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十年來,台灣企業推廣運動的方式,隨著經濟型態和產業結構變遷有了很大的轉變,而企業投入運動的效益也因此變得更多元,從員工個人價值的提升到企業永續價值的展現,又吸引更多企業投入推廣運動的行列。
一大淸早,加工出口區及各大工業區裡,較有規模的企業門口和籃球場上,往往都會召集員工整齊列隊,當音樂響起,每個人在主管帶領之下,以晨操開始一天的工作,藉此提升專注力。
這是大約四、五十年前,台灣經濟起飛時,影視作品經常出現的場景。此時的台灣,仍停留在「工作與休閒」涇渭分明的時代;相對來說,此時的歐美則開始嘗試將休閒、運動帶入職場,希望藉此舒緩員工身心壓力,創造更高效率的工作環境。
八○年代之後,留美企業家、科技人才紛紛返台創業,從科技業開始,為台灣企業經營注入了這股美式管理文化。加上科技業工時長,甚至必須24小時輪班不停工的特性,又促成企業在廠房內規劃專屬空間,建置健身房、游泳池、瑜伽教室等運動設施,甚至聘請專業教練授課的運動風潮,除了做為員工福利,吸引更多人才投入之外,也讓運動成為職場上喘息、紓壓的出口,之後也能更專注投入工作。
大型運動會塑造企業形象
隨著台灣經濟產業結構不斷變化,企業型態呈現多元發展,加上民眾愈來愈重視休閒生活,企業推廣運動的方式與手法亦日趨多樣化。
譬如,大型企業開始熱中於辦理家庭日、園遊會或運動會等活動,像是台塑集團,便在創辦人王永慶的帶領下,從1968年開始,即長期制度化、規模化地舉辦企業運動會,讓台塑運動會對內成為數千名員工彼此競合、鍛鍊身心的橋梁,對外更塑造了絕佳的企業形象。
被喻為台灣護國神山的全球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則是高科技業以運動會和社會大眾溝通的知名實例。上萬人參與的運動園遊會,除了邀請海內外員工攜家帶眷同樂,營造企業照顧員工、也一併照顧眷屬的幸福感;為了展現企業實力,往往也會藉著這個場合,釋出種種福利、特別獎金和集團的重要工作進程與展望等訊息。
以台積電在疫情之後首次復辦的2023年園遊運動會為例,就宣布對特定基層員工發出每人1.6萬元的小禮物,粗估共發放超過8億元的紅包,與用運動競賽激發員工活力有異曲同工之妙。
此外,在強調企業永續責任的現代社會,也以邀請在地友善耕作小農、慈善機構、社企流等單位設攤,採取電子支付鼓勵無紙化綠色消費、提供環保可分解材質吸管及循環餐具租借服務,邀請海外廠區製作結合體育賽事、嘉年華或ESG活動的影片參與聖火傳遞等方式,透過員工擴散和媒體傳播,傳遞永續價値、發揮社會影響力。
主管下場帶起全員運動風氣
除了辦理上萬人運動會這類大型活動,為了推廣運動文化,企業也會透過補助員工參與大型路跑、自行車、鐵人三項等賽事,甚至擔任這些賽事的小型贊助商,取得部分參賽名額,做為獎勵員工、推動內部運動風氣之用,也可以在有限的預算中提升企業形象。
甚至,有的企業主管以身作則,為了參賽而親自參與集訓、團練。這樣一來,如果連日理萬機的主管都能抽空運動,員工也不好再說自己「沒空運動」。
長此以往,一旦形成氛圍,企業員工也許就能慢慢感受到「再忙,也要好好運動」對身心帶來的助益;與此同時,當同仁們利用團練、準備賽事的過程,讓彼此之間有了工作以外的話題,為不同部門員工創造可以群聊的議題,還能獲得凝聚企業向心力的外溢效益。
引進新興運動,建構組織協作能力
另一種企業推廣運動的做法,則是引進樂樂棒球、美式躱避球、布袋球、健球等新興運動,舉辦室內運動會。這些運動會的特色之一,是必須結合團體戰術運用和個人專長發揮,在產生團隊革命情感、讓團隊更好之餘,也將有助於自我能力的提升。
近年來,中華民國美式躱避球協會理事長李承安透過知名運動實境節目「全明星運動會」,讓使用泡棉球的美式躱避球成為頗受歡迎的企業運動會活動之一。
他說明:「室內活動不受天候影響,減少許多活動取消的不確定因素,而且被泡棉球打到不會痛,不分男女老少都可以參與。」
李承安表示,這是一項具有正式國際協會組織及規則的運動,企業只要適度修改一下活動規範,就可以做為運動會的項目之一,目前相當受到新創、科技和精品業歡迎,「因為參賽員工在教練引導之下,從兩人傳接球練習到團隊組織戰術策略討論,全程強調『團隊合作』、『有效溝通』和『組織策略』的重要性,想要獲取勝利無法靠英雄主義,反而要倚賴分工合作、團隊協調和每個人的思維能力建構,進一步反饋到組織內部的合作關係與協作能力。」
「不可否認,許多企業推廣運動不遺餘力,但總還是有一些漏網之魚,所以要『讓運動變得好玩』這件事情就很重要,」因此,在李承安創立的「激勵運動」、「烏班圖」兩家公司,便專門以這些新興運動或划龍舟、舞龍舞獅等非傳統運動項目,協助企業舉辦這類小型運動會,「以舞龍舞獅來說,對外商公司就相當具有吸引力,因為不僅可以走出戶外運動,又可以體驗到台灣的在地文化。」
藉運動培養應變力
無論企業選擇透過哪種做法推廣運動,本身就是躱避球國手的李承安強調:「運動員是世界上最有創意力的職業之一,兩方對決要展現策略才能出奇制勝。企業不需要讓每個員工都成為專職運動員,但是藉由課程設計,許多運動都可以達到在短時間內以高壓、高張力的訓練激發出創意、創新思維,再透過引導,將這樣的成長帶回職場,轉換成面對挑戰時的應變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他舉例,像精品業,就會將當季的核心價値或信念標語和小型運動會或運動課程結合,以設立關卡的方式,讓員工在合作闖關的過程中,透過體驗教育,逐步思考如何將核心價値連結到銷售目標,「雖然企業是以目標導向的手法辦理運動會或課程,但是員工也在過程中獲得舒展筋骨的機會,可說是互蒙其利。」
「雖然我們是Nobody,但是我們靠自己的力量可以成為Somebody。」
這是曾經勇奪東京奧運銀牌的「鞍馬王子」李智凱對自己說的話,轉換到職場也頗合適。許多人因為企業運動推廣,開始發掘自己不為人知的潛能,從毫無基礎開始,變成熱愛馬拉松、三鐵、自行車環島的運動好手,甚至整個辦公室氛圍也可能在推廣運動之後,員工變成會在下班後相約去運動,或是熱烈討論升級運動裝備等話題而捨不得回家……,大家都因為運動而成為辦公室裡閃閃發光的Somebody。