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心」對終身學習者來說,是一項極為重要的資產。它是一種內在動力,驅使人們不斷追求知識和思想,扮演積極求知的重要推手。從3歲幼童無止境的探索,到像愛因斯坦這種知名科學家提出的精密理論,背後都是基於好奇心的驅使,使人們能夠從不同的角度感知現象,並且理解這些現象背後的關聯性。(本文節錄自《最高深度學習法》一書,作者:彼得.霍林斯,商周出版,以下為摘文。)
好奇心開啟一切
愛因斯坦完全革新了人們對世界的看法,然而他並不覺得自己多麼天賦異稟。反之,他相信「想像力勝過知識的力量」,將他的成就歸功於無與倫比的好奇心。
他渴望理解自身領域之外的事物,因而產生對答案、問題和想法的不懈追求,形塑了現今人類對科學的理解。
那麼,好奇心究竟是什麼?為什麼它應該被重視?以及它是如何激發人類的想像力,使我們成為更出色、更有活力的學習者呢?
好奇心可以被定義為「對某事想要學習或瞭解更多的渴望」。它是一種探索、發現和學習的強大動力,也是人類本性的一部分。當我們對某事感到好奇時,就會被驅使尋求新的訊息、提出問題,探索自身周遭的世界。
這種探索和發現的過程對學習和個人成長至關重要,它是激發人類想像力,使我們成為更好、更有活力的學習者的動力。
此外,好奇心還有助於發展成長型思維。成長型思維是一種信念──相信無論技能或知識基礎如何,都可以不斷學習和改進自己。這種「只要辛勤工作,努力付出,就能克服困難和失敗」的觀點,有助於我們不斷進行個人成長。
那些具有成長型思維的人,會擁抱他們的好奇心,也不害怕失敗;反之,他們會將失敗視為學習的重要過程。愛因斯坦在童年時期,被認為是註定要失敗的孩子。
他4歲才開始說話,16歲時也未能通過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的入學考試。但他從未放棄理解宇宙。如果連他都不放棄,那為什麼我們要放棄呢?
擁抱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尋求新的知識和經驗,我們便可以成為更出色、更好學的學習者,最終過上更充實的生活。
(延伸閱讀│讀愈多書愈好?愛因斯坦:不停質疑才是最重要的)
瑪麗.居里(Marie Curie)就是受到好奇心驅使而創新的真實例證。瑪麗.居里是一位物理學家和化學家,以對放射性的研究聞名。好奇心和理解周遭世界的渴望,使她成為二十世紀最具影響力的科學家之一。她是首位獲得諾貝爾獎的女性,也是第一個在不同科學領域獲得兩次諾貝爾獎的人。
居里在放射性方面的研究成果,為核物理的發展鋪了路,也為醫學和能源領域帶來許多重要發現。她的好奇心和對科學的奉獻精神,驅使她追尋新知並進一步拓寬當時知識範圍的極限。
好奇心激發了居里的想像力,使她成為更好、更求知若渴的學習者。她傳承下來的精神,持續激勵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和學習者,懷抱永無止境的好奇心,探索未知的領域。
從上述例子可以清楚看出,好奇心會讓人打破砂鍋問到底,不斷尋求新知,質疑現有的假設,找到創新的解決方案。這些好奇寶寶通常都是冒險家,可以打破束縛思維的框架,而這是應對生活中大小難題所必備的技能。
愛因斯坦就是深刻理解這點,所以才高度重視好奇心。他提出:「我並沒有特別的才華,我只是有無可救藥的好奇心罷了。」這句話說得沒錯,他解開了許多奧祕,徹底顛覆大眾對物理學的理解,再次證明研究精神的可貴!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出了名地喜歡強調好奇心對學習的重要性,認為它是想像力和創造過程的前奏。這個觀點得到充分的支持,因為他所有革命性的發現,都是受到某種無法滿足的興趣,以及對探究未知的激情所推動。
從光和時間的理論,到對量子力學基本原理的質疑,愛因斯坦廣博的知識,源自於對知識的渴望和深入探索新領域的熱情。他的發現清楚地表明,好奇心和有意義的發現之間存在積極相關性。因此,毫無疑問,好奇心在當今的思想和探索進步中仍然相當重要。
愛因斯坦相信知識雖然有限,但並非是靜態的,這代表藉由新資訊的發現和新思想的發展,知識會隨時間擴展和深化。
然而,他也認知到,永遠都會有未知的知識存在,意味著人們總會有更多需要學習和發現的東西。這個信念激勵他不斷尋求新知,質疑自己的假設和信仰,以加深對周遭世界的理解。
簡單來說,愛因斯坦相信,透露自己的無知、持續發問,是解鎖新知識和新發現的關鍵。承認自己有所不知,就能激勵自身尋找問題答案,探索未知。
(延伸閱讀│愛因斯坦的大腦異於常人?研究顯示「這樣學」激發天才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