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13日對伊朗發動史無前例的攻擊後,總理納坦雅胡罕見以英語向伊朗人民喊話,表示「是時候起來反抗邪惡政權」,宣稱軍事行動是為「實現自由鋪路」。然而,隨著攻擊規模擴大、雙方傷亡上升,各界開始質疑:這場行動的真正目的,是為了削弱伊朗核能力?阻撓美伊談判?意圖顛覆伊朗政體?一場跨境衝突正在演變成中東新局的轉捩點,也讓納坦雅胡與川普的角色再度成為全球關注焦點。
以色列當地時間13日對伊朗發動前所未有的攻擊後,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Benjamin Netanyahu)直接對伊朗人民發表談話。「現在是伊朗人民站出來對抗邪惡與壓迫政權的時刻了!」他說:「以色列的軍事行動,正是在為你們實現自由鋪路。」
但隨著以伊軍事衝突升高、攻擊目標範圍不斷擴大,許多人開始質疑:以色列真正的終極目標是什麼?是否如納坦雅胡在空襲首日宣稱的那樣,只是為了終結「伊斯蘭政權的核子與彈道飛彈威脅」?或是意在阻斷美伊間任何恢復談判的可能,避免雙方就核計畫達成解除制裁的新協議?又或者,對伊朗人民發出那句「為自由鋪路」的話語,其實暗示著更大的野心:推翻伊朗的統治?
納坦雅胡孤注一擲對抗伊朗惹議
《BBC》首席國際記者杜塞特分析,身為以色列任期最長的總理,納坦雅胡的政治生涯一直以對抗伊朗為個人使命。他曾在聯合國舉著炸彈的圖案警告國際社會,也在過去20個月來,多次強調「伊朗才是中東最大威脅」。
多年來,美國總統與以色列軍事將領多次勸阻納坦雅胡,不要對伊朗核設施採取軍事行動。「現在,他已經全面投入這場戰爭了,」一位西方官員如此形容納坦雅胡的戰略,並強調以色列的主要目標,是「削弱伊朗的核武能力。」
但這項決定,已遭到中東多國與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譴責。IAEA總幹事葛羅西(Rafael Grossi)強調:「我一再表示,無論任何情境,核設施永遠不應成為攻擊目標。」國際法律學者也指出,這些攻擊違反國際法。
只是,外界也質疑:納坦雅胡是否與國內軍政高層目標一致?
智庫查塔姆研究所中東與北非項目主任瓦基爾博士(Sanam Vakil)表示:「雖然納坦雅胡將個人政治賭注押在政權更替上,以色列政治與軍事機構則致力於從根本延後伊朗核計畫。」她補充說:「後者雖難但尚可達成,前者則難以在短時間內,透過這場加劇的衝突中實現。」
納坦雅胡先發制人,伊朗三大核基地遭重創
納坦雅胡將此次行動形容為「先發制人」,目的是摧毀伊朗即將完成的核子威脅。但伊朗一再否認有打造核武的決定,美國情報總監加巴德(Tulsi Gabbard)3月曾向國會作證指出,美國情報界「仍認為伊朗沒有建造核武」。
IAEA最新報告指出,伊朗已儲存足以製造九顆核彈的高濃縮鈾,濃度達60%,僅一步之遙便可達武器等級(90%)。目前,伊朗的三個重要核設施,包括納坦茲、伊斯法罕與福爾多已遭攻擊。IAEA指出,納坦茲地面上的濃縮燃料試驗廠被摧毀,伊斯法罕有四棟「關鍵建物」受損,以色列稱破壞「相當嚴重」,伊朗則表示損害有限。
以色列也同時展開斬首行動,至少九位核科學家與多名高級軍官遭暗殺,攻擊目標從軍事基地、飛彈發射台與工廠,擴展至經濟與石油設施。杜塞特認為,若要對伊朗核計畫造成致命打擊,以色列勢必要摧毀深埋山中的福爾多,也就是伊朗第二大、最具防禦性的設施。部分專家認為,伊朗大部分高濃度濃縮鈾就藏於此地。
以色列媒體報導,目前以色列的策略,是切斷對福爾多的進出通道。
