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巴菲特奉為圭臬:超級管理大師談造就「卓越企業」的8大特質

從管理技術到管理藝術:企業走向衰頹或繁盛之關鍵因素。

遠見好讀
user

遠見好讀

2025-02-04

瀏覽數 1,000+

《追求卓越》/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
《追求卓越》/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
00:00
00:00

「這是一本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作品。無疑是有史以來關於如何建構高效組織方面,最重要和最有用的書。」──華倫.巴菲特。1982年,管理大師湯姆.畢德士和企管顧問羅勃.華特曼出版這本經典鉅作,基於針對消費性商品、科技、服務等不同領域的43家全美經營得最成功的企業進行研究,從中萃取出8大造就這些公司邁向卓越不凡道路的管理特質。(本文節錄自《追求卓越》一書,作者:湯姆.畢德士、羅勃.華特曼,樂金文化出版,以下為摘文。)

回顧《追求卓越》出版以來的數十年,我們最大的感受是喜悅。很高興有這麼多人喜愛這本書,而且我們認為大部分論點都說對了。

雖然批評者指出我們書中介紹的一些公司後來走向衰落,但他們忽略了一點,就是那些公司長期以來的成功紀錄如同處於巔峰狀態的運動員,都有值得學習之處。

我們當初寫的並不是《永恆的卓越》,這就好像期望偉大的運動員都不會衰老一樣不合理。(不過,寶鹼公司〔P&G〕的成功歷久不衰確實耐人尋味。)

在這方面,我們要奉告精明務實的批評者:如果你在我們出版時買進了「卓越指數」(excellence index),並一直持有到 2002 年,那麼你的總投資報酬率可達到1300%,相比之下,道瓊指數和標普500指數的報酬率也不過分別為800%和600% 。

我們最開心的是堅持把幾個理論章節放在前面:「理性模型」,「等待激勵的人」和「管理模糊與矛盾」。過去我們告訴讀者可以跳過這些章節,但現在我們認為不該這麼做。這幾章的內容值得閱讀,時至今日仍與當初發行時一樣重要。

(延伸閱讀│職場最優秀人才根本不存在?據統計:團隊有「這2項」特質表現最佳

簡而言之,我們的重點如下(但不要略過這些章節)。

首先,人員和組織在戰略、商業和組織的典型教學方式中通常不「理性」。如果硬要將簡化、誤導的理性主義套用在管理的方式會很危險。你不能光靠「數字」來管理,連想都別想。

其次,大多數管理系統將人員視為「生產要素」,就像工業機器裡頭的齒輪,本身就會讓人失去動力。人是奇妙且複雜的。領導者需要放手讓人員自由發揮,而不是試圖駕馭他們。

第三,這個世界令人困惑,充滿模糊不清的地帶。管理最難之處在於「軟性事務」,尤其是文化。如果不認真關注所謂的軟性事務,領導者就會失敗。

我們非常清楚,其他研究人員如果看到同樣的統計資料,可能會選出不同的卓越要素,儘管如此,我們也不會更動這8大卓越特質。

以下這8大特質非常清楚說明了卓越企業的獨特之處:

1. 先做再說(A bias for action)

簡單來說,就是「走出去嘗試」。就像在科學上不進行實驗就學不到東西一樣,在商業上如不經歷嘗試、失敗、再嘗試,是學不到東西的。

訣竅在於建立共同文化理解,知道什麼樣的失敗是可以接受的,而什麼樣的失敗會導致災難,要做到這點並不容易。但別自欺欺人,再多的分析,尤其是市場研究,也不會帶來真正的創新。

2. 貼近顧客(Close to the customer)

這可能是最難實現的一點,也可能是我們的卓越企業案例(如IBM、惠普〔HP〕、凱瑪特〔Kmart〕,甚至麥當勞)走錯路線的地方。

貼近顧客很難。企業內部有太多事情需要關注,實在沒有時間關心顧客,尤其是當顧客群包括經銷商和極不理性的最終使用者時,更是難上加難。

然而,寶鹼卻讓公司裡的每個人都和顧客保持密切的聯繫,加上強大的創新能力,也許這樣的技巧可以解釋該公司不可思議的悠久成功歷史。

歡慶遠見39週年 訂閱享25折優惠>>>訂兩年送一年 再送超級好書三選二

3. 自主性和企業家精神(Autonomy and entrepreneurship)

