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台美關稅談判,先前有傳言稻米進口將實施零關稅,引發農業界一片譁然。即便日前農業部長陳駿季受訪時強調,政府會秉持堅守既有制度,維護台灣糧食安全,但520當天,仍有來自各地的農民北上立法院抗議。若調降關稅真落地,是否將導致國產稻米價格崩跌?30萬稻農真面臨被迫退場的命運?《遠見》實地採訪南部產地農民,揭零關稅政策可能帶來的衝擊。
五月二十日,嘉義縣稻田間第一期稻作正值抽穗,片片綠波正孕育著台灣主食的核心命脈。與此同時,立法院外卻響起抗議聲浪,上百位農民選在總統就職紀念日集結陳情,控訴關稅政策恐成為壓垮台灣農業的最後一根稻草。這些農民們無不憂心,一旦與美方談判後放寬關稅門檻,國產稻米將淪為價格競爭犧牲品,甚至有農民直言:「可能只剩四成價格能賣出。」
其實美國米早就來了
其實,台灣自2003年起已採WTO關稅配額方式進口,每年開放14萬多公噸稻米進口,並以配額內零關稅、配額外每公斤45元課稅的方式進行,其中由政府採購的6萬多公噸美國米。但這些零關稅,卻鮮少出現在市售通路上。對此,由第三代接班的碾米廠、上昇糧食總經理劉佳穎指出,這些稻米多用於「米血、炒飯工廠或夜市加工品」,因為品質不需精細,成本反而是關鍵。換句話說,美國米早就來了,只是一直未進入一般消費者的視線。
若台美進口稻米全面零關稅,誰將首當其衝?劉佳穎直言:「不論大小農,只要沒有技術提升,就難以存活。」預估在稻米相關的30萬從業人口中,約三分之一稻農(十萬人)恐受直接影響。
「友米友田」負責人高萬笛則選擇精緻餐飲賽道,合作的業者有米其林綠星餐廳陽明春天、大型連鎖燒肉碳佐麻里。他表示,美國為全球稻米出口前五大國,規模與成本皆具競爭力,價格確實對台灣部分品質不佳、價格無優勢的稻米構成威脅,不過他也強調,消費者對日本、台灣生產的稻米熟悉度高,「心占率」仍是目前最大的優勢。
飲食習慣改變,台灣米轉攻「精緻農業」
除了進口衝擊,國人食米習慣改變也讓產業備感壓力,依農業部糧食供需年報顯示,國人平均一年吃米量降至42.1公斤,不但創歷史新低點,且連六年下滑。劉佳穎指出,20年前台灣人每年人均食米量約85公斤,如今已快跌破40公斤,只剩不到一半,尤其年輕人對米食連結越來越薄弱;相較之下,日本民眾仍維持近70公斤的食米習慣,與台灣形成強烈對比。
當內需萎縮、關稅風險升高,出口或許是突破口。大倉米鋪執行長簡碩宏分享,大倉米鋪每月出口3~400噸到日本,並取得日本特約認證,目前已打入北海道多所學校。在日本零售端,5公斤裝能賣到3600日圓,與國內每公斤米均價100元相比,換算後每公斤售價可多出50元台幣,他也觀察到,台灣米最大的優勢是可以做到產銷履歷和溯源,「消費者可以追到是哪一位農民生產,這是目前在日本也做不到的。」他建議,農業部應開放出口專區,登錄後專供外銷,或可紓解國內過剩問題,也可讓精緻農業在國際上站穩腳步。
另一項契機則是國內小農品牌在國內零售通路逐漸打出口碑,超市龍頭全聯去年起開始販售小農產品,讓青農、小農作物在連鎖通路上架,首年業績就突破12億元,今年再新增小農米品項,目標業績上看3千萬元。
一方是價格導向的全球競爭,一方是品質與品牌信任的深耕路線,在消費習慣轉變與貿易壓力並行的未來,無論關稅是否調降,台灣稻米產業早已站上轉型分水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