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在媒體上看到所謂「成功人士該有的習慣」,相信許多人都想知道有用嗎?我也讀過不少,但我從一位富二代朋友身上看到的狀況是,確實有三個習慣可以讓一個普通人成功。而我即便沒有他一般家境好,實踐後獲益良多。他的人生反映出想致富,必須無情與精準。
美國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的組織心理學家格蘭特教授(Adam Grant)曾經指出,高度成功的人士擁有11個獨特習慣,例如自討苦吃、預留犯錯的空間、要求別人提供建議而非單純的意見回饋,以及懂得分辨該信任誰等等。
然而,從我身邊一位財務自由的企業家A的故事中,我發現成功人士的習慣還有更多面向值得探究。接下來,我將透過一個小故事與大家分享,這些好習慣究竟如何幫助人賺大錢,同時成為名利雙收的企業家。
首先,我想簡單介紹這位朋友A的背景。他從小接受西方教育,在美國長大,擁有國內外名校的高學歷和雙碩士學位。雖然他看似擁有完美的富二代背景,但這並非他事業成功的全部原因。根據我的觀察,他成功的真正關鍵在於,他非常懂得在人生中做出每個重要決策,並且擅長過濾每天接觸的人,甚至在每一次投資布局中,總能比別人更早嗅到商機。
成功人士如何做出正確決策?
我與A的緣分始於研究所同學的身分。他的不凡之處,從日常的生活態度中就能明顯感受到。雖然他已是事業有成的人,但說話總是開誠布公。他曾經語重心長地開導當時還是職場小白的我說:「如果你想要賺大錢、過上好日子,就必須學會做出正確的決策。例如,從大學時就要選對科系,出社會後要選擇高薪的工作,甚至連結婚對象都要慎重挑選。」
幾年前的我,還不太能理解決策的重要性。然而,到了30歲之後,我深刻體會到他的這番話,真是無比正確且一針見血。
回顧身邊的例子,有些朋友至今過得平庸無奇,正是因為在求學階段選擇了一條安逸的路。比如,我認識一位學弟,大學畢業後選擇攻讀歷史研究所和博士班。因為沒有經濟壓力,他過著佛系的生活。然而,他後來發現,歷史研究所耗時漫長且難以畢業,中途想放棄又不甘心。他曾懊悔地說,當初應該接手家業,而不是走這條路,最後只能跑來向我訴苦。這樣的人其實在生活中並不少見,說到底,就是缺乏長遠的利弊權衡。
反觀事業有成的A,他人生中的每一刻都在思考,如何從事能快速賺錢並直接創業的工作。因此,他大學畢業後放棄成為律師,轉而進入藥廠當業務,甚至還做過空服員。以前,我總不明白,以他的學歷為何要去當空服員。他卻很坦然地告訴我,因為空服員薪水高,能讓他快速存錢。後來,他存夠資本後跳槽,轉行成為補教名師,並以此身分賺到更高的收入。
成功人士篩選人脈的方式
除了果斷跳槽與追求高收入工作,A還有一個特質,讓我認為是他致富的關鍵——他的時間和金錢只會花在與他有共同利益的朋友和投資伙伴身上。如果某個人與他不再有共同利益,他會毫不猶豫地離開。然而,當他再次需要你時,他也會主動回頭找你。
這種特質與儒家提倡的溫良恭儉讓截然不同。他很清楚時間有限,必須花在對的人身上。因此,他坦言從不與愚笨的人做朋友,只選擇事業有成的人作為交往對象。有一次,他很直白地對我說:「你覺得我很成功,對吧?其實,成功的老闆和業務員都跟我一樣,看透了人性底層的邏輯——因利而聚,也因利而散。所以,我建議你不需要對誰過於重情重義。」幾年過去,我雖不敢說自己事業有成,但的確變得更加理性。我不再與總是抱怨貧窮的酒肉朋友來往,而是專注於顧好自己的寫作事業。
成功人士如何自律創造財富?
最後一點,也是我感觸最深的,是A的極高自律。某次一起做報告時,他告訴我,他已經連續好幾年每天工作到半夜三點,同時還兼顧研究所的學業。當時的我聽到這件事,覺得難以置信,因為一般人可能只想準時下班。然而,他的自律不僅展現在工作上,還體現在運動、閱讀和外表管理上,這讓他成為無論做什麼都能成功的人。
認識他的這些日子,我看著他從一個月收入十萬以上的接案族,逐步成為好幾家公司的股東。看似光鮮亮麗且財務自由的他,其實很少聽取比自己過得差的人的意見。他總說:「如果妳都不嚮往他的生活,憑什麼給你建議?」從他身上,我學到最重要的一課是,要成功,就必須無時無刻用自己擅長的技能賺錢,把時間和金錢花在值得的人身上,並學會成為一個果斷、心狠手辣的商人,而不是什麼都說「好」的濫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