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擁有第一桶金之後該注意什麼事呢?摒除價值觀、個人情感和特殊偏好,如果就財務規畫和投資的角度而言,全力擁有第一桶金是首要之務,而且它的重要性,就像保護家庭財務的左右護法一樣,必須隨時左右在側。也就是說,就算要買房的頭期款也不應該動用到第一桶金,這是一個專屬的財庫,它是家庭理財的尚方寶劍,有其特殊用途。(本文節錄自《為什麼你的退休金只有別人的一半?》一書,作者:闕又上,商業周刊出版,以下為摘文。)
我先分析「第一桶金為什麼重要到不能輕易動用?」再談「要買房還是租房?」
許多年輕夫婦存到第一桶金就興高采烈地拿來買房了,假設1千3百萬元的房子,頭期款動用到了10萬美元(折合約新台幣3百萬元) 的第一桶金,貸款還有1千萬元,每個月分期付款大約是5萬元。
如果這對夫婦合起來月收入只有10萬元,這5萬元的分期付款就佔50%的收入,比重偏高,年輕夫妻在職場上難免遇到一些挑戰和挫折,房貸這種隱性壓力,還真是折磨人,可能埋下夫妻生活中的許多引爆點。
如果不買房?
我們再來看一下,如果不輕易動用左右護法的第一桶金,持續進行投資。等到夫妻倆存到頭期款之後再來買房,會產生什麼樣的不同結果?
一樣是1千萬元的貸款,因為沒有動用到第一桶金,所以第一桶金可以持續照原訂計畫進行投資,每年如果是7%的投資報酬(大約是台股0050 的績效)。
如果需要,盡可能動用在4%以內,3百萬元第一桶金的4%大約有1萬2千元,約可支付3百萬元的房貸,特殊狀況就算動用7%,約2萬1千元,接近可支付4百多萬元的房貸,心情上就會大大不同了,因為你知道有尚方寶劍可依靠。
如果不動用它,會發現奇妙的事情發生了!第一桶金是會生小崽子的,依前面所說的「72 法則」,7%的投報率十年就能翻一倍,一旦有了第二桶金新台幣6百萬元產生的7%投報率,相當於4萬2千元,可以支付8百萬元的房貸,房貸此刻對你來講已不是壓力。
隨著第一桶金的成長,房貸壓力會愈來愈輕,你完全有這個實力償還,只是眼前還有更重要的用途。這時候你已經擁有錢人的腦袋,有平和的心境和篤定的未來。
要存下第一桶金最難,國人喜歡用新台幣1百萬元做為第一桶金,這有一點挑戰,但不是不可能。上一篇說了每個月存下2萬5千元,就算兼副業也要賺到,8年後就能擁有一個金兒子,這一輩子不吃不喝,終身守在你旁邊,為你無怨無悔奉獻效勞。
第二階段,穩健地使用ETF和資產配置,以每年7%的投資報酬,只要10年左右就會誕生第二桶金,如果這段期間還能再投入額外儲蓄,那麼第二桶金就會加速到來。
(延伸閱讀│計畫買房又想投資:一份收入如何分配,才能不「窮忙」還能有「四桶金」?)
有第二桶金之後,累積財富的速度就會愈來愈快
第一桶金的3百萬元到第二桶金的6百萬元,這是100%的增長;但是從第二桶金的6百萬元到第三桶金的9百萬元,這個漲幅只是6百萬元的50%,接下來就是「輕舟已過萬重山」,漸入佳境了。
如果沒有「第一桶金如此重要」的認知,你就永遠只是窮人思維,永遠要面臨處理不完的財務壓力,因為錯過了最能夠創造財富的黃金時期。
財經作家班.史坦說:「未來年老的你,必須靠現在的你、年輕的你來養。」而存下第一桶金再和一流的企業掛勾,第一桶金便會開始進行無性、但有機的生殖。
而是不是應該「用較多的頭期款減少房貸?」這對有錢的人來說沒問題,但對資金還不是那麼充裕的年輕夫婦來說,更要把第一桶金這樣的左右護法留在身邊。因為:
有了以上這樣的認知,再回來看是買房?還是租房?這就不是一個議題了。為什麼可以不買車,因為大眾捷運相對方便,想買房的人也可以考慮替代性的租房,而且也可以租非常高級的房子。
(延伸閱讀│該不該買房?未來要變有錢人:一個實用的「財富自由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