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來,北歐設計在全世界大行其道,也風靡了許多台灣人,大家都在問,究竟什麼是北歐設計?
站在被喻為「歐洲新設計中心」的斯德哥爾摩市中心,從熙來攘往瑞典人休閒樸實的穿著,根本看不出什麼所以然,但走進北馬爾廣場(Norrmalmstorg)旁、專賣生活設計用品的斯德哥爾摩設計工坊(Design house Stockholm)旗艦店,彷彿找到了答案。
推開一樓厚重的大門,映入眼簾的是一片白牆,宛如瑞典自然環境日光、綠樹、皚皚白雪給人的純淨內斂。
錯置在各角落的商品,比如觸感柔軟的褶毛絨圍巾、點亮黑暗的冰塊燈、底部有海棉吸水的雨傘架、像桌布花紋的腳踏車籃子,到其他花器、燭檯、餐具及燈飾等家庭用品,全都以人性化、有機曲線、有趣的姿態出現。
不冰冷的極簡、不刻意的搶眼,卻又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充分展現了簡單、實用、又充滿設計感的風格。
「我們的理念就是,不要隨便製造某樣東西,除非它是既必要、又有用;但如果它是既必要、又有用時,千萬不要遲疑把它做得漂亮,」斯德哥爾摩設計工坊產品開發經理漢娜(Hanna Saurén)笑著迎過來說。
發軔〉成功結合通路商品,瑞典創辦人一炮而紅
去年入選《TIME》雜誌風格與設計100大的斯德哥爾摩設計工坊,被公認是最能代表北歐設計的瑞典品牌。
15年前,瑞典人、曾經開過陶瓷公司的安德(Anders Färdig),因為禁業條款的關係,大老遠跑到紐約,創立了斯德哥爾摩設計工坊,聘請北歐人設計產品,交給美國家用品連鎖店銷售。
產品在紐約現代藝術館(Museum of Modern Art),以及當地知名的設計家具店面銷售,一開始就讓美國市場到處看得到斯德哥爾摩設計工坊結合了北歐創意和設計能力的產品。
同時間,一位有才華的年輕設計師寇斯金納(Harri Koskinen)設計出了冰塊燈,一夜之間,斯德哥爾摩設計工坊也因為這個產品成為風靡全球的設計品牌。
近年來,斯德哥爾摩設計工坊不停向外擴張,並且自設直營店,目前除了在瑞典、哥本哈根、舊金山擁有自己的店面,也藉著類似像瑞典Design Targot、日本France France這樣的設計專賣店拓展版圖。
台灣也是其中之一。五年前,北歐櫥窗總經理黃世嘉創業時,在北歐航空(SAS)的機上雜誌,看到了斯德哥爾摩設計工坊設計的一雙像圓規、有彈簧的筷子,後來就決定引進這一家以設計提升生活用品的品牌。
「他們展現了瑞典的生活風格,設計的含量很高,看起來又很自然簡單,」黃世嘉說,光是冰塊燈,台灣就曾10天賣出1000個。
模式〉提案無界,多元比稿創意更無限
從優雅內斂的旗艦門市往內走,爬上幾個台階之後,便來到斯德哥爾摩設計工坊今年初剛完工的全新總部。
以深淺不同灰色大理石搭配做為主色調的辦公室,一如斯德哥爾摩設計工坊向來所提倡的北歐風格,在優雅曲線中展現不凡的簡約與質感,卻又不失活潑俏皮的風貌。
這樣一家現代感十足的設計公司,旗下應該擁有很多年輕的設計師,事實不然,斯德哥爾摩設計工坊並沒有擁有任何一位設計師。
「我們像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設計發行者,這樣的經營模式也算是一種創新,」行銷及公共關係部經理漢斯(Hans Hjelmqvist)說,來自四面八方的設計師把創意寄過來,斯德哥爾摩設計工坊經過嚴格篩選,最後挑出有趣的想法加以商品化,從生產到行銷全包了,設計師只抽成,像作者抽版稅一樣。
只要是原創、不是抄襲,任何品項的提案,斯德哥爾摩設計工坊都願意接受。漢娜說,設計師可以做成衣、帽子、檯燈……,「我們什麼產品都會做,不會設限。」
直接面對提案設計師、負責做初步評選的漢娜進一步說明,每天都有200~300件申請案,最後約只有5%的作品能夠被選上,「今年截至8月底前,我們只接受了20件設計案,」她說,目前合作的設計師約有40~50位。
店面〉Show設計也Show設計師
1997年以冰塊燈一舉成名的設計師寇斯金納就是其中之一。
十年前,寇斯金納還只是芬蘭赫爾辛基藝術設計大學的學生,拿著草圖找到斯德哥爾摩設計工坊,光是概念就讓創辦人安德嘖嘖稱奇,產品一問市果然石破天驚。
在冰塊中呈現燈泡的溫暖,如此強烈的對比,被喻為北歐設計的經典,也在2000年列入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收藏。
可以見得,除了創辦人之外,設計師群絕對是斯德哥爾摩設計工坊的靈魂人物。
於是在每一家店面,斯德哥爾摩設計工坊的產品旁,都會附上一張小卡,寫著設計師的背景、設計背後的故事,也讓消費者看到設計師的照片。
「把設計師秀出來,把作品秀出來,是我們店面設計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斯德哥爾摩設計工坊店面概念經理貝麗(Berit Thorén)指出。
信念〉愈實際愈奇幻、愈簡單愈精采
其實斯德哥爾摩設計工坊的設計師不一定來自北歐,可是他們都必須掌握北歐風格設計的信條。
但什麼是北歐風格設計的信條呢?
