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知名棒球選手張誌家曾經拍過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廣告,畫面中他拿著一盤菜,唱著「老外、老外、老外,人人叫我老外!」呼籲經常在外用餐的人要注意飲食均衡與健康;從此,「老外」一詞成為外食族群的代名詞。
隨著工業化、都市化的演進,台灣的「老外族」正在逐步攀升。
主計處統計,20年前,家庭外食消費金額只占食品消費支出的一成,但近三年來已增加到三成。也就是說,20年來,以家庭為單位的外食消費比重增加了兩成,顯示當「老外」的家庭及人口不斷在增加中。
當台灣的飲食成為吸引外國觀光客的主要魅力時,2300萬個台灣人本身就是台灣飲食文化的最大支撐者。
330萬人天天在外用餐,主力層為35歲以下年輕人
根據《遠見》最新調查,國人外食比例已超過七成,達70.2%。其中,男性外食比例高於女性,達76.1%,比女性多11.7%。(見頁241表1)
當問到一週內有幾天在外用餐時,回答5天的比例有14.7%,回答7天,也就是天天在外用餐的比例更達到19.3%,此數字也是一週外食天數中最高者,顯示接近1∕5的外食族天天都在外用餐,推估全台天天在外用餐的人數高達330萬人(以20歲以上人口、1709萬人推估),已接近台北縣的總人口數。
以年齡來看,受訪者中天天皆外食者以20至34歲最普遍。特別是20到29歲的受訪者有超過三成五表示他們天天外食,顯示外食主力客層就在這群年輕學生、社會新鮮人及十年工作經驗以下的上班族群。
午餐外食比例近八成,上班、就學等環境因素使然
進一步追問老外族「一天中哪一餐在外食用」時,午餐比例最高,達78.7%,其中男性83.7%,也比女性72.7%多11%,這與男性就業比例高於女性有關。
另外,早餐外食的比例也有66.8%,高於晚餐外食51%,顯示現代家庭成員早上各自出門上學或工作,早餐大都自行在外解決,而晚餐已成為台灣人最常在家吃飯的一餐。
交叉分析資料發現,餐餐皆外食的比例占外食人口的9.9%,接近一成,也就是約有170萬人餐餐都是外食,這也已超過高雄市的總人口數,逼近桃園縣總人口數。
當問到「在外用餐的原因」時,外食族以「節省時間∕方便」為主,占56.2%,其次則為「家中沒準備∕開伙不方便」,占42.1%;這兩項原因已充分反應老外們為何外食。
便當、麵店、小吃店,是午餐食客最佳選擇
在諸多的外食地點中,哪些是老外族解決外食的最佳選擇?
調查發現,以外食比重最高的午餐來說,老外們最常解決口腹之欲的地方是「便當店、麵店或小吃店」,比例達59.6%,也就是超過一半的外食人口皆選擇便當店、麵店或小吃店來解決他們的午餐。其次是36.7%的自助餐、21.4%的餐廳或簡餐店,排名第四的用餐地點則是路邊攤或餐車。
值得注意的是,調查顯示,年齡介於20到34歲間的台灣新一代年輕人,多數已成為重度外食族。他們一天中早餐及午餐外食的比例,已達七成以上,甚至7天餐餐皆外食的比重更高達三成之多。
何以20至34歲的外食族群成為「老外中的老外」?最大的原因是社會型態改變,包括工商社會在外租屋的上班族激增,雙薪家庭不開伙的比例上升,婦女就業增加、傳統全職媽媽相對變少、餐飲業發達等,都是導致年輕族群在外用餐次數增加的原因。
抓住年輕人價廉味美的胃口,就抓住龐大商機
調查發現,年輕人解決外食的地方以便當店及小吃麵店為主,傳統外食主力自助餐,已非他們的首選。他們更勇於嘗鮮,找新穎的餐館用餐,當然,選擇便利超商及連鎖速食店的比例也高些。
有趣的是,這群年輕的外食人口已被敏銳的餐飲業者嗅到,紛紛針對這些新老外族群推出新價位及菜色,希望滿足這些新老外求新求變的特質。
王品集團旗下最新推出的品牌品田牧場,是集團內第一次以平價消費市場為目標大舉進軍,200元到300元的平實價位,搭配日本精工式的用餐環境,讓年輕人享受物超所值的用餐體驗,「這就是針對年輕老外族而開發的全新商品,」品田牧場總經理蕭文傑說。
不僅王品集團看到新的餐飲趨勢走向年輕化,遠東飯店也注意到消費客層較過去年輕了5到10歲。
遠東飯店總經理鮑德瑪日前表示,到五星飯店餐廳消費的客人較過去平均年輕5到10歲。為此,遠東飯店將過去以中高消費族群為主的馬可波羅義大利餐廳進行大換裝,裝潢注入年輕氣氛,改變菜色及份量,更重要的是降低價格。這些措施就是因應這一批「新食代」年輕消費族群的口味而做的改變。
60元以下早餐、100元以下午晚餐,民眾接受度最高
至於台灣人一般花多少錢外食?加起來整體外食產業又有多大?
