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創生的目的是要能振興地方經濟,讓人口不外流,並培養留鄉的能力,代代都在地幸福生活。農業立縣的雲林,重新翻轉草嶺石壁的觀光旅遊榮景,成功為偏鄉打造在地榮光感的創生力量。
地方創生源自日本經驗,而台灣為解決人口過度集中大都市、城鄉發展失衡問題,政府自2019年開始推動地方創生政策,迄今已推動6年。「地方創生是要發掘地方原有的人、文、地、產、景,找到持續的新可能,也就是如何地方自己能生生不息的契機點!」雲林縣文化觀光處長陳璧君認為,在國發會盤點全臺368個鄉鎮中,有134個即將消失,而在亟需優先推動的鄉鎮中,雲林就有6地:古坑、四湖、口湖、水林、林內、台西,「國家政策要真正協助地方產業和青年,必須與在地直接互動,傾聽村民想要做的,再由政府打造好平台,並放手交給居民持續經營,不獨厚個人與企業,真正嘉惠在地,永續地方的生命力。」
921地震後,沉寂20年的草嶺石壁風華再現
身為雲林水林人,陳璧君深刻理解鄉鎮的優劣條件:挖掘未開發的自然資源,與豐富的地景文化,打造雲林獨樹一格的觀光地創亮點,古坑「草嶺石壁森林療癒基地」正是成功翻轉的案例之一。草嶺石壁地區在921 大地震後聯外道路中斷,觀光式微、生活條件嚴峻,直到張麗善縣長上任後,縣府積極投入道路修復工程與步道景點復育, 2022 年完成縣道149 甲線重建,並打造了516公頃的「草嶺石壁森林療癒基地」,重現過往「草嶺10景」之美,20年的養生休息,孕育草嶺豐富的自然資產:咖啡、茶葉、苦茶油籽、竹筍與竹產業等,成為可持續的觀光產業,喚回遊客走進草嶺石壁,為整個鄉鎮帶來復甦榮景。
疫情之後,雲林成為觀光黑馬,觀光人次首度於 2020 年破千萬人次,並持續成為 6 都外觀光人次第一的縣市,而森林自然醫學更成為後疫情時代的新型觀光產業。因此,縣府延伸森林醫學的綠色健康旅遊概念,2022 年起陸續舉辦森林療癒季,2024 年榮獲世界竹組織(World Bamboo Organization, WBO)認證為「世界竹地標」(World Bamboo Landmark),也是全世界第一個以城市認證為竹地標城市的首例!隨後更進一步與南韓國立忠南大學農業科學研究所簽署精準醫學MOU,並與臺大醫院雲林分院及臺大實驗林管理處共同簽署「精準醫學森林療癒基地夥伴」,期許未來朝向「國家級森林療癒基地」目標發展。
陳璧君表示,草嶺石壁擁有516公頃的孟宗竹林,自然生態豐富,是最大的觀光資源,而經臺大實驗林管理處「自然環境數據監測」負離子數最高達到 21,966 個/立方,空氣品質絕佳,有助身心健康促進,極具森林療癒的能量。「草嶺石壁森林療癒基地是地方創生的最佳案例,由縣府辦理森林療癒季活動以及建置好竹創森設施的基礎建設,培訓在地導覽人員,有效的鏈結地方的自然環境、竹創產業與在地物產,為地方帶來生機與商機的永續觀光。」
傾聽在地、跨界串聯 創造「人、文、地、產、景」綜效
「草嶺石壁森林療癒基地」如何成功翻轉20年沉寂的偏鄉,帶來地方創生的力量,陳璧君點出幾項重點:前提是縣長明確的政策方針與縣府跨局處的緊密合作,以及深化在地合作,與民間協會共同推動餐桌計畫、在地市集,推動觀光產業整合發展;再者,培育在地居民成為「森林療癒引導員」,並培訓地方導覽員,建構在地的專業能力與人才庫,同時設置「自導式森林療癒體驗」,打破地域和時間限制,透過手機即可進行自導式療癒步道體驗,擴大效益;最後,不只傾聽在地,縣府跨領域合作,與NGO團隊及相關專家學者攜手打造升級版的「草嶺12景」,提升觀光品質,創造長遠綜效,為地方挹注永續的能量。
日本地方創生最成功的典範就屬「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瀨戶內海國際藝術祭」,均以藝術觀光活化偏鄉經濟。不只是草嶺石壁,縣府積極為偏鄉轉譯文化創生的能量,在雲西海線四個偏鄉,以文化藝術饗宴來啟動整個區域的創生工程,包括「四湖鄉」則重振三條崙海水浴場,打造「雲西海洋音樂季」,每年吸引超過20萬人參加,成為全台最Chill的夏日潮流;「口湖鄉」則自2010年起舉辦「成龍濕地國際環境藝術節」延續至今的「成龍濕地流動藝術饗宴」,不僅將在地的文化故事轉譯成藝術,更打造產地到餐桌上的「微醺餐桌」品牌,呈現偏鄉漁村耐人尋味的風土學,傳遞居民守護家鄉的信念;「水林鄉」串聯在地文史,透過再造歷史現場,形塑在地文化品牌,打造1621大航海時代顏思齊故事IP;以水林-北港為主軸,啟動「1621開台四百文化觀光廊帶」,打開閒置20年的北港糖廠,做為翻轉雲西的樞紐,以「香客轉遊客,遊客變常客」策略,藉由宗教文化觀光帶動雲西偏鄉的經濟發展契機;「台西鄉」則有城鄉社區工程營造老街人文風貌等。雲林縣政府以穩健紮實的策略,為偏鄉注入韌性與世世代代的影響力。
「地方創生應該是公共財,本該把屬於在地特有的產業振興起來,賦予這塊土地上人們共榮共好的永續泉源。」陳璧君強調,中央應當重新思考地方創生的政策方向,聚焦於需要優先創生的偏鄉,發掘偏鄉DNA,找出地方產業特色,並透過社區與鄉公所協力,創造在地生生不息的就業機會,而非為了求快,把資源用在成熟的個別業者身上,而偏離了創生的原意!期許在處處都是機會的雲林,未來青壯年回流、在地居民永續營運,為地方賦予世代安居的生命力與色彩。
(雲林縣政府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