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23)日,「重啟核三公投」隨著開票結束塵埃落定。雖然有超過434萬台灣選民投下同意票,但並未達到500萬通過門檻。公投前夕,輝達執行長黃仁勳訪台時對核電的表態,成為國際媒體的關注焦點。由於台灣是全球先進晶片製造的重點基地,核電歸零,未來半導體業用電將更緊缺。這個危機,迫切需要執政的民進黨政府找解方。
輝達執行長黃仁勳22日在台受訪時說,能源是驅動工業成長的動力,有能源才能驅動世界。他進一步說:「光電、風電都是優良的再生能源,但核能也是一個好選擇。」《彭博社》指出,黃仁勳的談話強調了台灣需要大量且便宜的電力需求。
外媒關注台灣晶片產業用電需求
台灣能源問題和黃仁勳有關,不僅是因為他來自台灣,更是因輝達的先進晶片幾乎都由台積電生產。黃仁勳直言,這次來台的目的就是拜會台積電。他宣告,輝達最先進的6種晶片都將交由台積電代工。《美聯社》也指出,輝達今年5月和富士康宣布,將在台灣打造AI超級電腦,供輝達和研究者使用。
但晶片產業都非常耗電。新加坡《海峽時報》指出,台積電光是2023年就用掉全台8%的電力,而隨著先進晶片製程的發展,預估至2030年台積電將用掉台灣24%的電力。
《彭博社》也指出,受晶片需求大增的影響,作為全球晶片生產基地的台灣,未來十年電力需求將成長13%。但曾提供台灣約20%電力的核電廠陸續除役,每除役一座核電廠,就須增加進口約 5 億美元的液化天然氣。考量到能源需求的成長,彭博研究機構分析,到 2030 年,台灣每年可能要多花 20 億美元採購天然氣上。目前,台積電已面臨電價上漲的壓力,台灣廠區的電力成本已超過了其海外廠區的水準。
台灣核電歸零,再生能源發展進度延宕留下的電力缺口,讓台灣更加倚賴從國外進口液態天然氣發電。《彭博社》指出,台灣再生能源本來預計在2025年達到發電量的25%,但目前僅占約12%,因此台灣政府正預計興建五座新的燃氣發電廠,以提供未來幾年充足的電力。
但許多外媒皆指出,台灣增加對進口能源的倚賴,將減損台灣的能源安全。《金融時報》指出,台灣95%以上的能源倚賴進口,極易受中國封鎖影響。華府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資深顧問坎西恩(Mark Cancian)受訪時也強調「能源是台灣韌性中最弱的部分,」台灣需要特別關注能源安全,建議台灣延役既有核電廠及增强電力系統。
外媒分析:民進黨有重新檢視反核立場跡象
面對投票結果,總統賴清德在因應公投結果發表的談話中表示,在核能技術更安全、核廢料更少、社會接受度提高的前提下,未來並不會排除發展先進核能。「雖然沒有通過門檻,但這個結果我們尊重,而社會對於能源多元選擇的期待,我也充分理解。」他說道。《海峽報導》分析,這是秉持「非核家園」立場的民進黨,正在重新檢視全面反核立場的明確跡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