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縣,曾被冠上「文化沙漠」與「最難玩的縣市」的標籤,近年卻成六都之外遊客造訪的第一名縣市,甚至橫掃國際獎項58座。站在推動觀光第一線的雲林文化觀光處處長陳璧君,如何以行銷創意翻轉雲林印象,讓在地景點更具特色,更讓人印象深刻?
自2020年以來,雲林縣成為國旅黑馬,觀光人次逆勢成長首度突破千萬。從宗教活動、布袋戲、草嶺石壁,再到虎尾眷村及北港糖廠等,創造了一年千萬以上的觀光人流。然而雲林縣觀光預算不如其他縣市,卻能用最少資源與最短時間,成功翻轉雲林成為觀光大縣,最大幕後功臣就是陳璧君。
創意行銷翻轉城市意象
過去很多人認為雲林只有農業沒有觀光,但身為雲林的女兒,陳璧君上任後決定一掃過去負面形象,她表示,「雲林長久以來施政目標和政策資源,著重在農業,藝術文化相對匱乏,而文化是觀光的核心,也因此如何從零開始找到在地的文化特色、文化脈絡與產業特色,是我上任後首要任務。」
將多年業界與學術經驗帶進團隊,陳璧君從內部改造開始,導入企管思維,凝聚團隊的互信與共識。她強調,「除北港朝天宮,其實還有許多特色景點及活動,如成龍溼地、武德宮、古蹟虎尾鐵橋、西螺藝陣文化、偶戲表演藝術等,都具深厚文化底藴,但缺少的是好的故事行銷與美感設計。」
行銷不一定要砸大錢,而是要精準。陳璧君第一步便從視覺著手,除了推出新版公務員名片,更邀請知名設計師方序中、顏伯駿、蕭青陽等設計各大活動主視覺,翻轉公部門美學也創造話題與流量。她更認為,行銷要達到全國性的曝光,跳出地域思考,透過高鐵燈箱廣告、微電影、臺北辦理記者會等行銷方式,讓每個活動都成為一個品牌,讓全國民眾看見雲林深厚的文化和觀光魅力
相信危機即是轉機,在2019年疫情低迷時,她早已超前部署,宣布解封之際,旋即推出各式全國性創新主題活動,如「雲東經典步道森呼吸」與「雲西海陸深度微旅行」等,成功行銷在地觀光特色,也成為雲林觀光大爆發的轉捩點。
文化大城也是觀光大縣
在今年《遠見雜誌》〈縣市總體暨永續競爭力調查〉中,雲林以「文化資產年增率」全台進步第一的績效,拿下「文化潛力之城」的美名。在這方面,陳璧君積極推動形塑雲林文化IP,串連文化資產、文創產業、文化節慶、文化旅遊等資源,添加更多文化元素於雲林觀光。然而不只是文化永續,陳璧君也積極投入地方創生,挖掘新觀光亮點,像是世界竹地標草嶺石壁森林療癒基地、三條崙海水浴場、北港1911好庫文化產業園區、口湖成龍溼地與虎尾建國眷村,都是時下最熱門的打卡勝地!而「香客轉遊客、遊客變常客」策略奏效,除締造破2000萬觀光人次的歷史紀錄外,縣府也繼北港朝天宮及北港武德宮後,成功爭取西螺福興宮成為雲林縣觀光遊憩據點,加入雲林觀光「神」隊友行列。
「雲林不是文化沙漠,只是深藏不露。」秉持著越在地、越國際的理念,陳璧君將雲林塑造為城市品牌,將雲林從在地推向國際,成為名副其實的觀光大縣。
(雲林縣政府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