風險。
3.從製造走向生態。台灣應不僅守住製造優勢,更要參與演算法與數據應用,將「算力」轉化為「AI 生態服務」,提升國際話語權。
4.政策透明與前瞻。政府在貿易與產業政策上,需具備更高預測性,避免突發政策(如關稅、出口管制)造成產業震盪。
從東印度公司透過鴉片戰爭開啟亞洲市場,到日本製造業在政策扶植下的全球崛起,再到美國科技巨頭,以及如今的台積電,每個時代的「產業巨擘」背後,都是國家力量的影子。
台積電赴美設廠,已超越商業決策,而是地緣政治與產業戰略的必然回應。它既是半導體時代的代表企業,也是美國重塑全球供應鏈的重要棋子。
然而,歷史也提醒我們:當時代巨變的一點塵土落在個人身上,往往是不可承受之重。夾在大國角力之間,台灣唯有以更多智慧與行動,把「被需要的戰略地位」轉化為「可持續的經濟安全」,才能在不確定的未來中,找到生存與前進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