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在港科大副校長的辦公室第一次見到陳文新教授,印象最深刻的是他那小麥色的皮膚、精瘦的身材。他那時才剛從台灣返港。作為一位土生土長的香港人,陳文新在美國取得加州柏克萊大學電機工程博士學位。他不但是一位優秀的半導體科學家、與台灣許多半導體企業都熟識,他還熱愛滑翔翼、會跳國標舞、會設計桌遊;他為了教創業,就真的跑去跟朋友共同創業。他的人生,是大寫的「精采」兩個字。
陳文新在本科半導體領域的成就令人矚目。他是國際電氣與電子學會(IEEE)的會士及傑出講師,這不僅是對其專業能力的肯定,也顯示他在全球學術界的影響力。
根據《MIT科技評論》的報導,陳文新的研究方向涵蓋二維器件與電路、奈米CMOS技術、人工智慧以及量子計算等領域,而且研究不僅停留在理論層面,更轉化為實際應用——他擁有10項中國專利和15項美國專利,顯示了其技術成果的廣泛影響力。
陳文新並不僅僅滿足於學術研究。他積極參與創業與投資,將技術與市場結合,探索科技應用的新可能。截至目前,他已聯合創辦並投資了20餘家科技公司,其中3家成功上市。
但真正讓人印象深刻的,不只是他在學術上的資歷與成果,而是他不斷突破既有疆界的好奇心與實踐力。
為了教創業而去創業的教授
「我不是為了創業而創業,我是為了教創業,才去創業,」陳文新強調。早年在美國求學與工作期間,他常跟同學們討論如何「改變世界」。當他從美國回到香港科技大學任教時,發現當時許多學生缺乏理想,畢業後只想找一份穩定的工作。這讓他感到困惑:如果學生都只想為他人工作,誰來創造改變世界的機會?
為了激勵學生擁有更開闊的視野,陳文新決定親自嘗試創業。
於是,他加入了朋友的團隊,開了人生中的第一家公司。這不只是一場事業投資,更是他給自己的「學費」,親身理解創業中的財務、法規與人際網絡運作。這家企業從事三峽的發電行業,幫助外國企業進入中國市場,解決技術標準與合約的銜接問題。雖然他對這個行業並不熟悉,但這段經歷讓他學到了如何與銀行打交道、理解不同市場的法規,並建立起廣泛的人脈。
從那之後,他陸續參與創立與投資了許多科技公司,其中已有 3 家成功上市。「我發現自己其實不是適合創業的人,因為我不夠狠、也不夠專注。但我可以幫懂技術的人連結資源,讓他們成功。」
AI時代,更需要領導者
從學者、創業者、投資人,到現在活躍於領導力與創新課程的設計與授課,陳文新對「教育」有一套深刻的觀察。
他強調,在 AI 時代,教育與傳統的「技能培訓」要明確區分開來。「過去的培訓是訓練大家在已知場景裡,找到標準解答。但現在的世界太快變了,我們需要的不是解答,而是能夠提出『新問題』的人。」
在領導力方面,陳文新強調「場景」的重要性。他認為,領導力不一定隨時隨地都需要,而是在面對未知挑戰時才顯得尤為重要。與管理者(Manager)是職位賦予的權力不同,領導者(Leader)需要帶領團隊進入不熟悉的領域,激發共同的目標與動力。
他強調,在一個規則清晰、運作穩定的環境中,管理者足以應對;但在快速變化的AI時代,領導者更為珍貴,因為他們能帶領大家探索未知,找到新的可能性。
陳文新也進一步指出,AI 可以輕易記住、模仿與解決標準化問題,但無法取代人的獨特性。「AI 學習得比你快,也永遠不會忘記。」但是如果在同一個場景下,每個人可以看到不同的問題面向、去解決不同的問題,每一個人就都可以保有其獨特性,也會在AI的時代下,創造自己無法被取代的特性,並在合適的場景中發揮價值。
也因此,他在課堂中總是強調:「領導不是教出來的,是被激發出來的。」他相信領導力來自特定場景——一群人有共同目標,面對未知挑戰,這時才需要一位領導者帶領大家前行。而這樣的能力,無法靠模板與規則訓練出來,必須來自對世界的感知、對人性的理解,以及不斷嘗試與觀察的累積。
怕悶而活出的精采人生
採訪陳文新,印象最深刻的在於,他不僅有出色的專業成就,他的人生一樣精采。他坦言自己「怕悶」,一旦對某個領域感到熟悉,就會迫不及待地探索新的挑戰。除了半導體研究,他還涉足平面設計、桌遊設計,甚至熱愛滑翔翼和越野馬拉松等極限運動。他也曾參與廣東偏鄉的希望工程,走入農村幫助農民學生。
他大學時期還是一位國標舞的選手,也熱衷於潛水和跑步。為了教小孩商業世界的運作,他乾脆開了一家桌遊公司,讓小孩自己賣桌遊賺零用錢,學習第一手的商業知識。
這些看似與學術無關的興趣,卻是他保持創造力的祕訣。他認為,學習新事物不僅是興趣,更是一種訓練,讓自己適應不同的環境。
陳文新強調:「當你進入一個完全陌生的領域,過去的知識可能毫無用處,這時你需要用全新的視角思考問題。」這種心態讓他在不同領域間自由切換,也讓他能夠以更寬廣的視野看待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