「功能性、想像和簡單(Functional, Fantasy and Simple),」漢娜毫無猶豫地就冒出這三個詞彙,說這就是北歐設計的品牌DNA。
所謂功能性,指的是北歐不同於其他地方,設計可能只是為了趕流行,展現品味、財力,但北歐設計必須從生活出發,把解決問題是最重要的事。
「我希望我們的產品,能夠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陪伴著消費者,」創辦人安德曾在接受採訪時這樣表示著。
想像呢?也可以說是趣味性、好玩、與創造力。除了人性化之外,北歐設計的產品,常常展現出生動的趣味性,各種獨具巧思、充滿創意的設計,往往讓人會心一笑。
比如,一進門就放在最顯眼處的傘架,最特別的是底部裝有海綿。代表水和天空的藍色鋼鐵和黃色海綿,產生強烈對比,而且只要雨傘一放下去,就可以自動吸水,看到這個設計,不少消費者都會發出「哇!」的一聲讚歎,「每個產品的發展過程都有故事,以及創意力,這就是想像(fantasy),」安娜強調。
至於簡單,主要因為北歐人平時出門所見的景色,幾乎都是純粹而抽象,因此北歐設計師們不太熱衷刻意裝飾,少一點顏色、少一點造型,就能多一點簡單中的恆久美感。
產品〉概念歷久彌新,經典萬年不敗
「很多人問我們創辦人,哪一個產品是你最棒的產品,他一定說:概念。你走進我們的店,就會感受到我們的形狀、創意、想像,這就是了,」店面概念經理貝麗指出。
很多品牌的設計商品,可能過了一季,就必須降價出清,但斯德哥爾摩設計工坊卻很少陷入這種炒短線的命運中,很多商品即使上市十幾年,仍歷久不衰,例如冰塊燈,就是典型的例子,甚至已經擺進了博物館裡當經典,還能量產賣給全世界。
不久後,第二代冰塊燈就要出爐了,除了白冰顏色外,將再出琥柏色。
斯德哥爾摩設計工坊最近暢銷當家產品腳踏車籃也是一例。當初設計師瑪麗亞(Marie-Louise Gustafsson )就是騎著腳踏車,來到斯德哥爾摩設計工坊提案。她說,自己的創意來自每次想騎腳踏車到鄉間野餐,奶奶總是拿針織桌布,包裹親手烘烤的餅乾讓她帶著,但缺少了一個置物籃。
她希望能做出針織桌布圖樣的腳踏車籃,有趣的是,如果把籃子倒過來,就成為蓋上桌布的桌子。
沒想到桌布腳踏車籃卻成為近來顧客詢問度最高的產品,銷售量也非常驚人,甚至還被收錄在紐約現代美術館。
就如同王受之在《白夜北歐:行走斯堪地那維亞設計》所寫,「既不是德國的絕對主義理性,又沒有美國滲透在毛孔中的商業噱頭,沒有日本的那種過於繁瑣的細節,更沒有韓國那種低水準的市民豔俗,純粹而精采,」他講的是北歐設計的迷人,也是斯德哥爾摩設計工坊有增無減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