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八九九年,許多人預言人類即將毀滅。他們說,擁擠的馬車和異味蒸騰的馬糞會嗆死所有人。汽車,拯救了人類。
今天有一種發明,每年在美國造成五萬人死亡,兩百萬人受傷,並且疑似肺氣腫、肺癌、心臟病的肇因,許多人痛斥它為都而殺手。汽車,正是這個殺手。
這個例子說明了,科技在解決一個社會問題時,往往會製造出一些新的問題;這個世界所上演的悲、喜劇既不純因科技而生,當然也不能冀望純粹靠科技來解決。美蘇簽訂銷毀中程核子武器協議,或許是人類警悟,科技不足以解決政治歧見,政治問題仍需以政治手段解決的最佳例子。
第三次科技革命
當然,科技可以改變文明發展中眾多相關因素的優先次序或分量,它也可以消弭某些因素,製造新的變數;但是它與政治、經濟等社會因素永遠是互動,而非獨立的;是漸進,而非突變的。
繼兩百年前的蒸氣機、一百年前的電力和化學合成物質的發明,第三次科技革命--主要是電腦和電子通訊革命--可望在二十五年內發展成熟。稱之為「革命」並不為過,因為在資訊交換越來越快速、越自由、突破政府控制的國界之後,現行的政治、經濟、社會體制勢將做重大變革,而人們習以為常的生活型態將全然改觀。
事實上,當前世界經濟體制已因資金、商情、交易行為的空前頻繁,而呈現出質的改變。過去一、兩年間在台灣進出的「熱錢」就是資金市場國際化的產物。
產業經濟受衝擊
目前僅僅經濟合作暨開發組織二十四個會員國的私人企業退休準備金,投資到國際貨幣市場上滾來滾去的金額就有一兆四千萬美元,而國際外匯市場的每日交易額更高達一千五百億美元。藉著電傳,銀行、投資公司,甚至生產製造商,都可以利用貨幣、信貸、資金交易等錢滾錢的方式,來牟取利潤。
不僅是有組織的公司,在電子資訊網路普及的國家,任何人從家中的電腦就可以得知當時股票市場的行情,並直接投入交易,以致股票交易的速度加快,交易金額擴大。這種人人參與的趨勢,已使全球各地的股票交易量在過去十年中遽增七倍,合法的股票經紀人增加四倍,投資顧問也多了三倍。
預計在未來五年內,全球股票交易網路將可設計完成,投入運作(目前已有五百家以上的公司股票,同時在本國和其他地區上市),屆時全球的金融市場將可整合為一,二十四小時運作不歇。
資金交易從傳統的產業經濟體系中獨立出來後,過去以工資、原料、運輸費用等成本,來決定利潤和匯率的經濟鐵律也被打破,如今是以匯率來決定各國工資、原料的相對利潤;因此未來開發中國家將不能再以低工資做為競乎的利器。
產業經濟受到科技發展衝擊的另一個層面,是產品加速淘汰、轉換。以前一種主要發明的生命週期,大約是二十五年,現在一個新產品幾乎在上市的同時,就已過時了。
曾經,福特汽車公司為了給汽車座椅加裝羊毛椅套,而自己經營牧場養羊;未來,公司為了降低投資風險,「從原料到市場一貫作業」,以降低成本、控制品質的經營理念勢必淘汰,取而代之的是產品多元化,資金運用彈性化。
例如,美國通用汽車公司如今除了汽車,還製造機器人、國防通訊設備,它也是全美最大的信用貨款公司,並且正考慮生產健康器材和成立投資銀行。
改寫「市場」定義
將來公司經營者面對的員工,可能還包括機器人。產業自動化以後,工作的機會並不會減少,而是性質會改變。例如在一九七三到八五年間,美國的製造業產量增加了四0%,全國就業人數增加兩千八百萬人,而同時期工人卻減少了五百萬人。
工人都到服務業去了。一般預估,製造工人占就業人口的比例將在十年內減至一0%;整個社會結構完全重組,新生的管理人員、專業人員、服務業和金融業從業者成為社會的主體。
這並不表示製造業會消失,而是機械性的工作會被專業性、知識性的工作取代。現有的製造業工人如果不想被市場淘汰,就必須接受科技訓練;而公司經營者如果想跟上辦公室、工廠自動化的潮流,就必須視員工訓練、培養人才的投資重於設備投資。
在新的經濟體系中,「市場」的定義必須改寫;市場不再指一些特定地點,資金流通和商品交易都在電腦--電傳網路--電腦之間決定。最重要的是,市場不再受限於國界,而且超脫政府的控制。
落伍的政治家
面對國際資訊流通對各國經濟、文仇、政策、行政造成衝擊,在政府與人民之間畫下衝突的事實,無論是國際間或個別國家均顯然未能做出適當的反應。原因很簡單,歷來政治家和外交官都因欠缺科技知識,而對科技所可能造成的社會影響興趣缺缺,更談不上遠見。
一九五七年十月四日,蘇聯放射了世界上第一枚人造衛星;美國物理學大師愛德華.泰勒痛惜美國「輸了一場比珍珠港事件還重要的戰爭。」當時的美國總統艾森豪卻說:「我看不出這個發展對我國的安全有任何重大影響。」西德總理艾德諾也說:「這並不證明他們有本事從幾千里外砲轟我們。」歷史證明了誰是先見者。
