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俄元首今天在美國領土阿拉斯加州安克拉治,就烏克蘭戰爭停火舉行會談,曾多次會面的川普與普丁在鏡頭前熱切互動但動向難料。全球專注這場攸關烏克蘭和平前途的會議,但也浮現上世紀二次戰後「雅爾達會議」的危機陰影。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在安克拉治(Anchorage)迎接俄羅斯總統普丁(Vladimir Putin)到來,兩人一舉一動都是焦點。能以英語對話的普丁未循外交慣例,乘坐川普座車,在沒有翻譯的私密環境下離開機場前往會場。
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分析,這場顯見未經安排的景象反映兩人在國際領袖中少有的特質。川普曾清楚表明他尊重普丁,但西方領袖多認為普丁是好戰集權者;有意促成烏戰盡速停火的川普,近期對俄羅斯也顯得不耐煩。
美俄總統在機場笑容滿面,都顯露進行會談的熱忱;兩人在場內外嚴肅拍照,不回應記者提問展開會談。
美國也認為有機會提供烏克蘭北約(NATO)成員國形式外的安全保障,會談後再邀請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及歐洲領袖集會,他沒有把握會談有結果。
對面臨外交孤立、經濟制裁及國際刑事法院(ICC)拘捕令的普丁而言,前往距離僅約150公里的「鄰國」安全無虞,僅需給足川普面子,憑戰果推進壓制基輔國際空間,完成發動侵略戰爭的目標。他多次強調,不會放棄已掌控的土地;俄軍控制的烏東地區已達烏國領土的20%。
烏克蘭與歐洲國家高度關切,除了公開記者會與雙方說明文件外,川普與普丁私下談了什麼,是否涉及利益交換。
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引述拜登(Joe Biden)政府前歐洲事務官員陶塞格(Torrey Taussig)的說法,兩人會談有2.0版雅爾達(Yalta)會議的觀感風險。美俄峰會如果沒有悉心協調基輔與歐洲領袖再提策略,安克拉治會談後,烏戰終戰還很遙遠。
1945年雅爾達會議後,美蘇對立近半世紀
1945年2月二次大戰近尾聲前,同盟國主要國家美國與英國為重整戰後歐洲秩序,及促使蘇聯參與太平洋戰事,當時被稱為三巨頭的美國總統羅斯福(Franklin Roosevelt)、英國首相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與蘇共領袖史達林(Joseph Stalin),在蘇聯領土克里米亞(Crimea)的雅爾達舉行會議。
長達一週的會議簽署系列雅爾達協議(Yalta Agreement),規劃戰後新秩序,但廣受影響區域包括東歐與東亞都未參與。曾受邀參加開羅會議的國民政府主席蔣介石也未受邀,雅爾達體系主導戰後全球進入美蘇對立近半世紀的冷戰。
雅爾達位於蘇聯崩解後屬烏克蘭領土的克里米亞半島,俄羅斯2014年出兵併吞。
本文轉載自2025.08.16「中央社」,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