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川普與澤倫斯基在白宮的會面,最終不歡而散,原定的礦產協議後來也沒有簽訂。先不論這場最後「談崩了」的會談,到底是誰說錯了什麼?光是看到川普這樣的外交操作,就很難不對未來的世界和平感到憂心。
2月12日,情人節前兩天,他那個驚天動地的電話,彷彿引爆了一場全球政治風暴,讓各國措手不及,川普與普丁通話90分鐘,確定了雙方結束俄烏戰爭的意願,雙方同意立即啟動停戰協商,並派遣工作團隊迅速展開談判,而且和平談判裡,還沒有包括烏克蘭。
澤倫斯基經過兩個星期的抗議,大約了解形勢比人強,於2月28日到華府,敲定礦產協議方案,高科技最重要原料稀土(中國是最大產地),美國無須憂慮,其外交部長西比哈說,總統澤倫斯基已設定在今年內結束烏俄衝突的目標,路透社同日報導,澤倫斯基說,為了烏克蘭可以進北約,他願放棄總統之位。
但是2月28日,川普與澤倫斯基在白宮的會面,最終不歡而散,原定的礦產協議後來也沒有簽訂。昨晚川普政府宣布停止對烏克蘭的一切軍援,今天澤倫斯基就宣布,「我和我的團隊隨時準備好在川普總統強而有力的領導下,努力達成一個持久的和平協議。」
多麼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啊!
看烏克蘭的命運,台灣應有所警惕
其實,這個結果對台灣來說,應很熟悉,從馬歇爾在中國調停,壯大中共勢力,然後又撒手不管,發表白皮書,任國民政府自生自滅;到1965年阻擾台灣反攻大陸;1978年的台美斷交,美援結束,對一個筆尖國家(川普稱台灣)尚且如此,對烏克蘭這種經濟和軍事都不能自主的國家,更要想方設法,勿成為「美國再度偉大」的阻力。
烏克蘭的命運重新被擺在棋盤上,誰也無法預測,下一步會有何種變局,台灣是否也應該警惕,連英國《經濟學人》都一再警告世界「今日烏克蘭,就是明日的台灣」,兩岸必須追求和平。
2020年,哈佛教授奈伊(Joseph S. Nye Jr.)所著的一本書《道德重要嗎:從小羅斯福到川普,14位美國總統的外交政策》裡面指出,總統的道德和成效必須兼顧,透過分析這些總統的意圖、手段和結果,評估他們的外交政策有效性,列前段班的有小羅斯福、杜魯門、艾森豪、老布希。中段班的有:雷根、甘迺迪、福特、卡特、柯林頓、歐巴馬,列後段班:詹森、尼克森、小布希、川普(第一任期)。
川普這次放棄烏克蘭,也有道理,在美國國內支持烏克蘭戰爭的民眾,2020年的70%已降到50%,在美國及歐洲給的援助裡,很多被貪汙集團A走,這給了川普充足的理由不再軍援,澤倫斯基去年因為戒嚴,從大選中脫身,現在真正的民意,已比當初戰爭低落很多,俄羅斯的情報甚至顯示,他只剩4%的民意支持。
不道德的外交政策,能維持和平?
這場戰爭兩敗俱傷,俄烏戰爭爆發前,發動侵略者俄羅斯,在戰爭開啟前盧布對美元的匯率為75盧布兌1美元,後來一度跌至120盧布兌1美元,等於貶值1∕3;而且連續人均GDP都衰退,根據美國估計,俄羅斯軍隊傷亡人數達43萬人,俄羅斯陷入戰爭泥沼中,無法自拔。
烏克蘭更是損失慘重,43萬名烏克蘭軍人死傷根據聯合國難民署(UNHCR)的報告,至2024年底,約有1500萬人因戰爭而逃離烏克蘭,成為難民或被迫流離失所。
如果當初兩國都能尋求和平,解決領土糾紛,斷不至此結局。
自古以來,國際關係就是現實主義,馬基維利的《君主論》說,強權政治不應被情感和道德束縛,而應該依賴於冷酷的理性,來實現統治與利益的最大化。結果證明,手段的正當性,在他的觀點中,是將道德視為一種工具,並非一種規範。
而川普這招也許對美國短期有利,長期還未可知,既不道德,又可能低效的外交政策,可能維持長久的世界和平嗎?
本文章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遠見》立場
(本文轉載自中國時報;作者為國際新聞教授、傳記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