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谷傳真》AI機器人新創潮!五大趨勢揭示台灣翻身契機

林富元
user

林富元

2025-10-07

瀏覽數 500+

機器人掌握更多社會事務的時代,不再只是幻想。僅為情境配圖,Shutterstock
機器人掌握更多社會事務的時代,不再只是幻想。僅為情境配圖,Shutterstock
00:00
00:00

編按:AI機器人產業正加速融合,五大發展趨勢浮現:從人形機器人、AMR自主移動到RaaS服務模式,新創機會處處可見。台灣若穩固供應鏈優勢,即可望在這波產業洗牌中成功突圍,在新創供應鏈中扮演關鍵角色,成為全球不可取代的AI機器人伙伴。本文作者為縱橫矽谷、台灣及中國大陸等地科技業的天使投資人,人稱「矽谷創投教父」,將不定期為《遠見》讀者帶來AI產業相關新創的第一手觀察與深度解析。

人工智慧(AI)熱鬧已久,從早期的混沌探索,到今日的成熟應用,市場與股市皆風起雲湧。然而,正如矽谷歷來的新技術一樣,當大家逐漸熟悉後,它很快就不再是新鮮議題,投資人也急於尋找下一個突破口。如今,最受矚目的,莫過於AI機器人。

上網詢問AI,我們隨時都能獲得對機器人趨勢的分析。但若要看見真正的商業契機與資金缺口,仍需結合實戰經驗。我近期接觸了數個AI機器人投資案,願在此分享一些觀察與思考。

從科幻到現實:AI機器人發展的加速

過去我們在電影《魔鬼終結者》中看到的機器人,曾被視為遙遠的科幻情節。但今日的發展,已讓人驚覺:機器人掌握更多社會事務的時代,不再只是幻想。

20年前的機器人新創,大多還停留在土法煉鋼:程式一行一行撰寫,零件一顆顆組裝,成果往往只是功能有限的「半機器人」。十多年前,我曾評估過一個新創團隊,他們耗費多年,研發出專事長照的機器人,但最終僅能在病房中遞送毛巾或藥品。雖然規模有限,但這些早期探索值得敬佩,因為當時尚無AI基礎可依循,他們卻能硬生生打開一條路。

今日AI機器人五大趨勢

隨著AI技術與硬體的全面成熟,AI機器人的發展已經邁入全新階段,並呈現出多項值得投資界關注的短期趨勢:

1.人形機器人(Humanoid)逐漸成為主流

人形機器人正從過去的科幻想像,逐漸邁向現實,成為產業發展中的一大重點。雖然現階段的市場目標,是使其售價低於一般汽車,但若要讓人形機器人真正普及,仍需不斷降低成本,使產品更具經濟效益。此外,產業標準的推動同樣重要,只有明確的標準出現後,才能帶動大規模量產與應用,讓人形機器人順利進入大眾市場。

2.第一階段 AMR(自主移動機器人)應用

目前,第一階段的AMR,主要被設計用於可預測、可控的場域,這與早期自駕車的發展路徑相似。這類自主移動機器人多被部署在如工廠、倉庫等環境穩定、規則明確的空間,能依照設定路線與任務,自主完成搬運或配送等工作。由於這些場域的高可預測性,方便管理與控制,因此成為AMR落地應用的主力戰場。

3.下一代 AMR 的突破

新一代AMR的目標,是在不可預測的環境中自由運作,展現更高層次的智慧調適能力。這代表未來的自主移動機器人,不再只侷限於規範嚴謹的空間,而要能應對各種突發狀況與環境變化。這類機器人將具備更強的感知、判斷,以及即時反應能力,能在複雜多變的場域中獨立完成任務,真正從「被動執行」進化到「主動決策」。

4.人機合作時代的到來

現階段AI機器人的應用,多數採用「人先定位,機器人再執行」的分工模式。例如,在物流中心等場域中,由人工負責決策與調度,機器人根據人員的指令進行搬運、分類等任務。這種人機協作的需求,推動全球機器人安全標準的制定。隨著人機互動場景日益增加,建立明確的安全標準勢在必行,並將成為未來機器人設計與運作的基礎規範。

