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兩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獎人的分析結果得知「年收介於6萬~9萬美元,幸福度會持續上升,但超過這個數字後,幸福度就不會再上升」。然而,這個研究結果日後被推翻。根據2023年最新的研究,愈有錢,幸福度也愈高:年收達7萬5千美元以上,幸福度仍會繼續提升。(本文節錄自《錢買得到幸福嗎?》一書,作者:佐藤一磨,平安文化出版,以下為摘文。)
關於年收與幸福度,有兩位研究者於2010年公開一份很有名的論文。
其中一名作者是普林斯頓大學的名譽教授丹尼爾.康納曼,他在2002年開創行為經濟學,因這項貢獻而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另一位作者是普林斯頓大學的安格斯.迪頓(Angus Stewart Deaton)教授,他也因為進行「消費、貧困、福利」相關的分析有所貢獻,而在2015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這兩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獎人的分析結果,非常耐人尋味。
他們採用美國蓋洛普公司以1000名美國居民為對象展開的調查,來分析年收與幸福度的關係。結果得知「年收介於6萬~9萬美元,幸福度會持續上升,但超過這個數字後,幸福度就不會再上升」。
在他們的研究中,以幾個不同的範圍來測量年收,結果顯示,一旦超過6萬~9萬美元的這個年收範圍,幸福度便不會再提升。附帶一提,9萬美元以上的年收範圍,包含了9萬~12萬美元,以及12萬美元以上,其作為分析對象的樣本相當豐富。
康納曼名譽教授等人的分析結果,傳達了「想要變得幸福,只要能賺到7萬5千美元(6萬美元~9萬美元的中間值)就行了」這樣的明確訊息,對之後的研究帶來很大的影響。
說到7萬5千美元,以現今的匯率來看,大約是1000萬日圓。根據國稅廳的《民間薪資實態統計調查》(2021年),年收介於1000萬~1500萬日圓薪資所得者僅占全體日本人的3.5%,確實給人一種有錢人的印象。因此,如果說「只要努力賺到年收1000萬日圓,就能得到幸福」,感覺應該能接受對吧。
然而,這個研究結果日後被推翻。
(延伸閱讀│用錢買不到快樂人生?可能是你沒把錢花在「對的地方」)
根據最新的研究:愈有錢,幸福度也愈高
在2023年,也就是康納曼名譽教授與迪頓教授推出那項研究的13年後,康納曼名譽教授與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的馬休.基林斯沃(Matthew A. Killingsworth)高級研究員以及賓州大學的芭芭拉.梅勒斯(Barbara Mellers)教授,一同發表了新的研究。附帶一提,他們使用的數據資料是以3萬3千3百91名有工作的美國居民為對象所做的調查。
在這項研究中也關注到年收與幸福度的關係,但得到和之前不同的結論。
他們的結論說得極端一點,意思就是「年收達7萬5千美元以上,幸福度仍會繼續提升」。
更正確來說,把人們分成幸福度低的族群與幸福度高的族群來進行分析的結果,得知在幸福度低的族群中,年收與幸福度的關係在達到一定的數字後,便已達到頂點,但在幸福度高的族群裡,隨著年收的增加,幸福度提升的傾向會顯得更明顯,這就是研究的結果。在幸福度高的族群裡,一旦年收達10萬美元以上後,幸福度的提升會加速,這個結果很耐人尋味。
在2023年做的研究中,分成幸福度低的族群和幸福度高的族群來進行分析,這就是它得到全新結論的原因。
其實近年來漸漸透過研究得知,在幸福度低的族群與幸福度高的族群之間,像學歷、健康、就業狀態等各種主要因素的影響,逐漸不同以往,康納曼名譽教授等人的研究也可說是這種情勢下的呈現。
不管怎樣,最新的研究結果表示「愈有錢愈幸福」。
(延伸閱讀│錢能買到幸福嗎?29歲財富自由的她:多數時可以,但需認清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