資訊革命對執政者尤其是致命的打擊,因為向來是擁有知識和懂得運用知識的人就掌握了權力;資訊自由流通無疑會動搖權力結構。
越戰期間,美國電視所發揮的影響力,嚴重侵蝕了政府的公信力,進而扭轉了美國的東南亞政策。
英阿福克蘭戰役期間,英國政府嚴格控制新聞界與電視的報導;許多人認為這是英國政府能堅持政策,贏得戰爭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新聞界廣泛運用精密的攝影、監聽、偵測器材的今天,任何國家的任何秘密似乎都無所遁形。一九八六年蘇聯車諾比爾核子電廠爆炸;幾天後,法國一枚私營商用人造衛星所攝得的電廠災後殘骸照片,出現在世界各報的頭版,迫使蘇聯承認災情嚴重。
從另一個角度看,晚間新聞中也可以看到美國海、空軍在緊急事件中的調防、攻擊行動。這種零機密的資訊流通,不但綁縛、削弱了執政者的決策選擇,更引起政府權力是否受到根本挑戰的質疑。
例如各國的貨幣和幣值一向均由政府控制,如今大權卻旁落到遍布世界各地的金融買賣人手中。每當螢光幕上播出美國(或任何主要貨幣國家)中央銀行董事長的談話,投資人就可以自行推斷該國新的金融政策和貨幣價格,透過終端機立即買進賣出。這類交易行為常在有意或無意間破壞各國的金融政策或國際協議。
同樣的,一個工業設計師可以在電腦上設計出整個製鋼廠,透過電傳,在世界其他地方設廠生產。一個小小的矽晶片就足以突破政府的輸出限制。傳統的政治、外交手段顯然不足以規範這些新生事物;因此外交官員需要與銀行官員、企業家、貿易談判官員,甚至科技人員共商對策。
從樂觀的角度來看,科技使人民知的權利擴大,參與決策的機會增加,可以督促政府採取更合乎民意的政策。從悲觀的角度來看則不然。
撇開洩密的疑慮不論,資訊科技也「鼓勵」投機政客(事實上,包含大部分政界人士),規避黨內共識、政黨協調、法令程序等傳統決策過程,直接將爭議性的主張帶上媒體,塑造「速食民意」,迫使政府採取或變更決策。問題是電視上精彩、刺激的爭議畫面,所催化形成的決策往往是劣質政策,真正經過深思熟慮的政策卻成了犧牲品。
在這一波科技革命中,不僅西方國家政府深感困惑,反應遲鈍,共產國家更面臨無以解脫的困境。因為共產政權的權力基礎是建立在壟斷資訊、操縱資訊上面,如今這種控制權開始鬆脫了。蘇聯和東歐人民已越來越容易取得電視、錄影機和錄影帶;一旦這些國家的人民得以自主取得資訊,政府地位遭到挑戰是可以預期的。
此外,想跟上日進千里的科技發展就得倚賴外界的資訊和合作。如果共產國家堅持封閉政策,資訊仍然只限於少數科學家能夠取得,則科技發展勢必延緩。然而開放資訊又有失控之虞,實在兩難。
改變了「時間」的意義
從長遠看,科技的發展極可能微妙地改變共產主義的本質,進而改善東西方關係。同時,新的科技發明也在不斷改變世界戰略形勢。例如,光纖取代了銅,產銅國家的重要性自然降低;糧食以更有效率的方式提高單位面積產量,糧食輸出國家就失去了優勢;廉價勞工被專業人才取代後,人口龐大而素質低的國家將更難求發展。基本上,雖然新產品所需的新資源仍會形成新寵,例如,沙是製造電腦晶片的原料,粘土是製造高溫超導體的原料;然而越來越多的科技成品將取代自然原料已是大勢所趨。飛得更快、更遠,威力更強大的武器,也使得地理戰略逐漸失去意義。
因此,擁有自然資源不再等於擁有財富;擁有良好的地理位置也不等於坐定戰略地位。對於靠資源或地理位置取勝的第三世界國家,這將是嚴重的打擊;也因此有人憂慮,未來的世界將是貧者越貧,富者越富的局面。
或許科技革命最深遠的影響在於改變了「時間」的意義。對於企業家而言,更具彈性、更有創意是求存之道。對執政者而言,更快的資訊流通、更快的武器發射系統,意謂著決策時間日益受到壓縮。在許多情形下,僅容瞬息的決策時間,不僅傳統決策系統無法及時反應,甚至已超越人類思考能力的極限。
在美國,反對建立SDI(戰略防衛系統)的人士就是認為,此一耗費天文數字的空戰系統縱然真能制敵於太空,決策者能否在瞬間正確做出影響千萬人的執行指令,實不無疑問。
然而另一方面,科技發展所製造的環境污染、人口爆炸、輻射威脅等問題,卻需要長遠的眼光(五十年、一百年的政策想像),和胸襟(放下國家利益與歧見,進行國際合作)來解決。
科技革命帶給每一個人的挑戰都是無形卻巨大的,誰會是勝利者呢?十五世紀開始,航海技術日益發達,卻只有歐洲國家想到藉航海來擴張國家利益;這些國家因而建立了屬於它們的黃金時代。未來,誰會是勝利者呢?
(取材自Current History, Foreign Affairs, The Futurist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