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遠見39週年 遠見39週年 全年最優惠25折,訂兩年送一年 再送暢銷好書

對話下一代買房價值觀——龍寶建設張麗莉與中產新貴購屋觀點交流

如何定義「值得買的家」?

遠見雜誌整合傳播部企劃製作
user

遠見雜誌整合傳播部企劃製作

2025-08-08

瀏覽數 50+

(右)龍寶建設張麗莉、(左)中產新貴代表-鈞生
(右)龍寶建設張麗莉、(左)中產新貴代表-鈞生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00:00
00:00

經濟學大師薩克斯(Jeffrey Sachs)在《The End of Poverty》著作內提到:「社會的穩定與幸福,來自人們對於安全與歸屬感的滿足。」而這樣的需求,最直接的承載,正是「家」。是庇護所、生活空間,也是作為財富傳承的媒介。
深耕台中龍寶建設董事長張麗莉攜手中產新貴展開一場探討購屋觀點對談。不只從產業的洞察,也帶著一份身為建築者的溫柔,來了解中產階級對購屋的焦慮。

正當全台房市面臨買氣觀望之際,購屋話題似乎總圍繞在「買不買得起」、「房價會不會跌」,但她卻從一個更深的層面拋出提問:「我們對家的理解,是不是該重新整理?」

張麗莉觀察,事實上不論市場氣氛冷熱,真正要買房的人其實從未消失。尤其是中產家庭,他們買的不只是坪數或地段,而是對生活穩定性的想像,「所以很多人第一間房,其實是結婚、生子或是照顧父母的開端」。

世代對話!中產階級為什麼仍想買房? 人生階段的轉捩點

當前的購屋環境,對中產階級而言愈發艱困。這樣的掙扎,不同世代都曾發生。4、5年級生若憶起當年買房,大多經歷過利率近10%的年代,且還款年限短,不少人皆是拼命還本金、少付利息;而現在的新世代,雖然房貸利率低、還款年限拉長30年,但房價更高,薪資成長更慢,就連「存夠頭期款」都成為另一道高牆。但不同世代的共同點皆是:渴望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家。

身為一名30多歲、努力在城市打拼的中產新世代上班族,鈞生曾經也猶豫過:租屋或買房?但在搬過三次家、錯過幾個喜歡的租屋地點、每次裝潢都得「可拆式」應對後,毅然決定出手買房,終於明白,所謂家的感覺。

但買房存錢不容易,鈞生選擇了先苦後甘,將消費物欲壓到最低,每日像是拼三郎日夜賺錢,順利在出社會第4年、存了自備款100萬元,2017年買了第一套台中北屯區的文心路中古小宅。

「年輕儘早買房是為了人生穩定,那一刻不是物理上的擁有,而是一種心理的確定感。」張麗莉也深有同感,她說,因為不同世代的買房故事,看似環境不同,其實內心的期待是一致的,那是對生活主導權的渴望,知道自己可以在這裡安靜吃頓晚餐、邀請朋友來做客、想像未來會有誰會一起住進來。那一種歸屬以及期待感,是買屋前從來沒有出現過的。

張麗莉說,很多自住客未必在乎「房價會漲嗎」?而是「我想要一個自己的地方」。對多數中產家庭來說,房子不只是資產配置的起點,更是某種人生節點的確認。像是一份對未來的承諾。類似的買屋故事在龍寶建設,屢見不鮮。

不忘初心-傾聽居住者的聲音,一直是龍寶建設堅守不變的建築信念

不忘初心-傾聽居住者的聲音,一直是龍寶建設堅守不變的建築信念

中產階級的資產籌碼 買房或許「求有再求好」

然而,從資產角度出發,買房更是個人財務穩定的起點。鈞生入手人生第一間「起家厝」,每月繳納上萬元房貸,看似壓縮了日常享樂支出,卻成了最有效的強迫儲蓄機制;另一方面對於抗通膨、資產增值、未來週轉金及換屋跳板等理財考量,再次重新審視。

「有第一間房後,理財觀完全不一樣,」鈞生這樣向張麗莉分享,她點頭認同說,「是啊,這筆房貸是壓力,但相對也讓人從日常花費的思維,轉為資產思維的規劃者,而且房子看得到、摸得到,你住在裡面,不擔心市場波動、不擔心套牢,因為總歸來說那是你生活的根本,不是用來轉手的籌碼。

話鋒一轉,她建議年輕人要入手房市,除了衡量收入、量力而為外,不如依序跟著人生各個階段推進,謹記「小換大」、「舊換新」、「遠換近」等原則,先求有再求好,也可先購入老屋進行翻新,兼顧生活品質與負擔壓力。

「臻邸生活」住宅哲學 如何讓中產新貴 有家的日常感與細緻度

比資產更重要的,還有房子空間所帶來的情感價值。創立36年的龍寶建設,以「臻邸生活」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提案,未必追求「大與多」,而是「剛剛好」的空間與更強烈的情緒連結,包含了從格局、採光、通風、含裝修系統櫃設計,綠化天井與首創的社區森林小屋,無不強調「家的日常感與細緻度」,因此在業界頗負盛名。

張麗莉說,我們不做華而不實的裝飾,而是想蓋出能讓人放心生活的地方,空間不是冷冰冰的線條,而是生活的場景讓人「住得下,也住得久」。

烏日園臻邸中庭Gym house空拍

烏日園臻邸中庭Gym house空拍

聯合國推廣可負擔住宅 張麗莉藉國際經驗建言:政府是關鍵

此外,將出任世界不動產聯合會會長的張麗莉,她以國際經驗分享,聯合國已將「可負擔住宅」列為是基本人權一環。而我們政府除了加快社宅興建外,也應給予開發商更多彈性。如透過容積依政府可照顧市民的標配且獎勵開發商、轉個念讓居住回歸本質,減少社區公設,民眾可善用公共建設。

她進一步解釋,「現今土地、營造等原物料高漲的年代,開發商根本無法推出可負擔住宅」,政府首先應讓產業升級降低建造成本,並且解決缺工嚴峻、人力斷層,才能讓蓋屋成本趨於合理。

她特別以印尼住宅政策為例,指出該國透過限制價格上限、政府與開發商合作興建住宅,讓國民能住進合宜的房子「反觀台灣不是不能做,而是太習慣把問題交給政府來處理,但要讓下一代有選擇,就必須做出制度性改變。」

你可能也喜歡

走鋼索的中產階級
數位專題

走鋼索的中產階級

體感頻撐不起的夢想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