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臉書玩AI也行?Meta砸錢投資Scale AI真正原因

曾子軒
user

曾子軒

2025-06-17

瀏覽數 650+

Meta上週砸下148億美元投資Scale AI、延攬創辦人汪韜(Alexandr Wang)。取自 Twitter@scale_AI
Meta上週砸下148億美元投資Scale AI、延攬創辦人汪韜(Alexandr Wang)。取自 Twitter@scale_AI
00:00
00:00

臉書母公司Meta,這兩年也積極加入ChatGPT引起的人工智慧競賽。但是今年年初遇上DeepSeek衝擊,逼得Meta成立戰情室因應;而Llama最強大的Behemoth遲未問世,放上LLM排行榜與對手競爭的模型又有作弊疑慮,Meta在AI大戰之中走得顛簸。上週砸下148億美元投資Scale AI、延攬創辦人汪韜(Alexandr Wang),能夠幫助Meta打贏AI戰爭嗎?

在生成式AI的戰局中,與其他科技公司相比,Meta的步調顯得獨特。

OpenAI、Anthropic等AI新創公司,目前仍仰賴銷售API以及訂閱收入,將AI變現的壓力甚巨;而Meta核心業務仍是數位廣告,AI用途主要是提升產品使用體驗,尚且不用擔心營收。

對Google與微軟來說,AI能夠和Workspace、365等產品緊密結合,若將模型開源等同放棄核心資產;而Meta以社群媒體為主體,AI沒有涉及商業核心,因此可以積極擁抱開源,圍繞Llama打造生態系,舉辦LlamaCon年會、推出Llama應用獎學金,

不過,今年初DeepSeek席捲社群以後,Meta也面臨衝擊。根據《The Information》報導,這波突如其來的壓力,逼得Meta內部緊急成立AI戰情室,仔細審視DeepSeek的訓練方法,也重新盤點自家模型研發進度。

內憂外患,讓Meta決定挖角搬救兵 

與此同時,Meta自家研發模型的進度也出現延宕。

根據《華爾街日報》掌握到的消息,今年4月發表的Llama 4系列模型,其實已經數次推遲進度。另外,現在Meta只先端出Scout和Maverick兩款模型,遲遲無法推出模型規模最大的Behemoth模型。

Scale AI創辦人汪韜。取自Twitter@alexandr_wang

Scale AI創辦人汪韜。取自Twitter@alexandr_wang

不只如此,Meta還另外調校模型,以便在LLM排行榜上取得好成績,被發現提交版本與開放給公眾的模型不同以後,引來外界大肆批評,動搖開源社群對Meta的信任,也讓Meta在這場生成式AI的軍備競賽中顯得步履蹣跚。

Meta高層對於Llama 4團隊的表現失望,認為他們應該對Behemoth的進度延宕負起責任,因此也調整AI產品部門,把現有團隊拆成兩半,一個負責AI研究,另一個則專注於AI產品。

就在外界對Meta戰力產生疑問之際,上週Meta正式宣布投資資料標註與模型訓練新創Scale AI,同時延攬其創辦人汪韜(Alexandr Wang)進入人工智慧策略的核心決策圈。

Meta雖未公開具體金額,但根據《The Information》報導,本次投資金額高達148億美元,為Meta歷來第二大對外投資案,僅次於2014年以190億美元收購WhatsApp的紀錄。

不直接收購規避監管,已成科技巨頭常態

汪韜所創辦的Scale AI,客戶遍及各個行業,包含發展自駕車的汽車業、美國軍方與中情局、電商、發展AI的科技巨頭們,都向Scale AI採購資料標記(data label)服務,以資料為基石,進一步訓練模型。

【遠見 x 未來親子】全家一起讀,孩子成長看得見:週年慶限定組再送這些>>

(延伸閱讀:用血汗勞工被批,Scale AI憑什麼成資料標註界獨角獸?

