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報名 免費報名 感受新東方花藝大師 - 凌宗湧的生活美學

醫師揭黴菌毒素隱藏危機:它是過敏、慢性疲勞真兇,卻往往被忽視

黴菌對人體造成兩種主要的健康衝擊:毒性與敏感。

遠見好讀
user

遠見好讀

2025-09-11

瀏覽數 550+

《萬萬黴想到》/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
《萬萬黴想到》/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
00:00
00:00

你是否曾在台灣多雨濕潤的梅雨季節中,注意到家中角落、浴室和廚房悄然生長的黴菌?看似無害的黴斑不僅破壞家居美觀,還隱藏著看不見的健康危機。致命的黴菌毒素,透過空氣釋放到我們的生活環境中,對人體造成兩種主要的健康衝擊:毒性與敏感。(本文節錄自《萬萬黴想到》一書,作者:王偉全,時報出版,以下為摘文。)

這些毒素不僅觸發肥大細胞活化症候群,還可能引發包括疲勞、肌肉痠痛、失智等多種症狀,這些症狀都是身體試圖對抗這些不斷侵入的毒素的結果,與這些無形的敵人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

也可能造成焦慮、憂鬱、不尋常的疼痛、腹痛、噁心、腹瀉、慢性鼻竇阻塞、夜間盜汗、頻尿、體溫調節失常、性功能障礙、奇怪的抽動和抽搐等各種目前醫學上不可解的症狀,如非典型的帕金森氏症、多發性硬化症、阿茲海默症。

忽視黴菌毒素可能導致你僅治療表面症狀而忽略根本原因。在一個充斥毒素的世界中,了解環境毒素及感染引起的持續性發炎是當今許多挑戰性疾病的根源。

每個人一生至少應進行一次黴菌毒素排毒,這不僅能緩解疲勞和肌肉痠痛等症狀,更能為你和你的家人帶來一個更健康、更淨化的免疫環境。

黴菌毒素是我多次赴美參加整合醫學論壇中屢次被提到的超級重點,近年國際醫學界極度關注的健康議題,因為黴菌毒素就像房間中粉紅大象,如此顯而易見的問題,台灣甚至有些敏感的個案每當嗅到黴菌便產生各種過敏及不適症狀,卻沒有人關注該怎麼檢測或治療,不是很奇怪嗎?

我希望能藉由本書引發你對黴菌毒素的重視和關注,以及提供實用的策略和方法,協助你和你愛的人建立更健康的生活方式。讓我們一同踏上這段淨化排毒的旅程,重新掌舵自己的人生。

(延伸閱讀│先進國家零容忍,台灣卻習以為常?胡偉良:壁癌不是小事

不處理黴菌毒素,疾病只是治標不治本

我們五位來自台灣的醫師,非常榮幸一同前往美國奧斯丁參加2024年《整合醫學論壇》。在這次論壇中,我們有機會聆聽世界級的黴菌毒素大師Dr. Neil Nathan的講課,他強調:「忽視黴菌毒素,可能導致你只治療症狀而忽略了根本原因。」

他在《高敏感患者的療癒指南》中指出,對於免疫系統過度敏感或容易出現治療反應的患者,黴菌毒素會加劇這些反應,因此在進行其他治療之前,應優先處理黴菌毒素,才能提高治療成功率。

因為黴菌毒素會影響邊緣系統、迷走神經和肥大細胞,對敏感患者來說,如果這三大系統無法穩定,身體難以療癒。

在他的臨床經驗中,八成的黴菌毒素患者有肥大細胞活化症候群。許多慢性病的根源是低度慢性發炎(low-grade chronic inflammation, LGCI),而黴菌毒素會引發慢性發炎反應症候群(CIRS),甚至部分「長新冠症候群(Long-haul COVID)」的患者,亦與黴菌毒素而引發的神經發炎和免疫系統失衡有關。

持續性的疲勞、腦霧、自律神經失調等,這些症狀都與慢性疲勞症候群、纖維肌痛症、萊姆病等有高度重疊——而這些醫學上常見的謎樣「症候群」,或許就跟這些多樣化的念珠菌、黴菌毒素等微生物有關。