即使規模龐大,也要表現得像小型企業。組織只是一群人的集合,而人們很難與龐大、抽象的實體建立良好關係。如果想了解嬌生、3M、沃爾瑪和原來的惠普怎麼成功,只要看看它們是如何組織成一個個相對獨立的小單位,並由共同的目標和文化規範來整合,即可明白。

4. 以人為本的生產力(Productivity through people)

正如年輕人所說的,「廢話!」在組織中還有什麼比人員更重要的呢?每個人都嘴巴說重視他們的員工,但真正會把員工當作資產的公司卻沒有幾家。

我們見過的最好案例是達美航空(Delta Air Lines)的「家庭感」(family feeling):1982年,達美航空員工團結起來,自願從工資扣繳來募集總計3,000萬美元,好讓公司可以買下第一架波音 767客機「達美精神號」(Spirit of Delta)。可惜的是,達美航空後來與西部航空合併之後,就失去了這種家庭感。

5. 躬親管理、價值導向(Hands-on, value-driven)

這個想法很簡單,找出公司應該代表什麼,什麼事會讓員工最引以為傲,然後積極地朝著那個價值體系發展。要記住,獲利對企業的重要性猶如呼吸之於生命。而卓越企業不光會賺錢,還會創造意義。

6. 專注於本業(Stick to the knitting)

除了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的波克夏海瑟威公司(Berkshire Hathaway)和傑克.威爾許(Jack Welch)的奇異電子(GE)等少數一、兩個特例之外,業務多元化幾乎從來沒有成功過。

尤其要特別警惕聽起來不錯的協同效應(synergy)—誰不想一加一等於三呢?可是根據我們當時和現在的觀察,大型併購案很少成功。而且,最容易毀掉成功企業的,就是過度快速擴張。

7. 結構簡化,人事精簡( Simple form, lean staff)

雖然組織本身相當複雜,但我們用不著透過複雜的組織安排讓它變得更加複雜。設置一套簡單可行的結構,人員會自己找到解決辦法。

盡量降低員工人數,把大部分工作委外處理,或者採取有時間限制、專案導向的工作小組( 另一種線型組織的形式)。龐大的團隊和大多數注重職業生涯的員工,似乎總是妨礙組織內部真正在工作的人。

8. 寬嚴並濟( Simultaneous loose-tight properties)

這個標題可能讓人困惑,但確實表達出我們的意思。任何經營良善的企業既不是集中式組織,也不是分權化組織,而是巧妙融合兩者。

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卓越企業在大多數層面都是寬鬆的。他們提供員工極大的自由,讓他們按照自己的方式做事。

與此同時,卓越企業在少數幾個關鍵層面卻又是高度集中式:構成企業文化的核心價值觀,一、兩個( 不超過)戰略重點和關鍵的財務指標。

這就是我們提出的8大特質,在過去和現在都適用。自從《追求卓越》出版以來,我們兩人寫了很多東西,並以不同的術語表達我們所見。可是沒有任何一本書比這部作品寫得更精闢。

特質只是特質,並不是原則。在有更好的敘述出現之前,我們會堅持使用這8大特質。

(延伸閱讀│如何讓自己保有顛峰心態?帶有「平靜的意志力」最能增進幸福與成長)

《追求卓越:長銷40年,管理超級大師畢德士扛鼎之作,巴菲特盛讚的企業管理經典》,作者:湯姆.畢德士,羅勃.華特曼(Thomas J. Peters, Robert H. Waterman Jr.),樂金文化出版

《追求卓越:長銷40年,管理超級大師畢德士扛鼎之作,巴菲特盛讚的企業管理經典》,作者:湯姆.畢德士,羅勃.華特曼(Thomas J. Peters, Robert H. Waterman Jr.),樂金文化出版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