以早餐來說,台灣人平均花費金額為58.6元,也就是選擇每次花費31到60元吃一頓早餐的比例最高,為69.5%,其次是花費30元以下的比例,也有18.4%。
當然,花費多寡與當地物價有直接關聯。調查發現,台北縣市只花30元以下就能吃到早餐的比例為全省最低,只有9.4%。
但愈往中南部或東部走,耗費30元以下的早餐比例就愈高,基宜花東地區比例最高,達36.1%,其次為雲嘉南地區。
午餐、晚餐平均花費就明顯較早餐高了。調查結果發現,午餐以花費51到100元者最多,占外食人口的72.8%;其次是50元以下者,也有13.6%
這也因各地物價水準而有不同的消費金額。如台北縣市的外食人口僅以50元就能吃一餐的比例只有8%,其他縣市甚至可達兩成。台北縣市平均午、晚餐花101至150元的比例也最高,達11.3%。
每月聚餐1~2次者近五成,400元以下接受度最高
近幾年來,政治與社會氛圍讓全民過得有點悶,各種新餐館卻陸續崛起,全民吃吃喝喝似乎成為最佳的解悶工具之一。
本次遠見外食調查,也針對聚餐為主的外食行為進行調查分析。
當被問到「平均一個月內有幾次會與家人、同事或朋友到餐廳聚餐」時,受訪者接近一半,49.4%的比例回答每月聚餐1~2次。
其次回答3~4次者有22%。而回答每月聚餐超過7次以上者也有4.9%,顯示每週聚餐兩次者不在少數。
進一步問到「聚餐平均每人消費金額」時,有近三成的人回答平均消費200至399元;其次為400到599元,有19.3%;排名第三則是平均花費200元以下,有10.7%。
這與各地的物價水平雖也有關連,但所得結果差異性不大。反倒是在年齡層上,較有明顯的不同。
20到34歲年輕人,超過四成以上平均聚餐消費落在200到399元的區間,此比例明顯高過其他年齡層族群,顯示年輕人儘管外食次數多,但是平均消費力仍比不上中高齡者。
好吃、乾淨、價格,是選擇餐廳最重要的考量
消費力也反映出年輕重度外食族群,在選擇聚餐場所時的考量因素,除了好吃與衛生兩項主要因素外,他們會將價格列為重要考量項目之一。調查顯示,民眾到餐廳聚餐時,有50.3%比例優先考慮美味度;次為36.4%的環境乾淨度。交叉分析,在20到24歲的外食人口中,除了40.5%第一優先考慮此餐廳是否「美味好吃」外,其次就以「價格」做為考量因素,達37.3%,還高於「環境衛生」的33.5%。
調查也發現,年齡愈大的受訪者,除了重視味美之外,更重視環境衛生,這可能與年紀愈大、愈重視健康有關,不僅要吃得好,更要吃得健康。
在交通條件方面也有類似的情形,年紀愈大愈會考慮餐廳地理位置是否方便?是否具備停車位?這與年紀稍長者擁有汽車的比例較高有關,或家庭式的聚餐,必須開車載送長輩或小孩,故重視餐廳是否附設停車場,以利前往。
這次調查也發現,一般人認為吃飯聚餐講究氣氛與裝潢的情形已有改觀了。
當然氣氛與裝潢仍是重要考慮的項目之一,但重要性不如美味、衛生、價格及交通來得重要,這也是現代人在聚餐時以交流談天、聯絡感情為主要目的,氣氛及餐廳裝潢變得不是那麼重要了。
遠東飯店總經理鮑德瑪就表示,景氣低迷加上消費意識抬頭,外食消費者在選擇消費去處時,將更趨理性與保守。同時,隨著外食選擇去處增加,「美味」在消費者選擇餐廳的主要考慮因素中的排序,也將凌駕「裝潢」「排場」等選項。
衛生、服務、健康,是台灣餐飲業最大的功課
當台灣要打造為國際食尚王國,讓「吃」成為台灣的主要國際競爭力時,全民認為台灣餐飲業有哪些最需要改進的地方呢?
