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免費報名 免費報名 8/17(日)賴佩霞@基隆塔新書分享會

踢出來的真心話:談職場上的「心理安全感」

陳偉勵
user

陳偉勵

2025-03-13

瀏覽數 1,100+

作者認為,如果希望組織真正進步,就必須讓大家「敢說話」,而不是「只敢說好話」。GPT生成圖/陳偉勵提供
作者認為,如果希望組織真正進步,就必須讓大家「敢說話」,而不是「只敢說好話」。GPT生成圖/陳偉勵提供
00:00
00:00

編按:會議如果只是行禮如儀,交差了事,那又何必浪費時間來召開呢?面對組織困境,很多領導人都努力解決問題,但在會議上如果讓大家能放心說話,碰撞出來的「團體智慧」和 「共識決議」,還是更能幫助組織成長。

我們最近單位舉辦一場「公開座談會」,會議舉辦的目的,是鼓勵大家提出困境,集思廣益,期待組織發展。會議一開始,長官們就鼓勵年輕醫師們將來留在體系內服務。但當場氣氛沉靜,就算被要求開口,歌功頌德也比建設性評論多出很多。

為什麼年輕人不敢當場講真話?是因為說了也沒用?害怕當場被訓斥?還是更可怕的,怕說錯話後被秋後算帳?

我注意到前排坐一位住院醫師。這位醫師平時可不是乖乖牌,他一向聰明敢言,永遠挑戰傳統思惟;還曾跑來我的辦公室亂聊,說想辭掉工作專心玩比特幣。「公開座談會」不就是需要這種人來帶動氣氛嗎?於是,我拍了拍他的肩膀,鼓勵他舉手發言。

他回看我一眼,顯然不太情願。我繼續拍他的肩膀,他還是拒絕。最後我只好開玩笑地「踢」他的椅背,直到他終於鼓起勇氣,起身發言。

他一開口,全場就愣住了。

他說:「雖然長官們鼓勵我們將來留在體系服務,但我看到前輩們的生活如此慘烈,我才不要選擇留下來呢!」

團體智慧有助組織發展

全場驚呼連連,他繼續說:「如果單位無法提供我們最基本的工作需求,怎麼可能要求我們為團隊的理想而犧牲奉獻呢?」

遠見 39 週年,感謝你的陪伴>>訂兩年雜誌再送一年

他接著說:「先不要談薪資、值班、研究補助、升遷管道這些外在條件。我們當初會選擇眼科,不都是因為喜歡動手開刀嗎?但如果醫院能提供的開刀房數目嚴重不夠,年輕醫師連開刀的機會都沒有,那我為什麼要留下來?」

這句話像是一顆炸彈,炸醒了所有人。這位住院醫師反應出年輕同仁們共同的困擾,座談會的討論開始聚焦,開啟了有意義的交流。很多會議,如果只是行禮如儀,交差了事,還沒開始就急著想結束,那又何必浪費時間來召開呢?面對組織困境,很多領導人都努力解決問題,但在會議上如果讓大家能放心說話,碰撞出來的「團體智慧」和「共識決議」,還是更能幫助組織成長。

前一陣子我在就讀台大EMBA的「組織行為」課程時,就在小組報告中提出一個重要的概念:「心理安全感」(Psychological Safety)。這個概念最早由哈佛商學院教授艾美.艾德蒙森(Amy C. Edmondson)提出,是一種「團隊成員可以安全表達想法、提出問題、承認錯誤,而不擔心受到懲罰或羞辱的狀態」。當人們在工作上有心理安全感時,會自在分享顧慮與錯誤,不必擔心懲罰、侮辱或忽視。他們知道,當自己對某件事不確定時,是可以大膽提出的。「心理安全感」可以促進創新、提高團隊協作,讓團隊成員願意承認錯誤,或向他人學習,從而促進整個組織的成長。

敢說話,組織才會進步

年輕同仁犯了錯如果不敢說,只敢悶著頭胡亂處理,這對任何人都沒有好處。同事們在公開場合發言後,如果只會帶來風險,大家會選擇沉默,掩蓋重要問題,導致巨大的危機。甚至很多人放棄在公開場合中發言,選擇在自媒體上評論;但因為沒有雙向溝通交流,反而造成不必要的誤會和負面後果。

如果我們希望組織真正進步,就必須讓大家「敢說話」,而不是「只敢說好話」。這次的公開座談會雖然一開始有些冷場,但最後的發展讓人充滿希望。當所有同仁敢無懼地說出心裡話,當組織願意聆聽真正的聲音,未來才能走得更穩更遠。

期待以後的所有會議,大家都不用互踢椅子,有想法的人都自願站起來發言,並且用溫熱且真摯的心,一起共創美好的工作環境。

本文章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遠見》立場

(作者為台大眼科部教授)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