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免費報名 免費報名 8/17(日)賴佩霞@基隆塔新書分享會

不只動身,也動心

天下文化編輯部
user

天下文化編輯部

2024-11-01

瀏覽數 1,200+

心智鍛鍊,天下文化出版
心智鍛鍊,天下文化出版
00:00
00:00

本文出自動起來的ESG

當運動成為日常,其重要性已不只是促進身體健康,還有助強化心理素質,透過書籍內容進一步了解運動教導我們的事及人生啟發。

根據心理學的研究發現,每個人都有的基本情緒,大致包括喜、怒、哀、驚、惡、懼等6種,這本書所談論的5項心智能力,便是根據人類的6項基本情緒所得來的。

1.專注力,是「我喜歡」。目的是鍛鍊我們能排除不必要的混亂,感受接觸所愛事物時發自內心的喜悅。

2.恆毅力,是「我想要」。目的是鍛鍊我們能先一步思考放棄目標的後果(哀傷),而能持續堅定在所欲求的事物上。

3.爆發力,是「我可以做得到」。目的是鍛鍊我們面對不管身處大場面或小場面,都能懷抱一種正在醖釀驚人氣勢的自我相信。

4.穩定力,是「我不會被打倒」。目的是鍛鍊我們遭遇挫敗時,能找出方法來安頓自己的憤怒、恐懼與不安。

5.孤獨力,是「我持續突破自我」。目的是鍛鍊我們內在被討厭的勇氣,願意在人群中展現出那些與他人不同的自我獨特本質。

運動能落實5大心智

在這5大心智能力的鍛鍊中,「職業運動員」肯定是實踐這過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因此本書中,引用許多頂尖運動員(專家)的故事,來探究所謂「強大心智」背後的祕密。從概念到實作,給自己一段反覆練習的時間,相信你會感受到自己的內在逐漸變得強大。

擁有強大心智,我們才能眞正好好活著。

棒球比賽最精采的地方之一,在於打擊者和投手之間的對決:投手要想辦法投出打擊者打不到的「好球」,而打擊者則要設法撈到投手投出「好球」的機會,將它打成一支漂亮的安打。

你有聽過棒球選手努力要將壞球打成安打嗎?幾乎沒有。因為把握「好球」,一直都是大家最直接的思考方向。

鈴木一朗為何什麼球都能打?

日本有一位鼎鼎大名,還曾被球迷稱為「變態batting」的棒球選手鈴木一朗, 將近27年的職棒生涯中, 他在日職、美職總共打了4,367支安打,是全世界至今難以超越的打擊紀錄。這麼會打安打的鈴木一朗,偏偏有個讓人十分驚奇的特質:擅長將「壞球」打成安打。這完全與「打好球、閃壞球」的棒球一般相反,莫非鈴木一朗眞

的異於常人,擁有什麼球都能打的怪奇能力?

過去鈴木一朗接受媒體訪問的時候,是怎麼談論自己這種「能力」的。

鈴木一朗坦承,從1994年起,連續好幾年時間,他也曾陷入低潮,不但看不淸楚球的軌跡,也對揮棒失去信心。這種心情一直持續到1999年4月11日,鈴木一朗在和日本西武棒球隊對戰的比賽中,突然頓悟自己該要有的打擊姿勢與節奏。詭異的是,雖說1994到1998年之間是鈴木一朗的低潮期,但他的打擊紀錄卻仍年年拿下太平洋聯盟的打擊王。

愈是安靜的時刻,愈有機會嘗試錯誤

一個對自己失去信心的打者,卻還能保持打擊王的紀錄,莫非老天爺眞的給予「天才」如此極端的待遇?鈴木一朗後來自己解了這個謎團,他說:面對低潮,其實是一連串「嘗試錯誤」(Try and Error)的過程,不怕做錯地不斷嘗試,直到你心理上覺得自己重新站起來為止。

換句話說,鈴木一朗也許天生實力優於一般棒球選手,但如果只有實力,並不能打造出4,367支安打的超級成績。鈴木一朗之所以異於常人,是他懂得在生命陷落時,也就是被視為「低潮」、「困境」的時刻,安靜地透過「嘗試錯誤」的練習,從一連串錯誤中獲取新的經驗,並將這些失敗經驗反覆思考,用來建構出下一次的成功。

因為「嘗試錯誤」的信念,讓鈴木一朗反其道而行,不只是打「好球」,更保持著對於「壞球」的侵略性。你可以想像,在這樣的操作方法下,他可嘗試的練習次數會比一般選手多出多少?難怪他的內在雖然不安,打擊率卻還是比別人高。

遠見 39 週年,感謝你的陪伴>>訂兩年雜誌再送一年

或許,正是帶著「不管別人怎麼看,只知道自己想做什麼」的篤定,去面對無法預期、無可控制的未來,才讓鈴木一朗成為日本職棒圈中最偉大的運動員。

歷經運動低潮強化心智

走過低潮後,鈴木一朗面對媒體訪問時,是這麼說的:「過去,我雖然不放棄每一次攻擊,努力嘗試錯誤的感覺,卻好像還是若有似無,難以掌握;但現在,球場上的一切,就像數學公式一樣淸楚。那一刻開始,我有自信永遠不會再輸給投手,也不會像過去那樣緊張惶恐了。」

你說,嘗試錯誤有什麼不好?勇於失敗又有什麼不行?依照鈴木一朗的經驗來看,掌握所有失敗的可能,人生反而沒什麼好害怕的了。

愈動愈成功,天下文化出版。

愈動愈成功,天下文化出版。

1988年有一項研究,讓十多歲的靑春期少女接受為期12週的重量訓練後發現,這不僅讓她們的體力增強了4成,同時還提振了她們在生活中各方面的效能。重量訓練也改善了她們解決社交糾紛的能力、避免發生肢體衝突。