念珠菌還會釋放蛋白酶,活化解連蛋白(zonulin),使腸道與血腦障壁的通透性上升,也就是「腸漏症」,更開啟了一連串的慢性發炎與自體免疫反應。念珠菌的菌絲壁還表現出類似麩質(gliadin)與G蛋白偶聯受體(GPCR)的構造,可能誘發乳糜瀉或克隆氏症等自體抗體反應。

長新冠患者的體內也經常檢測到IFN-γ的升高,會活化 IDO(調控色胺酸代謝路徑),會升高或降低血清素。新冠的棘蛋白(Spike protein)持續存在體內,結合ACE2受體,會干擾色胺酸吸收,還會活化NLRP3發炎小體,與黴菌毒素造成的發炎機制如出一轍;這些路徑被證實與失智、癌症、肥胖、自體免疫、加速老化有關。

歡慶39週年!訂遠見兩年送一年(一年一度優惠只到9/30)>>

黴菌毒素首先影響腸腦軸、迷走神經和情緒,再進一步影響動作控制;也同時影響我們的神經系統(含自律神經)、肌肉骨骼系統、免疫系統、心血管系統、荷爾蒙內分泌系統,導致中樞敏感化、低度慢性發炎(LGCI,不一定檢測的出來,對消炎藥也不一定有效)和難治性疼痛、自律神經失調、荷爾蒙失調。

根據美國國家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NIOSH)的報告,美國約有47%的住宅建築存在潮濕或黴菌問題,其中24%的家庭面臨嚴重的濕氣或黴菌污染。學校方面,30%有水管問題,27%有屋頂漏水問題,這些都可能導致水損害。

美國環保署(EPA)的調查顯示,85%的公共和商業辦公建築曾經歷水損害,45%目前存在漏水問題。台灣找不到相關資料,所以只能以美國資料為借鏡。

美國這些水損建築中,66%的材料含有黴菌及其毒素。即使在水損事件5個月後,這些黴菌毒素仍會存在,對健康構成長期威脅。漏水、建築缺陷、室內凝結和通風系統故障等,都可能導致室內潮濕,促進黴菌等微生物繁殖。

醫學研究所(IOM)和世界衛生組織(WHO)在2004年和2009年回顧了相關文獻,得出結論:暴露於室內潮濕或黴菌與兒童氣喘加重有因果關係,並與支氣管炎、呼吸道感染、過敏性鼻炎等疾病有關。

黴菌不僅會侵佔你的家,破壞油漆,讓食物腐壞,並造成異味。在遺傳上易感和免疫抑制的人體內,黴菌也能夠生長繁殖。

所有的黴菌都是有毒的嗎?非也非也,大部分其實對人體沒有危害,但以下這4大黴菌是有毒的:黑黴菌(Stachybotrys)、青黴菌(Penicillium)、麴黴菌(Aspergillus)、毛殼菌(Chaetomium)。

除了4大黴菌,其他如節擔菌(Wallemia)、交錯黴菌(Alternaria)、伏馬鎌孢菌(Fusarium),也是常見引發病症的黴菌。

黴菌毒素的「5大核心症狀」

失智:吸入黴菌會觸發海馬迴免疫反應並減少神經再生。

疲勞:阻礙粒線體功能,進而導致全身性的疲勞和虛弱。

疼痛:引發全身性的慢性發炎和氧化壓力,產生多種疼痛症狀。

鼻炎:經由呼吸道進入人體,直接影響支氣管、肺部和鼻腔。

震顫:抑制神經傳導物質,導致震顫和痙攣等症狀。

(延伸閱讀│病因在你嘴裡?罹患失智症人數年年攀升,「這件事」成阿茲海默加速器

《萬萬黴想到:黴菌毒素竟是過敏、慢性疲勞和疼痛的真兇!》,作者:王偉全,時報出版

《萬萬黴想到:黴菌毒素竟是過敏、慢性疲勞和疼痛的真兇!》,作者:王偉全,時報出版

延伸閱讀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