有31.6%的受訪者回答「環境衛生安全」,此項目也幾乎是所有年齡層的受訪者皆有同感。其次是服務態度,有19%的受訪者圈選此項,特別是有二到三成比例的年輕外食族群認為,服務態度不佳是台灣餐廳要改進的地方。
除了前兩項需要改善的項目外,「菜色不健康」也有8.6%比例被提及,特別是中老年消費族群更重視此問題。「價格不合理」則排名第四,有7.8%比例,且不分年齡層。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調查中「餐廳未明確劃分禁菸及吸煙空間者」及「缺乏食材認證」等選項,也被不少受訪者主動提起,表示消費者重視個人用餐權益及食材安全等衛生條件日益增加,未來在餐廳設置及食物來源上,餐飲業者須花更多巧思,讓消費者吃得更安心,用餐環境更健康,才能符合消費者自身權益重視的趨勢。
預測未來,台灣外食人口與市場還將持續成長。餐飲品質的持續提升,已是一門躲不掉的功課。
台灣美食最佳代表
蚵仔煎險勝珍珠奶茶
「你認為最能夠代表台灣的料理是什麼,若小吃飲料也算的話?」
《遠見》調查發現,台灣小吃比起正統料理在國人心目中,份量似乎重了很多。15.3%受訪者認為「蚵仔煎」最具台灣美食代表地位,以最高比例高居第一名,但只以0.7%差距險勝第二名的「珍珠奶茶」。
有趣的是,若只看20~24歲的年輕族群,有高達35.5%的比例,選擇珍珠奶茶為最能代表台灣的料理。
國人認為最可以代表台灣料理的第三名也是著名小吃——蚵仔∕大腸麵線,有11.5%的受訪者做出此選擇。第四名則為臭豆腐,僅落後蚵仔∕大腸麵線0.7個百分點。
年輕人心目中的第三名、第四名的台灣料理,也與中高齡族群不同,他們認為臭豆腐比蚵仔麵線更能代表台灣料理,但中高年族群則持相反看法,故兩者有些微差距。
上榜的還有五到十名的滷肉飯、肉圓、肉粽、擔仔麵、牛肉麵、小籠湯包、米粉及碗粿等,皆為小吃料理,也都是台灣特色。
日、泰料理,是國人最愛外國菜
若把台灣美食與各國料理比較,國人認為到底具不具備競爭力呢?
當問到「品嚐過的料理中,覺得最好吃的是那一國的料理」時,有六成二的受訪者認為「台式∕中式料理」最好吃,年齡層愈大的受訪者認同比例更高,甚至達到七成。
國人覺得第二好吃的國際美食則是日本料理,有32.2%,特別是年輕族群認為日本料理好吃的比例達到四成,還遠高過曾被日本人統治的60、70歲的受訪者。這可能與近來日式和風料理在台盛行,包括迴轉壽司及日式燒烤等餐廳受到消費者喜愛有關,也讓受訪者對日本料理有好感。
令人眼睛一亮的是,近幾年泰國菜逐漸在各國風行起來,連台灣人也瘋泰國菜,竟然名列國人喜愛第三名,有8.9%國人選擇,超過一向有美食之國之稱的義大利菜。
將來,台菜要進軍國際市場打品牌,新崛起的泰廚國際化經驗,應可以給台灣很多啟示。(徐仁全)
(詳細圖表請見2007年6月號遠見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