Meta沒有選擇直接收購Scale AI,而是以投資形式和Scale AI達成合作,這是近年技巨頭規避監管時常採取的作法。

過去亞馬遜延攬新創Adept AI員工、支付3.3億美元取得技術授權,還有微軟雇用Inflection AI大部分員工、支付6.5億美元取得技術授權,還有Google挖角Character.AI創辦人與一眾主管、並達成27億美元授權協議,都是相似情形。

《The Information》指出,祖克柏最近幾個月積極向外尋求AI人才,Google DeepMind技術長柯瑞(Koray Kavukcuoglu)、OpenAI前技術長穆拉提(Mira Murati)都在他的招募名單之內。

Google DeepMind技術長柯瑞(Koray Kavukcuoglu,右一)也在祖克柏的求才名單之中。曾子軒攝

Google DeepMind技術長柯瑞(Koray Kavukcuoglu,右一)也在祖克柏的求才名單之中。曾子軒攝

不過,與幾位頂尖AI科學家對照,汪韜更像是業務人員。他的確具有技術背景,熟悉電腦科學,創辦Scale AI之前也有擔任軟體工程師經驗,但在創業以後,他將大把時間放在推進公司的銷售上。

儘管如此,祖克柏仍選擇投資Scale AI,因為他和祖克柏以及幾位Meta高階主管相處融洽,而且能夠提供對產業觀察而得的洞見,又精通業務,而且倘若Scale AI能夠提供Meta高品質資料,的確有機會讓Meta取得優勢。

資料、演算法、運算三本柱,Scale AI佔其一 

不管是資料科學還是人工智慧,最關鍵的三個要素都是資料(data)、演算法(algorithm)以及運算(compute)。汪韜認為,NVIDIA推動運算的進展,OpenAI一類的公司努力發展新的演算法,而資料層面就是Scale AI的天下。

接受a16z訪談時,汪韜強調,自家目標就是與所有大型實驗室合作,提供他們能夠驅動頂尖技術進步所需的前沿資料,藉此推動AI發展。「我們已經用盡所有唾手可得的資料,⋯⋯我們正撞上『資料牆』,所以下個階段的標誌之一,將會是生產資料。」

以Scale AI的業務來說,他們在標記資料下了不少工夫,投入資源改善標記與編輯流程,讓使用者能在平台上即時檢視、調整標籤內容,並比較不同模型所產出的標註結果,以提升整體資料品質。

除此之外,他們更試圖提供完整的資料解決方案,向資料生成端整合,例如針對部分產業先天資料稀缺的問題,利用統計方法自現有資料推演出新資料,協助補足模型訓練所需樣本。

Scale AI在標記資料下了不少工夫,投入資源改善標記與編輯流程。取自臉書@Scale AI

Scale AI在標記資料下了不少工夫,投入資源改善標記與編輯流程。取自臉書@Scale AI

在生成資料以後,汪韜也看重評估模型,因為唯有知道模型的不足之處,才能知道要加入哪些類型的資料。增加資料的豐富程度、增加產量、評估模型,這是他眼中「資料鑄造廠」的三大重點。

雖然Meta不若新創或者其他科技巨頭有著將人工智慧變現的急迫性,但也不代表可以就此掉以輕心。雖然累積起龐大使用者、具有強烈網絡效應,尚且不用憂慮熟人社交的消亡,但要擔心的是在自家平台上社交的吸引力與體驗逐漸下降。

新形態的AI陪伴服務如Character.AI、卿卿我我在內,讓部分使用者選擇轉向,尋找非真人社交的替代方案;其他社群平台則推出AI工具輔助創作,例如簡單拍攝短影音、加上AI濾鏡等。若無法及時導入相應功能、提供足夠的創作與社交加值服務,仍可能面臨被邊緣化的風險。

AI教父黃仁勳的創業領導成功之道
數位專題

AI教父黃仁勳的創業領導成功之道

AI晶片巨頭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勢不可擋!1993年創立輝達以來,公司市值近來創下歷史新高,黃仁勳身價更是破千億美元榮登全球前15大富豪。隨著Computex 2024登場,他帶來的A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