5.RaaS(Robots as a Service)服務模式的興起

高教永續舞台 第七屆遠見USR獎說明會開放報名>>掌握最新評選辦法

在機器人尚未全面普及之際,「隨選即用」的RaaS服務模式逐漸受到重視,降低企業導入門檻。目前,許多大型企業已在倉儲、物流與製造領域大規模部署AI機器人。例如,亞馬遜因應人力短缺與效率壓力,已投入數千台機器人,並計畫進一步擴展規模;沃爾瑪、DHL等國際巨頭,也已制定明確的導入藍圖。

亞馬遜物流中心裡的機器人任務多元,包括移動、揀選、排列和放置包裹等。AWS提供/Nityia Przewlocki攝

亞馬遜物流中心裡的機器人任務多元,包括移動、揀選、排列和放置包裹等。AWS提供/Nityia Przewlocki攝

台灣的供應鏈優勢:最佳時機點

台灣正處於AI機器人供應鏈發展的黃金時刻。近期,筆者身邊有家族成員參與投資世界級人形機器人公司,我們共同評估多家關鍵零組件新創,涵蓋機械手臂、關節控制器、馬達、散熱技術、自動化倉儲設計與AI場景規劃等領域。經過深入討論,大家一致認為:台灣已然成為全球AI機器人產業中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

這一判斷有其明確理由:

.台灣在硬體研發與製造方面積累深厚實力,能滿足AI機器人產業對高品質零組件的需求。

.與韓國及中國大陸傾向於強勢品牌策略不同,台灣善於代工與協作,這使其更適合擔任全球供應鏈中的關鍵角色,這一特質,也將繼續是台灣相較於韓國與中國大陸的優勢所在。

.於精密機械、控制工程、馬達、散熱,以及成本優化等核心技術環節,台灣依然保持領先地位。

總結來看,這代表許多台灣的傳統產業只要勇於轉型,就有機會在AI機器人新浪潮中實現鹹魚翻身,重新獲得產業競爭力。

台灣應強化供應鏈,穩健應對產業變革

台灣應全力投入AI機器人零組件的供應鏈發展,並以經濟實用與技術領先作為核心競爭力。台灣可發揮在精密機械與控制技術上的強項,率先實現其他地區尚未達成的目標。例如,新型機器人至少需要超過200個活動關節,每個關節必須配備精密馬達與伺服器,具備舉起超過30公斤重量的能力,同時,兼顧高效率、輕便化、低能耗與良好散熱,並且控制成本。這些正是台灣在相關技術領域的優勢所在。

至於整機開發,建議暫時保持觀望,待國際標準或公版規格明朗後,再全面投入。目前,從Gilee桔利、盟立Mirle到達明Techman,各家廠商皆有其成就,值得鼓勵與期待。然而也需注意,過早進入整機競賽,可能重蹈MP3時代在標準未定前的混亂局面,最終被統一規格主導市場。更佳的策略,是先將零組件做到世界第一,等到標準出現後再迅速跟進,正如當年IBM BIOS規範帶動PC產業,讓台灣有機會以公版產品席捲全球。AMR機器人最終要達到全球大規模應用,標準化是必然趨勢。尤其考量人機互動的安全,各國勢必建立相關標準,屆時台灣將可把握新一波機會。

同時,AI機器人的運作不僅仰賴高品質零組件,還需結合場景設計。NVIDIA大規模推出的《Digital Twin》,正是將AI設施、AI機器人與AI場景融合的典型案例。未來新型工廠或倉庫將重新設計,以最佳化人機協作。台灣已有新創團隊投入此領域,顯示出強大發展潛力。

把握甜蜜點,就有機會與歐美比肩

未來幾年,AI人形機器人將是「百家爭鳴,熱鬧非凡」的產業。對台灣而言,最務實也最具優勢的戰略,是「強化零組件供應鏈、發揮硬體優勢、等待標準成型」。

只要把握這個「甜蜜點」(Sweet Spot),台灣不僅能再度在全球科技版圖中發光,更有機會與歐美大廠並肩,引領AI機器人的新時代。

(作者為矽谷台灣天使會會長,有「矽谷搖滾天使」「矽谷創投教父」之稱)

你可能也喜歡

AI教父黃仁勳的創業領導成功之道
數位專題

AI教父黃仁勳的創業領導成功之道

AI晶片巨頭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勢不可擋!1993年創立輝達以來,公司市值近來創下歷史新高,黃仁勳身價更是破千億美元榮登全球前15大富豪。隨著Computex 2024登場,他帶來的A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