然而,以色列缺乏可貫穿山體的「鑽地炸彈」,但美國空軍擁有這種武器,名為MOP(Massive Ordnance Penetrator),重達三萬磅,但即使動用此武器,也需連續多日密集轟炸,才能造成重大損害。
哥倫比亞大學能源政策中心伊朗專家、前美國官員內菲尤(Richard Nephew)告訴《BBC》:「我認為,納坦雅胡可能會打電話給川普說:『我做了這麼多,但我無法單獨終結核武計畫。』」
有西方官員透露:「目前仍不確定川普總統會怎麼選擇。」
川普對以伊衝突態度反覆
上週初,川普曾勸以色列停止對伊朗軍事威脅,警告此舉可能「毀掉」談判,他一直強調傾向透過協商解決。但當以色列展開攻擊後,川普改口稱讚其為「出色行動」,並警告「後續還會有更多」,他也猜測此舉或許能促使伊朗願意談判。
川普15日在Truth Social上發文稱:「我們很快將實現以色列與伊朗之間的和平,現在有很多通話與會議正在進行中。」
歐洲外交關係協會(ECFR)副主任傑蘭梅耶(Ellie Geranmayeh)指出:「以色列這次前所未有的攻擊,是為了阻止川普與伊朗達成任何遏制核計畫的協議。」
「雖然部分以色列官員聲稱此舉是為了強化美方談判籌碼,但實際上,其時機與規模,明顯是為了完全摧毀談判。」知情人士透露:「原本協議已在眼前,只差美方願意不再堅持伊朗完全停止濃縮鈾。」伊朗認為,即使只針對民用的低濃度濃縮要求,也已是「紅線」。
川普在第一任期退出《伊朗核協議》(JCPOA),便是受到納坦雅胡多次遊說,此後,伊朗也逐步突破協議所限的3.67%濃縮鈾上限,開始大規模儲備。
此次談判,美方只給伊朗「60天」期限。許多資深調停人認為,對於如此複雜議題,此一時間過於倉促。以色列就在第61天發動攻擊。
專家:伊朗民心不會因轟炸而倒向以色列
從伊朗的角度看,這次升溫不只是為了核物質、離心機與超音速飛彈。
「他們認為,以色列的目的,是要一次性削弱伊朗的國家能力與軍事體系,改變區域力量平衡,甚至在可能情況下推翻整個伊斯蘭共和國體制,」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教授、《伊朗大戰略》一書作者納斯爾(Vali Nasr)指出。
目前尚不清楚伊朗民眾將如何反應。
《BBC》提到,這個9000萬人口的國家,長期飽受國際制裁與貪腐之苦,從通膨、失業、水電短缺,到道德警察限制女性自由,抗議層出不窮,2022年的大規模示威要求更大自由,但遭嚴厲鎮壓。
納斯爾表示:「也許一開始,當幾位極不受歡迎的將軍被殺,一些人感到解脫,但如今,民宅被炸、平民死傷、基礎設施受損,我不認為多數伊朗人會在遭轟炸時站在攻擊者一方,把這看作『解放』。」
然而,納坦雅胡的言論仍持續暗示更廣泛目標,14日他警告,將打擊「伊朗政權的所有設施與目標」。15日接受福斯新聞訪問時,被問到是否目標包含政權更替,納坦雅胡回應「這很可能成為結果,因為伊朗政權非常脆弱」。
《經濟學人》記者、納坦雅胡傳記作者佩費爾(Anshel Pfeffer)指出:「這是心理戰的一環,意在激起伊朗政權對失控的恐懼。」
但佩費爾相信納坦雅胡本人的想法不同:「我認為他真的相信自己說的話,他進入了邱吉爾式的狀態。」
「以色列情報界的共識是:預測或操縱伊朗政權垮台是不切實際的,可能很快發生,也可能還要20年。」最終,這場危機的發展與結局,將取決於這場危險且難以預測的對抗過程,還有一位難以預測的美國總統。
「這場行動的成敗,最終將取決於美國是否被捲入。」美國中東計畫主席、前以色列政府顧問丹尼爾.列維(Daniel Levy)分析說:「只有美國能讓這場對抗在近期內結束,主導結果與停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