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看日本
日本人高齡化的傾向,正以世界第一的速度前進。六十五歲以上的老人,目前雖然在十人中才有一人,但是日本大學人口研究所描繪出二十一世紀的高齡化現象,卻是四個人之中就有一位老人。
形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壽命的增長與出生率的銳減,尤其是人數最多的戰後一代,漸漸由中年進入老年之後,人口結構將呈現倒金字塔型。其中,由於男性平均壽命低於女性,再加上女性人口現在就比男性人口多,四十年後,將是一個老太太多於老先生的時代。
另外,最近結婚二十年以上卻離婚的夫妻愈來愈多,所以現在的日本男人即使四十年後不會比太太「先走一步」,還得小心「高齡離婚」造成老來有老妻照顧生活的期望落了個空。
在高齡化社會裡還有一個問題,就是臥病或患有痴呆症的老人增加,而且需要旁人照料的老人有三分之二左右是老太太。那麼誰來照顧她們呢?主要是家庭主婦。日本現在四十歲的家庭主婦每十二人中,有一人正擔負這項責任,但是西元二0二五年,每兩人中就有一人。
如此說來,以後的高齡化社會以老太太居多,同時,照顧她們的也是女性。只不過那時候的家庭主婦,現在大概仍在襁褓中,或是才上托兒所。如何讓這些小女孩準備面對高齡化社會的來臨,將是非常重要的課題。
(馬耀輝取材自AERA)
愛清潔也能致富
強克勞德.狄寇酷愛清潔,這項愛好給他帶來了財富。
生於法國的狄寇十五、六歲時,就開了家廣告公司。有鑑於巴黎街頭老是髒亂不堪,便動起以美化市容來賺錢的腦筋,先後推廣有吸引力的街頭廣告候車亭、自動公廁和掃街車。
風行世界
街頭廣告是狄寇主要的收入來源。過去,街頭廣告不是經常遭人撕毀,就是因風吹雨打而損壞,狄寇想了個補救辦法:在街頭設置一種新式候車亭,亭子本身裝上不怕被刮傷的塑膠屏以及照明燈,廣告就夾在塑膠屏中間。
狄寇首先說服里昂市長試用這種候車亭--狄寇免費提供設備,廣告收入則歸他。巴黎接著效法,目前,巴黎共有一千八百座由狄寇發明的候車亭,荷京阿姆斯特丹有一千三百座,德國漢堡有一千六百五十座,這種候車亭還遍及歐洲各大城市。
除了廣告候車亭,狄寇設計的自動公廁也很普及。這種堅固的方形水泥物會自動清洗內部,而且在發生故障時,自動通知維修人員;每間公廁都和狄寇設在當地的公司電腦連線,一旦出了毛病,公司就可立即出動修護車修理。
掃街車是狄寇另一項革命性的發明,由工作人員騎著帶有超強馬力吸塵管和消毒管的機車,專門清除街道上的狗屎。
產品五花八門
目前,狄寇經營的公司年營業額高達一百六十億法郎,擁有員工兩千六百名(其中包括四十名設計工程師,不斷構思新點子),而且業務還在快速擴展當中。公司所屬的工廠纖塵不染,可與醫院媲美。
除製造候車亭、自動公廁和掃街車外,狄寇的公司還生產外形優雅、質地堅固的電子布告板、指路標、電話亭、街燈和交通號誌等,這些產品可租可售,如果是出租,公司會派遣優秀的維修隊每天二十四小時,每周七天,隨時清理。
狄寇的成功之道在於:產品設計優良、不斷維護產品的完善與整潔,而且大量投資研究新產品。
(譚家瑜摘譯自Business)
秋天不是入學天?
日本的臨時教育審議會(簡稱臨教審),曾在前年最後一次答覆文部省等單位質詢時,以新學年從秋季開始,才是學校教育合理的循環周期,以及世界上很多學校都是秋季入學,為促進留學生交換等教育上的交流為由,提議日本也要改採「秋季入學制」。
文部省鑑於四月入學的國家只有日本、瑞士等五國,九月入學的則有歐美等九十九國,因此委託總理府針對二十歲以上的五千人展開意見調查。結果,在七七%的回收者中,關心秋季入學這個問題的人只有三三%,不關心的有六二%。反對的人則有五一%,贊成者只有二七%。
回答「反對」的人,他們複選的理由以「現行的制度並未發生障礙」最多,占七六%;認為「櫻花盛開時入學比較適合日本人」則占四三%。
至於教育國際化與入學時間的關係,採「入學時間最好依各國歷史或文化來自行決定」的理由、並抨擊臨教審提議的人,有七二%;比認為「應該配合世界多數國家」的三一%要超出一倍以上。
固守傳統
這樣的結果,顯示「四月入學」的傳統已在日本國民的生活中根深柢固,不易改變。同時也表示,要推行教育的國際化,似乎要先從觀念上著手。
(馬耀輝取材自朝日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