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會員專屬 會員專屬 《造山者》導演分享護國神山背後「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信念

如何在情緒波動中找到平靜?諮商心理學博士:「冥想」的真正意義

冥想的本質,是「覺察並活在當下」。

遠見好讀
user

遠見好讀

2025-08-08

瀏覽數 150+

《致想太多的你》/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
《致想太多的你》/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
00:00
00:00

「我是不是又想太多了?」你是否也有過這種經驗:情緒一來,就急著找答案;一旦陷入思緒,就不斷重播過去與假想未來。這些常常在心裡上演的小劇場,其實問題從來不在你「想太多」,而是沒有人告訴你:過度思考,根本無法好好處理情緒。使你困住自己的不是情緒,而是過度分析、不斷尋找答案的「思維牢籠」。(本文節錄自《致想太多的你》一書,作者:邊池盈,方舟文化出版,以下為摘文。)

有時候,我們充滿幹勁;有時候,卻又懶散無力,連身體都感覺沉重。

有些日子,想到待辦事項就讓人心急;有些時候,則莫名地昏昏欲睡、疲憊不堪。

有時候,情緒無緣無故低落;有時,則因微小的期待而感到興奮。精神有時遲鈍無比,有時卻又異常敏銳。

即便處於這些變幻莫測的狀態中,我們依然按時坐下,靜坐冥想。「今天冥想應該會很順利吧?」「今天的狀態不太對,應該沒辦法專注吧?」這類想法、期待、判斷,都要放下。

每次坐下來,都要與當時的期待、興奮,或失望及不舒服等各式各樣情緒與想法,一同「坐下」。

我們不可能在毫無雜念的「真空狀態」下靜坐,因為冥想並不是消除或阻絕所有想法,而是與當下共處。

許多人誤以為冥想就是讓大腦一片空白,因此當雜念不斷浮現時,便感到焦躁、挫敗,甚至認為自己「不適合冥想」。

但冥想的本質,是「覺察並活在當下」。

(延伸閱讀│呼吸3次就能睡著的冥想法:觀察自己呼吸的狀態,等同於放下大腦雜念

那麼,如果在靜坐時,痛苦的情緒與煩惱不斷湧現,該怎麼辦?如果試著讓自己冷靜下來,卻發現停不下來呢?這代表現在不是適合冥想的時機,應該等到情緒穩定後再進行嗎?恰恰相反。

真正的冥想,就是與這些痛苦與不適共處。我們要和現在發生的事情共處,順其自然。所以我們該做的,不是壓抑或驅逐情緒,而是單純去接受它們的存在。

遠見39週年 訂閱享25折優惠>>>訂兩年送一年 再送超級好書三選二

不過,焦點應該放在自己此刻感受的情緒或身體的感覺、正在發生的事情就好,小心別再多編故事了。比如:「就是因為過去我這麼做,現在才變這樣子」或「我再這樣下去,未來一定會變那樣!」這些多餘的想法都不需要。

平時我們說自己思緒複雜,大多是因為我們還執著於過去,或者忙著擔心未來,替未來做準備。然而,當我們的意識回歸當下、專注於當前身體與內心的變化時,這些漫長的思考鏈就難以繼續。

因為當下的狀態是不斷變化的,而要察覺這種變化,我們的意識就必須停留在「此時此刻」。當我們專注於當下時,便不再陷入「思考→推測→擔憂」的惡性循環。

當我們發現自己不自覺跟著某個思緒走,一個接著一個,就要提醒自己回到當下。當我們陷入某種情緒,開始追隨情緒與思緒,思考自己為什麼出現這種情緒,也得趕緊讓自己回到當下。

不跟隨情緒或想法、判斷,要回到「靜坐的全身感覺」。即便意識飄移了,也得盡快發覺,回到當下。

致想太多的你,3個思考練習:

1. 為什麼,我總是想太多?因為你在潛意識裡,試圖用「想」來擺脫不舒服的感受。

2. 試著控制情緒,為何反而更痛苦?因為你正在掩飾內心真正的渴望與恐懼,卻沒有「理解」它。

3. 要怎麼停止內耗、終結反覆自責?從停止尋找「正確答案」開始,把注意力帶回此時此刻。

(延伸閱讀│生活的10%由你發生的事組成,90%則由你對事情的反應決定

《致想太多的你:逃離腦內劇本、終結內耗循環,韓國心理學博士教你不再被「思維牢籠」困住人生!》,作者:邊池盈(변지영),方舟文化出版

《致想太多的你:逃離腦內劇本、終結內耗循環,韓國心理學博士教你不再被「思維牢籠」困住人生!》,作者:邊池盈(변지영),方舟文化出版

延伸閱讀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