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屋、換屋已成為現代人的主流經驗,很少人能夠一間房子從年輕住到老,一屋到底的想法已經過時;這個心態愈早建立,對年輕人愈有利。無論是透過跳槽、增進個人的專業職能來加薪,或是妥善運用年終獎金或紅利,這些都是存錢買屋的好起點,只要下定決心,隨時都是好的開始。《買一間會賺錢的房子【暢銷修訂版】》/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
口袋要有多少錢,才夠付「自備款」?
自備款究竟該準備多少,才不會讓買屋的過程捉襟見肘?通常至少先儲蓄房價的三成,是比較安全的做法,但並非絕對。
總價、自備款、貸款,三者通盤考量
「房屋總價」扣除「自備款」之外,必須依靠「銀行貸款」,這三者之間必須通盤考量。例如你想買一間600萬元的房子,最好先有三成180萬元的自備款,然後向銀行貸款420萬元。
然而世事難料,假如銀行覺得屋況太老舊,或在評估購屋者的收入所得後,只願意貸出360萬元的額度,這時就得將自備款提高至240萬元。
隨著銀行縮貸的情況屢見不鮮,自備款的成數有提高的趨勢,如果建物座落在特別較偏僻的郊區,或是屋齡過於老舊,最好能有四成的自備款,以備不時之需。
自備款不足時,買「預售屋」是個辦法
在現今的環境中,沒有自備款是無法買屋的。那麼,如果自備款不足,卻急著添置房子時,有沒有其他辦法呢?我的建議有二:一是購買預售屋,二是設法增加銀行願意貸款的成數。
預售屋頭期款時間長,爭取籌款時間
購買預售屋的好處是付款比較靈活。同樣1,000萬元的房子,預售第一期通常得繳房價的10%,也就是100萬元左右;接下來隨著建築速度的推進,大約兩到三年完工,這期間得把剩下的200萬元陸續交齊,銀行再接著完成700萬元的撥款動作。
如此一來,等於幫自己爭取到一些時間去準備200萬元,或是讓現有的200萬元儲蓄有機會被投資運用,變成更多的錢。
(延伸閱讀│小資族薪水3萬多買房只是夢?房市專家:一件事決定你與房產的距離)
「簽約金」會被沒收,買賣前必三思
購買成屋或中古屋,第一次需付的訂金通常是房價三成自備款的10%,也就是俗稱的「簽約金」。舉例來說,一間1,000萬元的房子,若貸款七成,三成自備款是300萬元,而訂金就是30萬元。
確保手頭有錢,可支付剩餘頭期款
只要契約一簽訂,整個流程跑得很快,從用印、完稅到交屋,如果原屋主無銀行貸款,兩週左右就能辦好過戶,即使有貸款,頂多一個半月也會搞定,這期間,你必須將剩餘的270萬元自備款分三到四期給付,銀行也會落實700萬元的撥款動作,接著再完成過戶的手續。
熟識的銀行都問問,必要時鑑價
尋找貸款銀行這件事,可交給房仲業者和代書來處理,也可以自行洽詢。不妨以電話或親洽銀行的房貸放款部門,多找幾家進行比較,也可和平時就有往來的銀行進行討論。
如果銀行願意給的貸款成數太低,請別氣餒,可建議對方前來看房子重新鑑價,趁機告訴對方這房子比同地區房屋擁有更多優勢(如邊間、裝潢、建材等),營造房子更加值錢、搶手的良好印象。
公教、五師、百大企業員工,有助爭取最低利率
你若擁有公教身分,或是身為五師(醫師、律師、建築師、會計師、精算師)等專業人士,甚至是百大企業的員工,請不要客氣,把這些條件告訴銀行,很有機會替自己爭取到最理想的貸款成數和利率。
簽約後才發現錢不夠!怎麼辦?
第一次買房子,多數人都格外緊張,很擔心簽約之後才發現自備款不足,其實這是可以預防的!
通常如果透過房仲業者或可靠的代書來購屋,對方的服務會包括幫你羅列每個階段需繳交的資金額度,也能客觀評估銀行貸款的成數,中途臨時發生需大量追加自備款的機率並不高。
反倒是購買預售屋的人,可能因房子愈蓋愈快,繳交資金的頻率愈來愈密集,或是個人財力忽然出現問題,以致籌不出錢而被斷頭,這種情況就比較遺憾了。
預防之道,請事先和銀行商討提高貸款成數,例如你有三成的自備款,可考慮請銀行貸給你七成五或八成,多準備一點,才能有備無患;若實在無法提高額度,也要事先預想退路,例如找親友周轉或暫時以信用貸款應急。
(延伸閱讀│計畫買房又想投資:一份收入如何分配,才能不「窮忙」還能有「四桶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