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根據《國泰房地產指數》,第二季新建案成交量年減近四成,顯示房市降溫。但根據內政部資料,六都房價仍位於歷史高點,房價所得比高居不下。此時若貿然放寬選擇性信用措施,可能讓房市回到過熱循環,忽略真正自住需求的結構問題。
當前台灣房市呈現降溫態勢,社會上出現要求中央銀行放鬆選擇性信用管制的聲音,引發廣泛關注與討論。特別是在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增加、匯率與貿易波動頻繁的背景下,內需成為穩定經濟的關鍵支撐,房地產業因此被視為潛在的刺激引擎。然而,房市是否真能扮演振興整體經濟的角色?又或只是讓資金再次湧入炒作,使房價高漲不下,進一步壓縮人民的生活空間與購屋能力?
房價所得比未改善,購屋壓力仍沉重
事實上,回顧近年房市的發展,從2016年一路上揚,至2024年第四季方才開始明顯降溫,整整經歷了近十年的榮景。投資客熱衷進場、房價不斷攀升,使得金融機構房貸比重大幅集中於房地產部門,風險累積至警戒水準。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央銀行於去年9月無預警祭出第七波選擇性信用管制措施,有效遏止炒風與過度貸放。
管制措施生效後,市場資金面明顯收緊,投資型貸款受到限制,自住客則因擔心房價修正,也紛紛轉為觀望。根據最新第二季國泰房地產指數顯示,自去年第四季起新推個案市場成交量分別下滑22.7%、48.5%、39.6%,呈現快速萎縮趨勢;然而,價格仍維持小幅上升,成交價分別上漲7.1%、1.1%、0.78%,漲幅逐季收斂,顯示價格正處於盤整階段,動能轉弱。
目前的市場狀況清楚顯示:房價依然高檔盤整,房價所得比無明顯改善,民眾購屋壓力仍沉重。推案量與銷售率同步下滑,顯示買賣雙方正進入觀望期。然而,房市一向「沒有賣不掉的房子,只有賣不掉的價格」,投資者與建商是否願意讓利出場,將成為房市修正能否深化的關鍵。當資金成本上升、周轉壓力加劇,市場勢必淘汰投機性強、財務體質弱的業者,這不僅有助於風險釐清,更是讓市場回歸合理的必要過程。
值得關注的是,當前房市修正時間僅不到一年,正處於「量縮先行、價穩待跌」的初期階段。倘若此時便貿然放寬管制,不但可能扼殺市場自我調整的契機,也會使過熱風險再次浮現,讓先前央行的努力前功盡棄,更可能打擊社會對央行獨立性與公信力的信任。
從更宏觀的層面來看,過去的房市榮景雖帶來短期資產膨脹效應,但同時,也造成自住者購屋負擔劇增,高房價壓縮家庭消費空間,生活品質不斷下降;大量資金湧入不動產市場,也排擠其他產業的創新與投資,使得國家整體經濟發展失衡。投資者甚至出現「靠炒房養生」的現象,對實體經濟、就業結構與社會階層流動皆構成長期隱憂。
強化自住導向政策,抑制投機性需求
央行的選擇性信用管制,正是因應上述結構性問題所設計的制度工具,其目的不在打壓市場,而是引導市場回歸自住為主、投資為輔的健康發展方向。當前房貸集中度仍高,金融風險並未解除,倘若此時便屈從特定利益團體壓力,放鬆管制,不僅對金融穩定不利,更將削弱政策的一致性,以及社會的制度信任。
總結而言,房市降溫是長期過熱後的正常修正,應給予市場時間自然調整。政策上,央行應維持審慎監理立場,確保房市回歸理性,避免短視近利的刺激措施誤導社會資源再次錯配。唯有讓房價逐步修正至合理水準,強化自住導向政策,並抑制投機性需求,台灣房市方能邁向永續穩健的發展之路。
本文章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遠見》立場
(作者為政大地政系退休教授;原文刊載於聯合報,經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