近期針對十歲英國學童所做的一項評鑑發現,當代孩童的體力比上一代弱很多。與1998年的同齡孩童相比,他們的肌力少了20%,肌耐力則少了30%。更糟的是,孩童的體力一年不如一年,而且此一趨勢從2008年開始加速,罪魁禍首當然就是久坐及嚴重缺乏「負重運動」,整個歐洲及美國皆可見到類似的趨勢,這是個令人擔憂的現象,因為體力好,從各方面來說都是好事。因為,體力與健康長壽有關,有項研究長期追蹤受試者數十年後發現,肌肉無力的死亡率較高(不拘任何死因),且與你是否體脂過高,或做了多少有氧運動皆無關。

主宰身體,也能成為心靈的主人

體力還與腦部健康有關聯。一項為期10年針對雙胞胎所做的研究顯示,握力也與更健康的海馬迴有關,中年時握力較大的人,不僅10年後的大腦皮質較多,而且記憶力也較好,腦部的反應也較快。不過更重要的是,體力會對心情造成的影響。自從金.巴瑞特.哈洛威的初步研究發表後,我們已經非常確定,體力訓練能讓自己覺得更能掌控人生,還能提升自尊,讓人感覺更有能力應付身體與情緒上的挑戰。

神經學家暨哲學家安東尼歐.達馬吉歐認為,人的自我感是牢固地建立在我們身體有多大能耐的內在評估上。這是因為我們的身體組織就像坐在汽車後座的孩童,一直在閒聊從未停過,身體組織不停地與大腦評論身體內部的狀況。而動作能改變當下的評論,從而影響我們的思考與感受,並且動作的效應還能更加深入,任何能強化肌肉與骨骼的動作,皆能長久改變評論的內容。因此用能使我們更強壯的方式動,會戲劇性地改變我們對自己的認識,並提升自我肯定。

如果我們放任自己的身體變得衰弱,那麼從肌肉骨骼系統傳來的自我訊息就會是:僵硬、衰弱、本來可以做得更好。如果事實眞如心理學家露易絲.巴瑞特所說,這個訊息就是我們對於「自己能在這世上成就什麼」的看法,那麼久坐不動的生活型態,會令人焦慮與自尊心低落也就不足為奇了。

幸好我們隨時都能升級這個工具,讓肌肉、骨骼及其他跟負重有關的身體組織變得更強健,如此一來,不僅會在內心產生能夠勝任任何工作的具體感受,而且會淸楚地顯現於外,展現出充滿信心的體態與行為。彷彿是要證明身心迴路永無止境,這種體態上的改變會反饋到心理狀態。

提升體能,有助於心理能量

丹麥奧胡斯大學的神經學家米卡.艾倫,是研究內感受的專家──來自身體各處的訊息如何進入我們的內在生活。他原本是想透過爬山來增強體力,沒想到竟連他的生活與工作也獲益。他指出:「爬山這項運動,在你出發的時候,完全不知道自己是否有力氣攻頂並且順利下山。」但是隨著體能的進步,他發現自己在生活各方面也變得游刃有餘,他表示:「以前如果我要跟別人開會,我會很容易感到緊張和害怕。但現在我有了自信,知道自己的身體在做什麼,這純粹是我個

人的感受,但我相信爬山肯定是一大功臣。」

目前已經有一些證據顯示他的直覺是正確的。研究證實,從事較多體能活動的人,「整體自我效能感」的得分通常比較高,它測量的是人們能否利用本身擁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項工作的自信程度。在健康的成年人、孩童及靑少年身上,皆可見到此一效應。

伸展是身體重新啟動的按鈕

盡情伸展肯定是人生最大的樂趣之一,而且也是用動作改變心情最快的方法,尤其是窩在椅子上一連數小時之後,伸個懶腰可以快速消除疲勞。大家已經愈來愈淸楚伸展的好處多多,不光是放鬆緊繃的肌肉而已,事實上,哈佛大學研究快樂的小白鼠後發現,伸展可以當成身體的重新啟動按鈕,能對身心產生深遠的影響,甚至還會影響與身體健康和心理福祉有關的生物學現象。

嚴格地說,久坐不動後的伸展,跟一般瑜伽課裡教的伸展動作是有些不同的。久坐後,高舉雙臂比出英文字母Y的伸展,然後肩胛骨拚命向後拉,打個大大的哈欠,感覺下巴好像發出咔嚓一聲的動作叫做本能的伸體哈欠,它並不完全由意識控制。

所有的哺乳類動物及某些鳥類都會做這個動作,所以被視為是演化而來的一種反射動作,作用在喚醒休息後的肌肉──活化通往大腦的感官神經,提醒大腦肌肉已經準備好隨時可以動了。人類很早就會做這個快樂的動作,但是把伸展變成運動前後都「必須」做的動作後,就變得沒那麼有趣了。但我們是否眞的「必須」伸展,其實並沒有肯定的答案──對於伸展是否能降低我們在運動中受傷的機率,以及伸展是幫助還是阻礙我們的表現,科學家的看法並不一致。

不過新的研究證據顯示,就身心互動的觀點而言,伸展會從細胞層面改變身體組織的物理及化學物質,此舉會透過免疫系統對全身產生漣漪效應,因此伸展對於身心的健康,以及身心之間的連結至關重要。

你可能也喜歡

永續新主張 綠色公民大調查
數位專題

永續新主張 綠色公民大調查

全球極端氣候加劇,無人能置身事外!《遠見》發起「綠色公民大調查」,探究日常生活減塑、減碳行為,反思如何為環境永續共盡心力,展現台灣邁向淨零的決心!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